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云天
辭職返鄉建免費圖書館
今年33歲的李英強出生在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青石鎮。2003年,獲得北京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后,他曾在北京一家外企管理層工作,堪稱金領一族。2005年,他與來自甘肅的北漂女孩張新月喜結連理。
畢業后的幾年,李英強在出差和返鄉探親時,看到了鄉村文化的凋敝,不禁深感痛心:鄉鎮的電影院被改成了歌舞廳,青少年流連于臺球廳和網吧,成年人則把空閑時光放在聊天和打牌上……
李英強想為家鄉做點兒什么,比如捐建一座免費圖書館。
當李英強把想法告訴妻子張新月后,沒想到張新月對此也深有感觸,她提議說:“我們索性回鄉下換一種活法,在北京漂泊了多年,我早就厭倦了都市的喧囂,渴望過上寧靜自由的田園生活。”妻子的理解令李英強激動萬分。從此,李英強和妻子開始四處淘書。北京大學的“周末書市”是他們經常光顧的地方,夫妻倆自掏腰包買了數千本二手書。一些志同道合的友人也積極出謀獻策,一次次捐款、捐書。
2007年夏天,李英強、張新月毅然辭職,帶著數千本買來的和接受捐贈的圖書回到了青石鎮。夫妻倆大膽設想,以鄉村圖書館為切入點,把好的教育資源引進農村,創立一所開放式的“草根大學”。
父母的不理解、鄉親們的質疑和嘲諷都沒能阻擋小夫妻追求夢想的腳步。不久,他們就與青石鎮中學達成了合作協議。
2007年年底,李英強、張新月夫婦的“立人鄉村免費圖書館”青石鎮中學第一分館開張了。當地青少年逐漸自發地在課余時間到圖書館讀書,有的學生還為“立人”做起了義工,校園生活也因“立人”有了新樂趣。一本本書籍宛若一雙大手,為被“圈養”在偏僻鄉村的孩子推開了一扇扇視野遼闊的窗。
“小鎮大學”引來各路高人
半年后,“立人鄉村免費圖書館”不僅成了當地青少年的精神樂園,甚至還吸引了青石鎮的農民。李英強、張新月專門從一些特價書店引進了《農村創業100例》、《科學種養》、《鄉土文學》等書籍雜志,以此豐富返鄉農民工的精神家園。漸漸地,李英強、張新月把“立人”打造成了一個文化中心,人們可以在那里參加作文或演講比賽、看電影、聽音樂、聽各種講座。一些學子的思想甚至人生在那里發生了轉折,小海就是其中一位。
2008年年初,李英強為初中生讀者開設了《中學經濟學》選修課。課程計劃是一周一節課,每節課4個小時,講一個核心的經濟學概念,如,選擇、交易、競爭、成本、價格等。初三學生小海聽過課后,開始借圖書館的經濟學書籍看,思路和視野漸漸地打開。2010年,他和幾位同學聯手辦了一份跨校的中學生報紙,每期印兩三百份,在五六所高中同時發行,每份1元。此舉受到眾多師生的肯定,李英強對此也贊美有加:“報紙的水準超過了我見過的許多大學生校刊。”
2011年,小海如愿考上了中央財經大學。在北京,他多次打電話給李英強,說:“有‘立人相伴的時光,是我成長最快的幾年。我對理想、人生道路的思考和選擇,幾乎都是在圖書館里完成的……”
圖書館做成了,李英強開始著手籌辦“立人大學”。 “立人大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罕有的存在,沒有自己的校舍,只能借用青石鎮初中的宿舍和教室;沒有校長,沒有固定的管理團隊,資金基本依靠公開的小額募捐;第一期只有暑期班。但這所中國唯一的“小鎮大學”發出的招生簡章卻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它列出了一批堪稱豪華的師資陣容:劉瑜,清華大學副教授、《民主的細節》作者,講授美國的民主;秋風,著名憲政學者,講授傳統文化與憲政轉型;熊培云,南開大學副教授、《重新發現社會》作者,講授近代思想文化史;“安豬”,公益NGO“多背一公斤”創始人,和大家探討“如何改變世界”;曾經的國際大專辯論賽冠軍郭宇寬講授“辯論與說理”……
