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哲,楊春清,高俊書,李 攀,趙 磊,李文玲
眼瞼肌陣攣 (eyelid myoclonia,EM)在1977年由Jeavons對其進行首次報道,其突出癥狀為雙側眼瞼局部節律性肌陣攣抽搐伴或不伴失神。國際抗癲癇聯盟(ILAE)于2001年在癲癇發作分類建議中把EM認定為一種新的癲癇發作類型。雖然ILAE至今仍沒有把其列為一個獨立的綜合征,但多數學者認為這種伴或不伴失神的EM具有明確的臨床和腦電圖特征,認為其是一種反射性特發性全面性癲癇,并命名為眼瞼肌陣攣失神綜合征(eyelid myoclonia and absences,EMA)或Jeavons綜合征[1],EMA 最突出的特點是伴隨腦電圖廣泛性多棘波或多棘慢波放電的眼瞼節律眨動[2]。國內關于此綜合征的報道較少,現將我科近7年收治的8例EMA患者的臨床及視頻腦電圖資料總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通過2006年1月—2012年8月癲癇中心患者的臨床資料及視頻腦電圖數據選取8例確診EMA患者的資料。EMA入組標準[3]:(1)起病年齡為出生至16歲;(2)神經心理及生長發育正常;(3)EM伴或不伴失神,也可伴有其他的發作類型;(4)發作期腦電圖為全導高波幅3~6 Hz棘慢波、多棘慢波,在明亮環境下閉目后0.5~2.0 s出現,持續1~6 s,通常為2~3 s,黑暗環境下閉目無此反應;(5)癲癇樣放電或發作可被閉目或過度換氣、閃光刺激誘發。排除標準:排除神經系統缺陷、腦損傷、進行性肌陣攣癲癇者。
1.2 方法 回顧性分析8例EMA患者的臨床及視頻腦電圖資料。臨床資料包括患者年齡、性別、起病年齡、病程、癥狀描述、神經系統及智力發育情況、誘發因素、家族史等。腦電圖資料包括第1次腦電圖檢查的年齡,腦電圖背景活動,局灶性和全面性癲癇放電情況,對睜閉眼、間斷閃光刺激、過度換氣等誘發試驗的反應情況等。
2.1 病例特點 8例EMA患者中男1例,女7例;年齡5~20歲,平均 (10.1±4.7)歲;EM起病年齡3~15歲,平均 (8.5±3.4)歲;病程2個月~9年,平均 (2.0±3.0)年;1例僅有EM一種發作形式,3例伴有失神發作,6例伴有全面強直陣攣發作。全面強直陣攣發作起病年齡5~17歲,平均 (11.2±3.7)歲;EM發作均為其最早出現、最突出的癥狀,多在閉眼或閉眼狀態的情況下出現。8例患者第1次腦電圖檢查年齡為3.5~15.0歲,平均 (8.8±4.4)歲;均為短程普通腦電圖檢查,僅1例發現全導棘慢波,均未能確診EMA。8例患者查體無神經系統陽性體征,智力、運動發育可,影像學檢查無異常發現。2例患者有高熱驚厥病史;1例患者有高熱驚厥家族史。8例患者中3例外院誤診為抽動癥,5例患者忽視EM發作,分別被診斷為不典型失神發作和全面強直陣攣發作。
2.2 臨床發作期表現 所有患者EM以眼瞼的節律性抽動為最突出癥狀,抽動頻率為3~6次/s,每次發作持續1~8 s,每日有多次發作 (可有數次或數十次)。3例患者伴有眼球上視及頭后仰的強直成分,3例患者在眨眼發作>3 s后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1例伴有雙手抖動。6例患者EM多發生在閉目0.5~2.0 s內或閉眼狀態時,在黑暗環境中,這種現象消失。1例患者有自我誘發的傾向,在強光下刻意閉眼誘發發作并有愉悅的感覺。
2.3 腦電圖特征 7例患者清醒狀態下腦電圖背景活動正常,1例患者腦電圖背景有枕區的輕度減慢,患者均有正常的睡眠周期及睡眠圖形。發作間歇期癲癇樣放電主要表現為廣泛性的3~6 Hz棘波節律、棘慢復合波或多棘慢復合波單發或節律性爆發 (見圖1),這種放電形式以前頭部或枕區為著;亦可見局灶性異常,放電部位主要是枕區或額區。發作期腦電圖主要表現廣泛性高波幅3~6 Hz棘慢波或多棘慢波節律性爆發,與眼瞼肌陣攣發作有同步關系 (見圖2)。所有患者在閉目異常放電增多,6例患者對間斷閃光刺激敏感,3例過度換氣誘發異常放電增多。

