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利 楊 婧 黃 希
(四川省第五人民醫院,四川 成都 610031)
中醫合理用藥的安全問題探討
林 利 楊 婧 黃 希
(四川省第五人民醫院,四川 成都 610031)
目的 探討中醫合理用藥安全問題。方法 隨機抽取 1800 張中藥處方進行回顧與分析,對用藥安全情況進行統計。結果 1800 張中藥處方中,不合理用藥的處方有 141 張,占抽查處方的 7.83%。具體表現在藥材來源存在差異性、炮制煎煮方法不當、藥物配伍不合理、用藥劑量或時間不當。結論 中醫強調用藥安全,實則強調藥物正確使用。要辨證用藥,要合理配伍,要按照病情決定用量,要開展藥理毒理研究,勿長期用藥。
中醫;合理用藥;處方分析;安全問題
隨著社會的進步,中藥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和接受,在臨床上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但是,在臨床廣泛使用的同時,對中藥不良反應的報道也越來越多。本文研究對象為隨機抽取我院近年來的1800張中藥處方,通過處方,對中藥用藥情況進行統計與分析,進一步探討中藥用藥安全問題。現將情況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研究對象為隨機抽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1800張書寫規范的合格中藥處方,并排除同一處方上有1種以上不安全用藥因素的處方。每月抽取50張。
1.2 方法
對抽取的中藥處方進行回顧與分析,對用藥安全情況進行統計。
在隨機抽查的1800張中,不合理用藥的處方有141張,占抽查處方的7.83%。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藥材來源存在差異性、炮制煎煮方法不當、藥物配伍不合理、用藥劑量或時間不當。統計結果詳見表1。
藥品具有利害兩重性,中藥也不例外。安全性是合理用藥的基本前提,中藥安全性研究,是醫務工作者必須面對且要認真解決的問題[1]。
藥害是用藥引起的醫源性意外反應,由不合理應用中藥引起的藥害稱為中藥藥害。由于中藥藥害是可以防止發生的,因此也可稱為可控制或可防止的中藥不良反應。

表1 不合理用藥統計表[n(%)]
近年來,關于中藥引起的藥品不良反應報道不斷增加,其中用藥劑量和用藥時間不當報道的比較突出[2]。本文結合我院中藥處方統計情況,從藥材來源存在差異性、炮制煎煮方法不當、藥物配伍不合理、用藥劑量或時間不當等四個方面,就中藥用藥安全性問題進行分析。
3.1 藥材來源存在差異性
同一味中藥,因產地不同,在藥性上面會有很大差異。如四川附片毒性就比云南騰沖附片小得多。桑寄生如果寄生在有毒植株則會含有寄生植株相應毒性。再比如木通科的木通無毒,而馬兜鈴科的關木通可致急性腎功能衰竭。因此,即使藥材品種相同,用量相當,也可能會引發用藥不安全。
3.2 炮制煎煮方法不當
中藥有“生熟異治”之說。炮制是中藥的一種重要手段,經過適當的炮制,可以增強藥物療效,改變或緩和藥物性能,消除或降低藥物的毒性和副作用等,達到應用安全,有效的目的。與之相反,不嚴格執行炮制規范,粗制濫造,不僅不能發揮中藥的療效作用,且易導致不良反應的發生,增加藥物的不安全性。同樣,中藥煎煮不當也可能導致截然相反的效果。如制川烏、制草烏、制附片等,這類藥物含烏頭類生物堿,對心臟毒性大。其中毒機理主要為烏頭堿對神經系統,尤其是迷走神經等,使其先興奮、后抑制,并可直接作用于心臟,產生異常興奮,可致心律失常,甚至引起室顫而死亡。烏頭類藥物宜久煎,使烏頭堿水解后成烏頭原堿,毒性明顯減低,而強心作用增強。如果炮制不規范,煎煮時間太短,易引起中毒[3]。近年來,由于極個別醫務人員忽視中藥炮制煎煮的重要性,發藥時向病員交待不詳細,這也是導致中藥用藥安全隱患的重要原因之一。
3.3 藥物配伍不合理
藥物的配伍應用是中醫用藥的主要形式,中藥配伍主要通過中藥飲片配方體現,應當嚴格遵循中醫中藥配伍禁忌。除了掌握十八反、十九畏,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及妊娠禁忌外,要結合西醫及患者身體和就醫情況,加強某些中藥與西藥配伍應用方面的研究。如朱砂等含汞成分的中藥與西藥溴化鉀、碘化鉀等合用,可產生有毒的溴化汞和碘化汞,導致藥源性腸炎。另有報道稱[4],六神丸與洋地黃強心苷合用易引起中毒反應等等。在臨床用藥檢查,極個別醫師對史書記載的配伍禁忌不能嚴格遵守,在未完全確定安全性前,仍在嘗試性搭配使用。需要強調的是,對傳統的藥物配伍禁忌,如海藻和甘草,在臨床上能避免盡量避免同用。
3.4 用藥劑量或時間不當
藥物的使用劑量與藥物的作用強度之間有著密切關系,在常規劑量下,發生不良反應的機會較少,但不可為強調療效而隨意加大用藥劑量,應將藥物的使用劑量控制在安全有效的范圍之內。有研究認為[5],中藥不安全用藥引發的不良反應,60%與超劑量用藥有關。在處方中發現,制川烏、制草烏各用10g,超過藥典規定量3倍以上,制白附片用30g,甚至60g,遠超藥典規定,一旦發生毒副作用,或致中毒或致死亡。在用藥時間上,如蒼耳子、朱砂、等使用時間過長,即使小劑量,也可能引發中毒反應。
總之,為了確保用藥安全,正確認識中藥毒副作用及不良反應必不可少。祖國醫學認為,辨證論治是臨床的精華。辨證概括了病變原因及邪正關系等,從中醫角度闡述了病變本質。如果能夠科學地掌握這個精髓,中藥用藥安全性問題是完全可以解決的。中醫強調用藥安全,實則強調藥物正確使用。要辨證用藥,要合理配伍,要按照病情決定用量,要開展藥理毒理研究,勿長期用藥。
[1]陳裕盛,韓啟光.再論天然藥物的腎毒性及診治[J].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03,4(4):236-238.
[2]沈映君.中藥藥理學[M].上海:上海科學科技出版社,1995:13.
[3]王令,程華軍.我院中醫門診患者中藥與西藥聯用情況調查[J].中國藥房,2010,21(16):1517-1518.
[4]鄧建民,劉學敏.我院近年來臨床用藥情況調查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半月刊),2008,28(7):6.
[5]魯效慧.兒科藥物的合理使用不良反應及藥源性疾病的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09,9(10):88-89.
R969.3
:B
:1671-8194(2013)08-02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