這些文化名流中既有李英強、張新月的朋友,也有慕名而來的志愿者。導師們沒有講課費,還要自掏行程上千公里的路費、輾轉換乘多種交通工具才能來到青石鎮。
令許多年輕人感興趣的是,這所條件極其寒酸的“草根大學”不僅師資力量驚人,還免費對學子開放,并且有著高遠的理想:讓剛剛高中畢業和進大學不久的學生感受真正的大學教育,以自由、開放的方式探索民間高等教育的可能形式。
2011年夏天,在網上看到“立人大學”的招生簡單后,響應者眾多,80人的招生計劃,報名人數卻超出了三四倍。入選的高中生、大學生來自全國各地,一位名叫萬永生的高中生甚至騎自行車從河南來到青石鎮。
外界的闖入給青石鎮帶來了不小的沖擊:學校附近幾家超市的臉盆、涼席等生活用品賣得特別好;100多人外出吃飯,周邊的小飯店忙得不可開交,小賣部的冰棍都一度賣斷貨。
“立人大學”的課程十分有趣,比如有一場主題為“如果有6000億元,你將如何改變世界”的辯論會。辯論進行得非常激烈,以至于評委老師也“罷了工”,組隊參加舌戰。最后得獎的方案出人意料:燒了它,抑制通脹。
想讓“最酷高校”全國開花
“立人大學”的條件十分艱苦,暑假班上,電扇吹出的都是熱風,來自清華的美女教授劉瑜只能一邊講課一邊擦汗。小鎮的物資匱乏考驗著每一位導師、學生和志愿者。
“立人大學”能辦下去,全靠熱心人的資助。2012年夏天,看到義工發出的求助微博后,有網友匯來了3000元,指定用于購買冷風機;熱心人張先生甚至租了一輛車從鄭州運來兩臺大空調,當他走進這座中國最窮也最酷的大學時,被學子們的熱情和導師們的無私奉獻精神深深地感動了,竟留下旁聽了一周課后才戀戀不舍地與眾人告別。
“立人大學”的學校生活豐富多彩。校園的啟事墻上貼滿了各種“小廣告”—— 一位來自復旦大學中文系的女生寫道:一起去讀詩嗎?時間:早6點半到7點半。地點:悅來亭(校園內的小亭子)。幾名新聞專業的大學生則發起了關于新聞學和記者工作的討論,并邀請前來擔任導師的資深媒體人郭宇寬和《南方周末》記者參與。整天抱著一把吉他的長發文藝青年則發起了“搖滾樂在中國”的主題沙龍……
學生們經常會在老師的支持下外出消夜、喝酒、吟詩。有天晚上,一群人在路邊的大排檔吟詩唱歌到凌晨。最后,大家花樣迭出,廣州人“安豬”用粵語念起了《黃鶴樓》,謝泳先生的弟子林建剛唱頌了《將進酒》,連大排檔的老板也加入進來,忘形到記不起究竟該收多少錢。
來到“立人大學”的學生大多具備良好的問題意識和求知欲望,從他們的課外調研選題就可以看出來——有人選擇研究鄉村的小額信貸問題,有人將目光投向鎮上和村里的空巢老人,有人研究鄉村美育問題……
一天晚上,突然停電了,但當晚課程已經安排好,由熊培云教授講“我的學思歷程”。志愿者買來了蠟燭,在課桌上、講臺邊點燃。燭光搖曳中上課的場景很快被學員拍照并發到微博上,“最浪漫的一課”吸引了許多網友的轉發。“無電之今夜,蘄春,燭光里的課堂。夜航船。年輕純樸的心,視而不見的風浪。紀念,存照。愿世界安好!”熊培云在微博上這樣說。
后來,不僅晚上的課在燭光中進行,白天的課也移師戶外。在學校附近蘄河的沙灘上,熊培云講胡適,前來當志愿者的希臘女作家芒格斯講柏拉圖和《理想國》,學生們圍坐一圈,引得路人駐足觀望,形成了一道有趣的風景。
那段日子,李英強很吃驚,這樣一個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大學居然真的成立了,并辦得如此成功。
李英強的女兒與“立人大學”同齡。把女兒帶到農村,李英強和張新月從沒后悔過,反而慶幸能讓女兒更好地感受生活和自然。盡管存在諸多不便利,但他們很少談及清苦,談到的盡是鄉村生活的美麗和快樂。
如今,李英強已經在全國建起了16座面向鄉村的免費圖書館,藏書10多萬冊,在館的全職人員和志愿者有50多人。“立人大學”也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和贊譽。2013年的暑、寒假班,預計可招生500多人。
談及未來,李英強說,他們的終極理想是讓“立人大學”和“立人鄉村免費圖書館”在全國遍地開花,讓更多的年輕人享受這種新穎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