圖1 發作間歇期腦電圖示全導棘慢波、多棘慢波發放Figure 1 Interictal EEG recording showing generalized spike and poly spike-andwave discharges

圖2 發作期腦電圖示全導多棘慢波伴EM發作Figure 2 Ictal EEG recording showing generalized poly spike-wave associated with EM
EMA或Jeavons綜合征是一種特發性全面性癲癇,其發生占癲癇人群的2.5%~2.7%,在特發性全面性癲癇人群中,其比例為11.0% ~12.9%[4]。EM發作在臨床上表現為雙側眼瞼局部3~6次/s短暫、快速的節律性肌陣攣抽搐,無明顯意識喪失或伴有輕、中度意識障礙 (伴失神發作)。腦電圖同步出現泛化性高波幅3~5 Hz多棘波或棘慢波發放,持續時間短暫 (1~5 s),具有閉眼誘發腦電圖放電、光敏感性特點[5],少數患者同時有失對焦敏感。
EMA最為突出的3個主要特征為:EM發作、光敏性以及閉眼誘發臨床發作或臨床下癇樣放電。EM發作是EMA主要的發作形式,但也可見于其他特發性全面性癲癇或癥狀性癲癇。光敏性指間斷閃光刺激可觸發EMA患者臨床發作或臨床下癇樣放電。與其他類型的光敏性癲癇不同,EMA患者對閃光刺激敏感,同時也對非閃爍的亮光敏感,但其光敏性可隨年齡增加或應用抗癲癇藥物而減弱。EMA患者一般情況下眨眼不會誘發發作,而在明亮的不受干擾的環境下,閉眼會誘發發作,且通常發生在閉眼2~4 s內。閉眼誘發發作也可見于一些特發性全面性癲癇或特發性枕葉癲癇患者中。
國外學者Caraballo等[3]回顧了11年內2 300例特發性全面性癲癇患者的臨床數據,對確診的63例EMA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報道,觀察了患者的起病年齡、臨床發作特點及腦電圖特征,本研究結果與其一致,但該報道患者有癲癇家族史者達39.5%,明顯高于本研究結果,可能與種族差異及觀察樣本量有關。由于EMA的EM發作臨床上相對比較罕見,癥狀相對較輕,發作時間短暫、不連續,易被忽視或誤診,故對該綜合征的正確診斷常在回顧性分析中得出。學者Charuta對加拿大溫伯尼湖兒童醫院1996—2005年997例癲癇患者的臨床和腦電圖資料進行回顧分析,其中具有發作性眨眼的患者為126例,對患者資料進行系統回顧后,26例患者被確診為EM,而初診時確診的患者只有3例,88.5%的患者被誤診為其他類型的癲癇,如青少年肌陣攣癲癇、光敏性癲癇、非典型失神癲癇、失神癲癇等[6]。加拿大多倫多兒童醫院對2004—2009年符合EMA的12例患者臨床表現、腦電圖及影像資料進行回顧,其中6例 (50%)患者被誤診為兒童失神,而忽視了EM發作的存在[7]。國內北京、廣州、四川及西安等地近年來對EMA亦有少量報道。普遍認為該綜合征精確的起病年齡常難以確定,起病早期常發生誤診或漏診。本研究認為熟識EMA的臨床表現及腦電圖特征,關注患者病史中的每個細節,可避免誤診、漏診,對EMA做出正確診斷。視頻腦電圖檢查對診斷EMA具有重要意義,因為視頻腦電圖能記錄到被患者或家屬忽略的各種細微的臨床癥狀,證實陣發性異常放電與這些細微臨床癥狀之間的相關性,并進一步明確閉眼、閃光刺激、過度換氣以及失對焦等誘發實驗和臨床癥狀的關聯性。并且患者的腦電圖會隨著年齡增長及抗癲癇藥物的應用發生動態變化,因此長時間的視頻腦電圖隨訪對患者的診斷治療,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8]。
關于EMA是一種獨立的癲癇綜合征還是僅為一種發作類型?國外學者存在一定爭議。有學者認為EMA按照嚴格的診斷標準判定,應該屬于肌陣攣癲癇綜合征中的一種,只不過EMA的肌陣攣發作部位僅局限于眼瞼,不應作為一種獨立的伴失神的癲癇綜合征,并認為EMA與具有光敏性的青少年肌陣攣癲癇有相似的預后[9-10]。另一些學者則認為EMA是一種獨立的綜合征,有其獨立的臨床特點及腦電圖特征,并推測EMA有獨特的致癇神經網絡,當閉眼或間斷閃光刺激激活枕葉致癇皮質后,異常興奮傳導至腦干時產生EM發作;當枕葉致癇皮質產生的興奮達到更高的一個水平時,癇樣放電可通過跨皮質通路或丘腦皮質通路傳導至額中央區皮質,導致EM伴失神發作。認為枕葉視皮質在其發病機制中發揮重要作用,這一假說可解釋其閉眼誘發腦電圖放電、光敏感性等特點[7]。最終 EMA能否被 ILAE認定為一種獨立的癲癇綜合征,尚需要臨床實踐和時間的檢驗。
