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丹
(湖南廣播電視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4)
社區文化中心是由政府主辦的,以街道、鄉鎮為依托,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為目標,體現和諧文化的要求,促進市區與郊區農村文化建設的優勢互補和良性互動,為社區居民提供文化、體育、教育、科普、信息等服務的公益性文化服務機構。社區文化中心建設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舉措,是黨和政府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的一項民心工程。近年來,各省市都因地制宜,積極致力于社區文化中心建設。各地區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在文化中心硬件建設和中心運作模式上進行了諸多有益的探索,形成特色,取得實效,保障了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
當前我國社區文化中心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種:政府直管模式、社會參與模式和混合管理模式。
我國社區文化中心一直處于各級政府直接組織與管理之下,形成了政府直接倡導、決策、投資并參與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可以稱之為政府直管模式。這種模式目前較符合我國的國情,是采取較多的一種模式,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區文化中心。
山東省青島市在社區文化中心的建設與管理中采用的直接管理模式,通過加強機制建設、健全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了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形成比較完善的社區文化中心管理體制。根據青島市四方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頒發的《四方區社區文化中心管理辦法(試行)》,明確了社區文化中心的管理主體是所屬街道辦事處。社區文化中心向社區居民開放服務。在堅持公益性服務的前提下,根據社區居民的生活消費水平和承受能力,結合社區實際情況,可采取免費服務與低償服務相結合的辦法,以彌補經費不足,建立起適合本社區實際情況的良性循環的服務運行機制。并明確規定低償服務應以必需的水、電、管理人員適當值班補貼等成本費用為限,以此測算收費標準,不得以贏利為目的。社區文化中心主任一般應由社區居民委員會主要負責人兼任,配備專兼職人員1~3名。社區文化中心經費以政府投入為主,通過接受社會組織和個人的捐贈及資助等多種渠道解決。
政府直接管理社區文化中心的模式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取得了可觀的成果,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政府直接委派機關干部擔任社區文化中心的負責人,設行政管理部、物業管理部、企劃部具體承擔活動中心的管理運行職能。二是由政府直接組織對居民進行各種文化宣傳教育,開展各種以群眾為主體的文化活動。三是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政府投資渠道。文化中心建設初期,政府財政投入無疑是文化中心建設唯一強大的后盾。
社會參與模式,該模式實行社會化、專業化委托管理,也就是在文化中心產權不變、公益性質不變、公共財政投入不減的前提下,街道辦事處或鄉鎮人民政府可以委托具有專業管理資質的機構來運作文化中心。
上海盧灣區打浦橋街道文化中心將中心整體委托給上海華愛社區服務管理中心作為運行機構,并把活動中心的物業委托給具有專業資質的上海金玉蘭物業有限公司管理。華愛的任務主要是對活動中心內各文化活動場地的功能開發與管理,對大型文化活動特色品牌的策劃。街道辦事處與其簽訂協議,要求每天從早上8點半開放到晚上9點,節假日也全天候開放;保證為社區群眾團隊提供免費服務,85%的活動項目要完全是公益性免費服務,其余的實行低償服務。華愛運行以來,使街道辦事處從辦文化轉向管文化,依托華愛具有的社會資源與專業運行能力,也使文化中心服務水平與質量有所提高,群眾普遍感到滿意。
這種社會參與管理,改變了傳統的管理模式,提高了社區文化服務的效率。它體現了這么幾個特點:1.這是一種政府與民間組織的契約合作模式,通過公有私營的托管方式來提供社區服務的模式。2.民間組織的負責人為社區文化中心的主任,實行主任負責制,中心的日常工作由民間組織自主管理。3.文化中心的經費一般由街道辦事處全額支付,包括社區文化中心的人員工資、辦公日常開銷、活動經費等,屬于公共服務購買模式。這和傳統的政府管理模式是截然不同的。
這是一種新的運行機制,是政府主導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模式,政府自主管理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主要項目運作,同時委托具有專業管理資質的單位,合作管理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部分項目運作。上?!翱禈蚰J健本褪且粋€率先的范例。
上??禈蜴偱c滬劇明星孫徐春為首的錦輝公司成功合作,不斷提高社區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把多姿多彩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送給農民,被譽為“康橋模式”,為繁榮發展先進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新經驗。在錦輝團隊進駐康橋文化中心前期,康橋鎮人民政府與錦輝公司簽訂協議,按照協議,康橋鎮政府每年補貼錦輝團隊60萬元,并由政府與錦輝共同負責文化中心的產業運作、物業管理、團隊培養、市場開拓、文化服務等職能。政府負責制定年度文化工作要求,并設立管委會,監管文化中心運營、管理和文化服務方向。錦輝負責策劃并執行全年群眾文化計劃,為公益活動設定主題、范圍、對象、目標。如每人每年看一場電影,政府每場撥1000元,全年播放150場。在政府支持下,錦輝通過招募文化志愿者、培訓專業化人員和租戶的選擇,保證了公益場地的正常開放和運營成本的降低。他們發展群眾文化團隊8支,開設興趣班13個,舉辦講座8次,主持大型文化活動25次,開展群眾演出63場,還培養了不少業余文化人才。在康橋社區文化中心產業化經營的進程中,錦輝團隊通過請進來走出去,以專業市場手法整合社會性文化資源,實現了活動載體的全面創新。在政府支持下,他們有計劃引進了大量專業團隊來中心演出、培訓、講座、展覽及經營,同時引進多元的社會資金注入康橋群眾文化建設。如康橋話劇節、外來建設者才藝比賽等。他們還精心設計了康橋健身節、藝術節、攝影展和廣場雙周演等主題活動20多項,創作了在全國和市、區獲獎的小品《七里香》《巨額紅包》和坐打唱《火災來了怎么辦》等,并推出了滾燈巡街表演、三人籃球爭霸賽、家庭讀書活動和“文化點亮生活”一村一場綜藝演出等活潑多彩的參與項目,使大家對文化中心有了認同感、親切感、歸屬感,促進了社區和諧。
