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于電視是否可被稱作藝術,學界至今仍莫衷一是。而近年來,電視節目的草根化、庸俗化趨勢,使得它離藝術軌道越來越遠。而在今年伊始播出的節目《我是歌手》,讓我們看到了另一種可能。
關鍵詞:電視藝術;傳授關系;情感體驗
音樂類節目一直是電視的寵兒,從《超級女聲》到《中國好聲音》,從《星光大道》的百姓舞臺到《我是歌手》的音樂家擂臺,從選秀類節目到競賽類節目,與音樂相關的節目在電視熒屏中的戰火從未停息。在這眾多的節目中,品質參差不齊,目標受眾也各不相同,更多的是叫座不好的電視產品,而可以稱作電視藝術精品的鳳毛麟角,筆者認為《我是歌手》的出現,可以提醒大眾思考電視節目成為藝術作品的可能性,反思在電視節目的創作中應具備的基本品質是什么。
1 藝術特征
之所以對于電視是否可被稱作藝術的爭論,重要原因之一是沒有對于藝術標準達成共識。當然,究竟何為藝術也在后現代的語境中越來越模糊。但是,對于藝術的基本特征有著一些共同的描述。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一些基本特征來判斷電視節目是否具有成為藝術的可能。首先,在藝術創作,藝術傳播,藝術接受三個階段中,電視充當的只是藝術傳播的平臺,它是一個載體,本是中性詞,承擔的是傳播的環節,它可以畫蛇添足,也可以錦上添花,真正論成敗的乃是其傳播內容——電視節目,它可以存在藝術與非藝術的區別。其次,創作心理。對于電視節目來說,在創作階段,真正做到無功利性是不可能的,向收視率看齊是一貫的宗旨。觀眾的口味決定了節目的創作走向,若在創作階段一味迎合大眾,它便失去了成為藝術的可能。能夠舍棄部分觀眾或許成為節目藝術化的表現。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受眾都能理解自己的創作,電視藝術應更加“自我”。藝術作品應與真實生活存在一定的距離,“不似則失其所以為詩,似則失其所以為我。”①過多的群性化表達則失去了個性化,沒有個性化也就沒有了藝術性。最后,接受心理。藝術帶來的應是“眼前一亮,心中一震”之感。形式上的新穎或是情感上的共鳴。它可以是一種創新,也可以是一種情緒的表達。在接受過程中,接受者應主動進行審美移情,尋求一種頻率的契合。觀者是主動且非盲目的參與,需要全情的投入和調動過往的經驗。雖然創作階段的主旨是明確的,但接受后的體驗是各不相同的。它應是一種若即若離的狀態,沒有明確的標準答案,美妙便在這若有若無的不確定之間。通過上述分析,我們看到電視節目具備成為藝術的條件,關鍵在于怎樣利用好電視這一平臺,選擇合適的藝術門類,加以包裝和創造,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下面,本文將對具體案例進行詳細分析。
2 《我是歌手》的新思路——創作階段
原版《我是歌手》是由韓國MBC電視臺于2011年推出的淘汰賽制的歌唱比賽。其看點在于參演的歌手均是國內頂級唱將;另一看點是用在這些歌手身上的淘汰賽制,評委是現場觀眾。賽制促使歌手拿出最好的狀態,將最純粹的音樂呈現給觀眾。新穎的賽制,曾在播出伊始遭遇停播的尷尬。后逐步完善改進賽制,目前已播出了兩季。《我是歌手》將兩種綜藝節目類型雜糅拼接,一種是明星真人秀,這支從早期的《情書》,到中期的《家族誕生》,再到近年來的《running man》,共同特點是保留最真實的明星狀態,數十位藝人參演,且每人都有專門的攝像,后期將明星的反應進行篩選剪輯到一起,觀眾能夠“歷時”看到明星“共識”的反應;另一種是音樂打榜類節目,演播室進行錄制,具有極強現場感的小型演唱會。這樣的拼接,極大增加了節目制作難度,相應帶來了極強的可視性。
