課題項目:本文系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2CYS013
摘要:鋼琴傳入我國經歷了近百年的發展歷程。經過幾代音樂家的努力,中國鋼琴作品創作迎來了蓬勃發展。誠然,中國鋼琴作品能夠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是因為這些作品中蘊含著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同時又兼具時代背景和鮮明的地域特征。本文就從這兩方面著手分析了我國鋼琴作品創作的特點,并希望通過系統的分析進一步使我們了解我國鋼琴作品創作,為我國的鋼琴作品創作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鋼琴作品創作;特點
在近一百年的時間里,經過幾代音樂家的努力,中國鋼琴作品創作迎來了蓬勃發展,在這期間涌現出大量優秀的鋼琴作品,這些作品不但是珍貴的藝術瑰寶而且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體現。中國鋼琴作品創作的繁榮,充分顯示出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縱觀整個百年,不難發現中國鋼琴作品的創作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每一時期的作品都各具特點。另外,我國幅員遼闊,各個地區的音樂風格迥然不同,在鋼琴創作領域也呈現出鮮明的地域特點。我們就從這兩方面進一步分析我國鋼琴作品創作的特點。我國的鋼琴創作起步于20世紀最初的20年。趙元任先生的《和平進行曲》揭開了我國鋼琴作品創作的序幕。緊隨而來的《小朋友進行曲》《鋸大缸》等作品不斷豐富著這一時期的鋼琴創作。但這一時期的鋼琴創作普遍曲式短小,結構簡單,蘊含的專業技巧相對較淺。另外,這一時期歌曲鋼琴伴奏快速發展。例如趙元任的《賣布謠》、青主的《大江東去》等都是在歐洲作曲技法的基礎上,融入民族旋律音調。
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我國的鋼琴作品創作逐漸趨于成熟。這一時期,以賀綠汀為代表的作曲家創作出了一大批杰出的鋼琴作品。1934年,在俄羅斯著名鋼琴家、作曲家齊爾品舉辦的“中國風味的鋼琴作品”創作評獎活動中,賀綠汀的《牧童短笛》脫穎而出,獲得頭等獎。這次活動的大多數獲獎作品都有旋律清新優雅、創作手法簡練、曲式結構簡單等特點,有著濃厚的中國民族特色。齊爾品舉辦的這次活動極大的推動了當時還剛剛起步的中國鋼琴作品創作,為我國鋼琴創作的民族化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另外,江文也、劉雪庵等作曲家的出現進一步豐富了鋼琴作品創作的民族化,我國的鋼琴作品創作開始步入成熟時期。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鋼琴創作在“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下迎來了繁榮時期。鋼琴創作也如我們的文化發展一樣“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丁善德先生的《兒童組曲“快樂的節日”》通過兒童節日里多姿多彩的生活,反映了積極向上的社會面貌,也開創了以兒童為題材的鋼琴作品創作的先河。而他的《第一新疆舞曲》、《第二新疆舞曲》則帶有濃郁的新疆特色,加之其中的復合節奏令作品獨樹一幟。陳培勛的《賣貨郎》、《思春》以其獨特的“廣州特色”成為當時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通過上述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鋼琴作品創作取材廣泛、風格多樣,內容豐富并具有很強的群眾性,通過淳樸的感情抒發表現積極向上的社會主義精神風貌。這一時期的創作手法大多以現成的曲調為基礎,加之以多變的節奏,寫作手法上也多采用對位法、對比式和模仿式,在和聲中也體現出明顯的民族化。因為有較寬松的文化環境,許多鋼琴作品也以各異的形式出現,為當時文化的多樣性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總的來說,這一時期較以前的鋼琴創作在手法上有很大的豐富,更能突出社會面貌和人民的審美情趣。
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我國的鋼琴作品創作迎來了特殊的轉折時期。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很多作曲家開始運用民族五聲性調式,把中國傳統民族音樂改編成鋼琴獨奏曲,這一創舉為我國的鋼琴作品創作開辟了新道路。王建中的《梅花三弄》、《百鳥朝鳳》,儲望華的《二泉映月》,殷承宗的《十面埋伏》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同時,以民歌和創作歌曲改編而來的大量作品也是這一時期鋼琴作品創作的一個重要部分。例如根據日本民歌改編而來的《櫻花》、朝鮮民歌改編的《赤膽忠心》、劉詩昆改編的《公社社員喜洋洋》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作品。在這一時期我們的很多文藝形式都遭到了破壞,但是,鋼琴作品創作卻另辟蹊徑,奇跡般的發展著。這一時期的鋼琴作品創作不但為鋼琴作品音樂形式多樣化做出了貢獻,而且也為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的發展開辟了新的土壤。