這種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混合管理模式是一種新的嘗試,它主要體現這么幾個特點:1.政府與企業合作提供文化服務的管理模式,政府與企業在服務范圍、內容、對象及管理模式、經營性質、公益項目等方面簽訂協議,確立了政府主導、企業運作、公益為本的合作形式,共同負責文化中心的運作,政府負責監管,企業負責運營。2.街道或鎮政府一般是聘用一名社區文化中心主任,自主管理社區文化中心的主要項目運作。3.文化中心的經費由政府補貼一部分,企業經營運作自籌一部分。這種新的管理模式改變了基層政府對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全包全攬的傳統模式,實現了社會效益和公眾效益的統一。
見表1。
社區文化中心是整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責無旁貸地擔當起第一責任人的角色。政府必須承擔起社區文化建設、發展的重要責任,在社區文化中心基礎設施建設、社區文化中心的經費保障、社區文化中心的建設管理、社區文化中心的資源提供、社區人員培訓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資金保障,以社區為平臺,維護每個公民、每個社區成員基本的文化權益。但如果僅僅依靠政府投入,不僅在投入總量上受到限制,也不利于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文化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我們要調動各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各界的力量,統一籌劃,共創共建,形成整體效應,才能積極推動社區文化的建設,保障社區文化中心的持續發展。同時,要善于借鑒國際社區文化設施建設的經驗,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社區文化建設上的積極性。我們要讓更多人在享受社區文化的同時,投身提供服務、反哺社會的公益活動中來,讓社區文化中心產生源源不斷的內生力量,形成永續發展的良好態勢。
從我國國情來看,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有限性與公眾文化需求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在一定時期內將會長期存在,迫切需要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共同營造一個運作規范、管理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表1:三種運行模式的優缺點比較
要充分調動文化部門和街道、社區居委會的主動性,加強與社區內的單位、企業的聯系,深化感情,協同力量,整合資源,實現共駐共建,建立由政府推進支持、相關部門聯手協作、社會力量支持資助、社區主辦運作、群眾廣泛參與的共建共享模式。在調動社區資源方面,必須依靠三種力量:其一是要充分發揮社區居民的積極性,參與社區文化中心各項活動,多為社區文化中心的運作及活動的開展獻計獻策,共同建設社區文化。其二是充分利用機關團體、企業、學校的文化資源,將社區內的場、館、站、室對居民群眾開放,既補充政府投入的不足,又避免文化中心的重復建設及資源的浪費。因此,街道辦事處必須與轄區內機關、社團單位加強聯系,爭取機關、社團單位將文化活動場所向群眾開放。其三是發揮居民所屬單位和物業管理單位的積極性,為提高居民文化生活水平創造條件。居民所屬單位和物業管理部門是社區文化建設中需要協調的重要單位。社區干部們千方百計地做好這些單位的工作,為廣大居民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管辦分離”是新形勢下社區文化中心管理機制創新之路。所謂“管辦分離”,是指政府在完成基本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充分保障運行服務經費的基礎上,不再是“劃槳人”,只做“掌舵者”,主要履行管理職能,由社會組織負責設施管理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實現“管辦分離”的制度設計構想,要著重加強一下三個方面工作:
一是轉變政府職能。加快管理機制創新,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實行政事分開,政府要逐步實現從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從管微觀向管宏觀轉變、從主要面向直屬單位管理向面向社會管理的轉變,強化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實行依法管理。
二是深化公共文化事業單位體制改革。改革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體制,使其轉變成為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務的社會組織,政府按照市場規則向其采購公益性文化服務,從而建立起一種新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運行機制和模式。
三是培育社會組織。培育一批可以提供保障基本文化權益的文化服務的社會文化組織,將大量原來由政府承擔的公共服務職能轉移給各種社會組織,政府逐漸退出,民間的各類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成為政府職能轉移的有效承接載體。
[1]徐國忠.基于公共服務的社區文化中心機制創新研究——以上海市閘北區為例[D].碩士學位論文,2008-10.
[2]陳國營.公共服務體制改革與實施管辦分離的路徑選擇——基于三個典型案例的比較[J].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09,(11).
[3]劉傳坤.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OL].文化傳播網,2007-04.
[4]郭宏斌.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現狀及模式研究——種基于實證研究的理論闡釋[J].北京:科技與企業,2007,(10).
[5]周晨虹,馬兆明.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政府管理模式及其轉型[J].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