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公布大米專項檢查結果
5月22日,廣東省委、省政府公布該省開展大米專項檢查行動結果。廣東省工商局共組織抽檢銷售環節大米樣品342批次,其中重金屬鎘含量項目合格322批次,不合格20批次,合格率為94.2%,不合格大米來自外省和廣東省部分地區。
針對有關媒體報道湖南有問題大米流入廣東的問題,廣東省自4月起部署各地各部門開展大米專項檢查行動,對重點地區進行督導檢查,全面摸查大米加工、流通、儲備等各環節質量安全現狀。
廣東省質監局對618家大米生產加工企業成品庫房中的大米產品進行了抽樣,開展重金屬鎘含量項目的檢驗,共抽檢大米成品762批次,合格751批次,不合格11批次,合格率為98.6%,不合格大米成品原料來自外省和廣東省部分地區。
廣東省糧食局組織對庫存糧食進行抽樣檢驗,全省共抽樣473批次,重金屬鎘含量等衛生指標全部合格。
廣東省食安辦同時公布了省工商局和省質檢局抽檢中不合格的大米品牌及生產廠家、許可證、產地、經銷商、規格型號等信息,其中鎘的實測值為0.22~1.12毫克/公斤(標準值為≤0.2毫克/公斤)。
(記者譚琳玲 通訊員陳慧 摘自《健康報》)
鏈接
鎘是煉鋅業的副產品,通常通過廢水、廢氣排入環境,蓄集于土壤,污染農作物。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將鎘列為人類致癌物,美國毒物和疾病登記署將鎘列為第七位危害人體健康的物質,我國也將鎘列為實施排放總量控制的重點監控指標之一。鎘可通過食物、水、空氣、吸煙等途徑,經由消化道和呼吸道進入人體,急性中毒主要損害呼吸系統和胃腸道,慢性中毒主要危害腎臟和骨骼。
重金屬健康風險研究是短板
近日,廣東鎘大米事件繼續發酵,大米有毒重金屬超標引人憂慮。一位中毒控制專家對此表示,我國目前尚沒有針對全國范圍的重金屬污染對健康影響的大人群研究。對于鎘、鉛等重金屬在血液或尿中的含量大多只有中毒標準,并沒有“無健康風險”限值。
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結果顯示,鉛、鎘、汞是我國當前主要的食品污染問題。其中某省產大米鉛超標達17.9%,而對8個?。▍^、市)開展的大米鎘監測也發現,有部分省份大米鎘污染亟須關注,海蟹中鎘超標問題也比較嚴重。2012年,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將重金屬鉛、鎘的膳食暴露列入優先評估項目,但 評估結果至今尚未公布。
重金屬污染通過環境進入人體的情況如何呢?2009~2010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職業衛生與中毒控制所研究員鄭玉新組織開展了一項人體內有毒污染物(包括重金屬和有毒有機溶劑等)本底水平的調查研究。該研究范圍涵蓋北京、四川、廣東等8個?。▍^、市),采集了1.4萬余人的血液和尿液樣品進行檢測。結果顯示,我國人群血液中鉛、鎘和鉻的含量分別為35.3微克/升、0.493微克/升和1.74微克/升,尿液中的含量分別為1.15微克/升、0.302微克/升和小于0.42微克/升。據介紹,我國人群體內重金屬含量分布呈現中部地區最高、東部次之、西部最低的特征。但該研究尚未涉及不同的重金屬水平對人群健康的影響。
據專家介紹,重金屬的毒理學研究在動物模型上已比較充分,但重金屬含量水平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目前國際上少有成熟全面的研究報告。此外,由于控制成本和控制效果的原因,不同國家對重金屬的控制策略各有看法。欠發達國家認為,在安全范圍之內的重金屬暴露,不必采取過于積極的措施進行控制;但是發達國家(或國際組織)認為,應該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盡量減少人群尤其是兒童的有毒重金屬暴露水平。例如,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聯合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2010年取消了作為鉛攝入下限的PTWI (暫定每周耐受攝入量),改為“建議成員國努力降低食物中鉛的含量”,其目的是鼓勵各國采取更多措施,使進入人體的鉛越少越好。
也有人懷疑鎘大米源于耕地污染,認為我國耕地鎘污染現狀嚴峻。然而今年環保部以“國家秘密”為由,拒絕了北京律師向其申請公開“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方法和數據信息”的請求。
有專家強調,重金屬對健康影響的研究不足,不能成為有關部門推諉環境治理責任的理由。對人群進行采樣檢測或健康影響評估,并不能解決問題??刂骗h境污染不能等到健康評估發現存在危害才開始。這次鎘大米事件,不是處罰生產企業或農民就可以解決的,不應該讓他們成為承擔污染惡果的“替罪羊”。
(記者 張昊 摘自《健康報》)
農科院專家:鎘大米不能賴磷肥,工業污染是罪魁
大米中超標的高濃度鎘從哪里來?廣東省農科院艾紹英博士做客小谷圍科學講壇,稱磷肥不會是主因,工業污染才是罪魁禍首。我國正普查耕地重金屬污染情況,預計2018年完成。
導致大米、蔬菜及水產品中鎘含量過高的原因是什么?
湖南省環保廳法制宣傳處處長陳戰軍傾向于是肥料帶入。艾紹英博士則表示,磷礦中確實含有鎘,施用磷肥確實會給土壤帶來鎘。但我國磷肥中鎘含量有嚴格標準且用量不多。“確實存在風險,但是沒有長期的跟蹤數據證明到底有多大的影響?!睋Q,國外也沒怎么聽說因使用磷肥導致鎘超標。我國的磷肥相比應更安全。
據稱,現在普遍認為,是工業革命釋放了鎘這個“48號魔鬼”。因為工業中,可能給土壤帶來鎘的行業眾多。其中包括礦產開采、冶煉、加工排放的廢氣、廢水、廢渣,電鍍工業廢水,塑料、電池、電子工業排放的廢水,燃料、化工制革工業排放的廢水。
此外,不同地區、土壤不同pH值、不同氣候環境下,鎘的活性并不相同。同是水稻,種在南北不同的地區,如土壤中鎘含量相同,但北方土壤偏堿性,南方土壤偏酸性,因此南方水稻中的鎘含量會更高。不同植物對鎘的吸收程度也不同,因此學術界近年一直呼吁,各地要盡快修訂適合當地實際情況的重金屬限量標準。
艾紹英還表示,不同種類的糧食、蔬菜對土壤中重金屬元素具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和富集能力。如葉類菜比莖類菜對重金屬具有更強的吸收和富集能力,糧食作物的根比籽粒含重金屬更多。水稻是鎘吸收最強的大宗谷類作物,其籽粒含鎘量水平僅次于生菜。
(記者 劉軍 整合:陳實 摘自《南方都市報》)
[相關新聞]
上世紀80年代調查 重金屬污染面積占65%
艾紹英介紹,20世紀80年代,全國污水灌區農業環境質量普查協作組調查,中國86%的污水灌溉區水質不符合灌溉要求,重金屬污染面積占污灌總面積的65%,其中以汞和鎘污染最為嚴重。
最近,農業部又在對全國耕地進行全國重金屬污染調查。艾紹英表示,這次調查布點非常密集,幾百畝就布一個點。由于重金屬污染有區域性的特點,這項工作完成后,全國耕地的重金屬污染問題將會非常清楚,但全面完成這項工作估計要到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