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項目:本文系《筆墨嬗變中的介入因素》課題項目,科研編號:2011SSQD012
摘要:新疆自古地域遼闊,地扼中西交通要沖,獨特的地理優勢使得其東與黃河、長江文明;西與西亞、兩河、歐洲文明;南與印度文明保持著密切聯系,是溝通東西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印度、希臘、阿拉伯文化在這里交融碰撞,眾多民族如匈奴、鮮卑、月氐、烏孫、塞大、柔然、突厥、回鶻、吐蕃、蒙、滿、漢等在這里共創歷史,留下了融匯各民族智慧的獨特的異域文化。如何將中國傳統的筆墨融入其中,探尋其發展之路,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新疆;人物畫;筆墨;創新與實踐
新疆古稱西域,地處絲綢古道,各民族不同形式的文化在這里融匯、交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西域文化。新疆的少數民族眾多:維吾爾、哈薩克、塔吉克等等,他們的宗教信仰、生活習慣不同,形象和體態特征迥異:維吾爾族高鼻梁,深眼窩,豁達自信;哈薩克馬背山的民族,豪放熱情;塔吉克族歐羅巴民族之一,典型的歐洲人形象……加之西部各少數民族的醉人歌舞,都能瞬間燃起畫家的創作激情,但當筆落墨暈之際卻發現,很難將中國傳統程式化的筆墨技法、造境思想與其形象結合,濃烈的情感難以表達。葉淺予、黃胄、龔建新卻通過生活將筆墨與新疆人物形象相結合,是此道路上成功的典型。新疆畫家龔建新長期在新疆各地寫生,經過長期對生活的觀察和不斷探索,將中國人物畫的筆墨與色彩運用在“維吾族人物肖像”上,形式新穎,其所繪維吾爾族形象鮮活,用筆豪放肯定,墨色結合渾然一體,獨具特色,在水墨肖像畫方面獨樹一幟。
中國人物畫歷史傳承的作品和畫論較少,但都精辟。“傳神寫照盡在阿睹中”,“以形寫神”等等,無一不是畫家經驗的總結。唐、五代以后由于文人參與繪畫,忽視人物造型,重筆墨,長久以來造成中國人物畫造型的缺失,直到清末任伯年的出現才有所突破。五四新文化運動興起,在徐悲鴻等老一輩藝術家的不懈努力實踐下,借鑒西畫中的造型和色彩,使得中國人物畫發展迅猛。其后,一代畫家摒棄“繪畫——繪畫”的學習模式,進入“生活——繪畫”的創作模式,黃胄就是這一時代的畫家之一。五六十年代黃胄曾先后數次前往新疆進行寫生創作,速寫與筆墨相結合,形成了其獨特的繪畫風格。作為中國水墨人物的創作者,怎樣將筆墨融入到新疆人物畫的創作中去,如何創新怎樣創新,才能形成自己的風格,從而更好的表達創作者的情感呢?
1 傳承中國傳統繪畫技法是新疆人物畫筆墨藝術語言創新的基礎
在中國畫的筆墨觀中,“墨法之妙,全從筆出”,筆法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包括藝術家在內的個體,都無法完全脫離自身生活的背景,即使是面臨同樣的藝術命題,藝術家也應該從不同的視角加以解讀。所以,地域性和人文的多元性始終是藝術家創作的立足點。地域美術的獨特性,恰恰是當前藝術發展態勢中值得存留的。黃胄的藝術表現特點在裝飾性的運用、色彩的運用、少數民族題材的運用三個方面,他的人物畫也基本圍繞著這三方面進行創作,但傳統的筆墨情調用在表現新疆人物畫上顯然有些分量不足,應用動感流暢的線條以及較為濃郁的色調來烘托畫面氣氛,不受客觀對象固有色的限制,充分合理地運用色彩之間的對比協調;從而探索出一條表現新疆人物畫的新路子。
2 新疆人物畫首先應重視“形神兼備”的造型問題