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祖國大江南北,我國鋼琴作品創作也開始了新的探索。這一時期隨著國門的打開,不斷有國外音樂家來到國內進行學術交流,中國作曲家快速的吸收國外新的音樂創作元素和手法,促使中國鋼琴作品創作更趨于多元化。例如,陳怡的《多耶》、黎英海的《陽關三疊》等是追求民族音樂神韻的代表。這些作品依然承襲了文革時期的風格,但是在鋼琴與傳統民族音樂的結合上找出了更多的形式,可以說是對改編鋼琴曲創作手法的進一步豐富。趙曉生的《太極》和彭志敏的《風景系列》等作品則是追求獨創性的作曲風格,獨立的創作形式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與此同時,調式音階與無調式形式相結合也是當時的一大創作特點。例如,丁善德先生的《兒童鋼琴曲八首》、《小奏鳴曲》、《前奏曲六首》等作品中加入了新音響和色彩變化,使鋼琴創作有了新的特點。值得一提的是,汪立三先生的鋼琴組曲《東山魁夷畫意》中運用了許多非傳統的創作技法,他將中國鋼琴作品中所特有的詩情畫意與日本的民間音調相結合,創造出了異想不到的音響效果。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的鋼琴作品創作有了更多的創作來源和借鑒,創作特點也呈現出多樣化,風格也更加多樣化,音樂技巧的表現形式更加多元化。不管是改編自原有的樂曲、獨立的創作,還是在與外國樂曲的交融上,都是一種有益的探索,其中運用十二音序列、無調性、多調性等流派及其創作方式而來的鋼琴作品打破了原有的傳統形式,展現出新的音樂風格和審美情趣。這一時期的鋼琴創作不管在數量還是在質量上都達到了巔峰,為我國的鋼琴作品創作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們可以從上述的分析中清楚的看到中國的鋼琴作品創作在各個時期都有其鮮明的特點??墒牵袊匿撉僮髌穭撟鞯奶攸c不僅止于在時間上表現出不同,在地域上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中國疆土遼闊、民族眾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鋼琴作品創作特點也不會相同。我們在分析中國鋼琴作品創作的特點時,分析不同地域、民族的風格必不可少。我們就從陜北音樂、西南音樂、廣東音樂、新疆音樂和內蒙古音樂五個方面分析我國不同地域鋼琴作品創作的特點。
陜北音樂是我國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陜北的鋼琴作品創作中大多是根據陜北民歌改編而來,音樂作品大多抒情、高亢,有些帶有蒼涼、凄楚的感覺。除此之外,甩音的運用也獨具特色,甩音的短處理使樂句的銜接快速而自然,這與陜北人民豪爽、熱情的性格大有關系。從《山丹丹花開紅艷艷》、《蘭花花》等作品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這些特點。
西南音樂雖然和陜北音樂一樣大多來自當地的民歌,可是在風格特點上卻大有不同。西南的鋼琴作品創作多采用跳進式手法,音域寬厚,作品在山野風味中呈現出自然、淳樸、坦率的風格。《巴蜀之畫》、《火把節之夜》都是西南鋼琴作品的代表作。此外,滑音的處理也是西南鋼琴作品創作的一大特點,夸張的下滑裝飾使它區別于其他的鋼琴創作,也使西南音樂風格更加多樣。陳培勛先生的《賣雜貨》、《雙飛蝴蝶變奏曲》、《平湖秋月》等是粵式鋼琴曲的代表。廣東鋼琴創作多采用七平均律音階和乙凡調式,結構短小、旋律優美。在廣東,南粵式的小樂隊和演奏法因為其冒頭和滑音使廣東鋼琴作品創作獨具韻味。
弱起節奏、切分節奏、混合節拍、前短后長的節奏劃分是新疆鋼琴作品創作的特點?!兜谝恍陆枨?、《第二新疆舞曲》、《哈薩克舞曲三首》中可以看出新疆鋼琴作品旋律炙熱、熱情奔放。因為新疆處于我國的邊境,很容易受其他接壤國家的音樂風格的影響,因而新疆鋼琴作品創作中也呈現出更多的歐洲、波斯和阿拉伯國家的特點。
內蒙古音樂是我們接觸比較多的民族音樂,在鋼琴作品的創作上,內蒙古音樂多采用長調與短調相結合的方式。長調多委婉深沉,短調則結構緊湊、剛勁活潑。在甩音的處理上旋律線條呈拋物線型,流暢的級進旋律突然轉位。在《草原上的故事》、《牧民歌唱毛主席》等作品中可以清晰的看到這些典型的內蒙古鋼琴作品的創作特點。
由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鋼琴作品創作經歷了起步、成熟、繁榮、轉折后繼續探索四個時期,在這一過程中各個地域也表現出不同的創作特點。雖然這是一個艱難曲折的過程,但是中國鋼琴作品創作不但沒有停止發展,反而不斷的豐富。這充分體現出中國鋼琴作品創作頑強的生命力。從上世紀20年代,我們的音樂家就開始進行不懈的探索,尋找鋼琴作品創作的新形式:有的是在傳統民族音樂的基礎上加入鋼琴元素;有的是大膽的進行獨立創作;有的是根據民間小調、民歌進行改編;有的是在外國音樂的基礎上加以創作,成為新的鋼琴作品。不管是怎樣的創作形式,中國鋼琴作品創作都從這些創作中表現出了自己的特點。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都應該為鋼琴作品創作所用,為鋼琴作品創作不斷豐富、創作特點不斷鮮明找到更多的實現形式。這也是中國鋼琴作品創作不斷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鄭遠.二十世紀下半葉中國鋼琴音樂創作初探[D].福建師范大學,2006.
[2] 張靜薇.中國鋼琴作品的民族審美底蘊初探[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5.
[3] 卞萌.中國鋼琴文化之形成與發展[M].華樂出版社,1996.
[4] 魏廷格.中國鋼琴名曲30首[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5] 童道錦,孫明珠.中國鋼琴作品的分析與演奏[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
[6] 魏廷格.論我國鋼琴音樂創作[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
[7] 劉元舉.鋼琴時代[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
[8] 居其宏.20世紀中國音樂[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裴航(1976—),男,博士研究生,鋼琴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