3 《我是歌手》的因地制宜——傳播階段
引進后的節目形態、環節設置、燈光舞美、淘汰賽制等各個方面均和原版保持了一致,這其中有完美嫁接的部分,也有水土不服的情況。首先,節目制作的用心。現場部分,真實的演唱,專業的樂隊,大氣簡約的舞美燈光,讓我們看到了做音樂節目的極高境界;歌手的采訪部分,簡單的布光和背景,三機位(甚至更多)的設置,使得采訪部分顯得精巧精致;歌手的心情紀錄部分,沒有原版的復雜繁瑣,點到為止,恰到好處。每期節目都有這三條線索,三種制作方式,在后期剪輯過程中將其融合交錯在一起,大大增加了后期的復雜度,我們做到了,且比原版的周期更短。其次,節目理念的提升。第一期中向觀眾展示了節目的誕生過程,尤其在韓版中,表現的更為全面,節目的理念即分享音樂,帶來感動。“你認為歌手是什么?”編劇向歌手提出的問題,使他們陷入了思考,相應我們也在反思:習慣了電視中各種閃耀的明星,是否已經將歌手遺忘。正是這樣一個理念,吸引了有藝術理想的歌手,吸引了一批愛好音樂的觀眾。它劃清了歌手和偶像的界限。追求的是一種藝術的純粹,是一種拋開浮躁后的平靜,是對都市人群疲憊心靈的滋養。最后,相比韓國原版,我們在現場演唱部分保留的更加完整。韓國的演唱部分過分剪輯,將音樂評論和歌手感言穿插進歌曲的演繹部分,打破了歌曲的完整性,情緒的連貫性。我們避免了這一問題,不僅將翻唱編曲做到極致,并且將其準確傳達,高保真度使電視觀眾也能投入到演出之中,享受這一音樂饕宴,沉淀自己的情感,和歌手隔空對話。
4 電視觀眾的角色——接受階段
《我是歌手》回歸了電視作為藝術應明確的傳者和受者的關系,即歌手和觀眾的身份明確。我國電視的發展中,電視大致扮演著三個角色,傳播工具、娛樂工具、藝術平臺。第一個階段(電視時代初期),觀眾被動的接受,對于綜藝節目(歌曲、相聲等文藝節目)來說,還能看到些許電視藝術的影子,而在第二階段(超級女聲始至今),電視成了“百姓舞臺”,觀眾逆襲成了舞臺上的主角,表演著自己,而藝術家們成了看客。第三階段,即電視應向著藝術傳播平臺發展的時候,要求節目制作者、傳者、受者各歸各位,制作者以生產高品質的音樂節目為主旨,歌者以傳達音樂的情感和美感為己任,觀眾以欣賞和感受藝術的力量為追求,這樣,電視藝術的境界便來到。《我是歌手》培養了一批新型電視觀眾。它打破了既有的觀看方式,由圍坐在電視機前的家庭式狂歡走向靜默的個人式體驗。這一點與春晚的觀看方式相比便可明了,春晚是家庭團聚在一起聊天的伴隨,不需要太多的情感調動,講求的是喜氣和諧,而《我是歌手》則要求觀眾的聆聽,需要動用感官和心靈。可以說節目對于觀眾有著較為苛刻的選擇,需要兩個基本要求,即靜觀的能力和一定的音樂鑒賞力。
綜上,《我是歌手》讓我們看到了電視節目成為藝術的可能,當然,它存在著不足的地方,不得不說的是現場庭審團的觀眾,大有喧賓奪主之勢。其實,感情的表達過猶不及,或許省略掉部分觀眾情緒失控的剪輯,節目會有更好藝術效果;無處不在的立白洗衣液還是容易讓人出戲;所謂芒果臺名嘴的排行榜實在是雞肋的設置,這些商業化的元素還是阻礙了些許藝術的享受。是否電視節目一定要披上商業和娛樂的外衣?央視春晚全程無廣告播出,讓我們看到了希望。
注釋:①朱光潛.談美[M].廣西師范大學,2010.
參考文獻:
[1]朱光潛.談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 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 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郝達瑞(1989—),女,河北邯鄲人,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