自顧愷之“以形傳神”的理論形成起,傳神就成為衡量人物畫好壞的最高標準。人物畫要傳神,首先應解決造型問題。筆墨功夫不能代替造型能力,必須懂得藝術也是科學。基礎課中的透視、解剖、素描、速寫、水彩、水粉等等,都是在研究藝術的規律,必須要掌握。扎實的造型功底,對國畫人物非但無礙,反而能適應更多題材的創作。把科學造型與傳統筆墨相結合,在“形似”的基礎上加以夸張,達到“神似”,使人物形象形神兼備趨于“似與不似”之間。新疆人物畫的創作要將筆墨從傳統的“書法性”和“筆墨情結”中加以拓展,加入西方繪畫的寫實性,筆墨技法亦可以吸收西方水彩畫的技法。中國傳統繪畫筆墨能否承載起表達新疆戈壁大漠、高峻悠遠的蒼茫大地所含蘊的壯美情懷之重任值得我們反思。因此,創造新的筆墨語言,發展筆墨,是新疆人物畫創作創新有待進一步探索實踐的一個重大課題。
3 人物畫的創新,繪畫技法起到關鍵的作用
創新離不開生活,是生活的映射。基本功的訓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針對研究的對象,探索新的技巧。人物畫創作的關鍵在于實踐,有些題材對國畫來說難度較大,如新疆少數民族的生活題材就較難用中國畫的形式進行創作,它和山水不同,不能將筆墨的特點發揮的淋漓盡致,這就迫使創作者結合造型拓展筆墨的表現力。畫家黃胄在人物造型上經過大量的寫生,巧妙地將中國傳統筆墨技法結合速寫運用的得心應手。在濃重黝黑,亂而不亂,齊而不齊,斑駁陸離的筆墨和色彩中揮灑自如,表現出變化莫測、渾厚華滋的靈動鮮活的新疆人物形象。最終形成了自己的筆墨語言。這是前人從未有過的筆墨語言,是由黃胄長期不斷深入生活寫生實踐演變而成的,是他心靈的外化,是與自然精神實質的異化及主客觀融合的結果。
新疆人物畫的創作目前應該堅持以寫實為主的藝術表現,循序漸進。要從繪畫的地域性、民族文化性、視覺性、原創性進行深入研究和實踐。首先要重視寫生,重視生活對當代新疆人物畫創作的品質提升和技法探討及形式美的再創造,“越是民族先進的,才是世界的”。要在繼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有勇氣、有膽識、創造新的理念和新的表現圖式,創造出既有時代風貌,又吻合東方美學特征的新疆人物畫。
4 新疆人物畫筆墨語言的創新應強調地域獨特性
舉世聞名的敦煌藝術,震撼靈魂的克爾克孜千佛洞、燦爛文明的新疆阿爾泰山巖畫、石窟及各民族的服飾、宗教建筑、圖案、民間藝術等,都是壯麗色彩的構成,更是各民族多元文化藝術的根源。縱覽古今,一個畫家風格的形成,首先離不開作者自身的生活環境和地域的影響,是基于對本地域的研究之上的。因為藝術創作的關鍵的是對題材的收集、加工和整理、提煉。《豐收圖》是黃胄作于1957年的一件傳世巨制。這樣大幅的創作,如果沒有統攬全局的能力、高超的造型本事、嫻熟的筆墨技巧、深厚的生活經驗,是難以完成的。黃胄在回憶錄中說:“我敢于畫畫,主要是在生活中摸爬滾打畫的。”“在那樣廣闊的大地上艱苦勞動,我激動的不得了,不會畫也要硬上。有自己的感受,就可以勇敢地忠誠地努力畫出來。”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傳統,造就了黃胄先生獨特的藝術風格。
新疆人物形象已是當代畫家拓展表現筆墨語言的新空間。在缺少歷史更多參照的前提下,創作的困難固然是很大,但也有更大的創作的空間等著創作者取挖掘。在新疆人物畫的創作中,畫家應深入生活、大量寫生、運用傳統筆墨語言的水、墨、點、線、皴染等技法,結合新疆人物特征,找到最富有震撼力的繪畫表現形式。通過寫生,不斷探索,力圖在新疆人物畫創作中將中國畫的筆墨語言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 鄭聞慧.黃胄研究文集[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2] 馬登杰.新疆歷史民族宗教源流述略[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
[3] 周積寅.中國歷代畫論[M].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