總之,EMA雖然在臨床上比較少見,但其臨床特點及視頻腦電圖特征非常明確,因此該綜合征的臨床特點、視頻腦電圖特征以及二者之間的關聯性值得腦電圖室醫生及臨床醫生關注。
1 Sevgi EB,Saygi S,Ciger A.Eye closure sensitivity and epileptic syndromes: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26 adult cases [J].Seizure,2007,16(1):17-21.
2 Mourente-Diaz S,Montenegro MA,Lowe JP,et al.Unusual focal ictal pattern in children with eyelid myoclonia and absences[J].Pediatr Neurol,2007,37(4):292-295.
3 Caraballo RH,Fontana E,Darra F,et al.A study of 63 cases with eyelid myoclonia with or without absences:type of seizure or an epileptic syndrome?[J].Seizure,2009,18(6):440-445.
4 Covanis A.Eyelid myoclonia and absence[J].Adv Neurol,2005,95:185-196.
5 Striano S,Capovilla G,Sofia V,et al.Eyelid myoclonia with absences(Jeavons syndrome):a well-defined idiopathic generalized epilepsy syndrome or a spectrum of photosensitive conditions? [J].Epilepsia,2009,50(Suppl 5):15-19.
6 Joshi CN,Patrick J.Eyelid myoclonia with absences:routine EEG is sufficient to make a diagnosis[J].Seizure,2007,16(3):254-260.
7 Viravan S,Go C,Ochi A,et al.Jeavons syndrome existing as occipital cortex initiating generalized epilepsy [J].Epilepsia,2011,52(7):1273-1279.
8 楊春清,杜亞麗,張素芳,等.睡眠剝奪和藥物誘導睡眠腦電圖在癲癇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3):305-306.
9 Striano S,Zara F,Striano P.Comment to:overlap cases of eyelid myoclonia with absences and juvenile myoclonic epilepsy [J].Seizure,2007,16(6):557-558.
10 Striano P,Sofia V,Capovilla G,et al.A pilot trial of levetiracetam in eyelid myoclonia with absences(Jeavons syndrome) [J].Epilepsia,2008,49(3):425-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