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北奔重型汽車有限公司 (內蒙古 014032) 姜 楠
內蒙古一機集團富成鍛造有限公司 (包頭 014032) 韓海河 張小磊
將塑性變形和熱處理有機地結合,以提高材料力學性能的復合工藝稱為形變熱處理。其目的是獲得更高的強度和韌性,充分發揮金屬材料的潛力,并且縮短工序,節省能源及加熱設備和車間工作場地,同時還減少材料的氧化燒損、脫碳、變形等熱處理缺陷。形變熱處理工藝與傳統熱處理工藝相比,無論在強化產品性能方面還是在節省能源方面,都具有許多優異的特點。
差速器殼體(見圖1)是汽車重要零件之一,其鍛件形狀復雜,材料為40Cr,化學成分執行GB/T3077-1999要求,調質后硬度為260~310HBW、ReL=740~880MPa。

圖1 差速器殼體
差速器殼類鍛件采用中頻感應加熱,通過螺旋壓力機使其產生塑性變形后,使用PAG淬火冷卻介質淬火,介質溫度控制在60℃以下,淬火冷卻時間大于5min。
形變淬火后進行高溫回火,回火取δ=20mm的中心截面(見圖2)進行硬度分布、性能、金相及晶粒度的檢測。

圖2 鍛件截面
(1)硬度檢測見表1。

表1 形變淬火+640℃回火切片硬度分布
(2)力學性能見表2。

表2 兩種工藝在相同硬度數值下力學性能對比
表1硬度檢測數值說明,通過形變熱處理工藝后,差速器殼類鍛件的硬度完全符合產品的技術要求。從表2可以看出,在相同的硬度數值下,AkV變化較大。而AkV參數正是表征鋼材韌性儲備的一個重要參數,表2數值說明形變熱處理工藝能使材料強韌化提高,其沖擊韌度遠高于傳統熱處理工藝試件的沖擊韌度值。
(3)金相組織及晶粒度 取形變熱處理和普通熱處理后的試樣,用4%的硝酸酒精浸蝕后得500倍的金相照片。形變熱處理后的金相試樣照片(見圖3),組織為回火索氏體+少量貝氏體回火組織+少量鐵素體,晶粒度為6.5~7.0級。傳統熱處理工藝的金相試樣照片(見圖4),組織為回火索氏體+少量貝氏體+少量鐵素體,晶粒度為7.0級。

圖3

圖4
(4)試驗結果分析 從性能、金相、晶粒度的檢測結果看,高溫回火對淬火后的組織無大的影響,只是形變熱處理和傳統熱處理淬火后,在相同硬度要求下的回火溫度不同,后者較前者高得多,原因是兩種工藝產生的大量位錯,在相同溫度回火時,后者較前者消失的量多、速度快。
(1)位錯增殖 形變熱處理在穩定奧氏體區,高形變率的狀態下產生急劇的塑性變形,奧氏體晶粒被碎化并伴隨逐漸拉長,形變產生的大量位錯不斷增殖堆積完成多邊化形成亞晶。此時晶界扭曲形成了鋸齒狀,不但基體獲得精細的組織結構,而且鋸齒狀晶界能夠阻礙滑移向鄰近晶粒繼續進行,并使晶界所產生的顯微裂紋擴展為宏觀裂紋的進程減慢,于是奧氏體晶界強度就大為提高,使破斷不至沿晶界迅速產生,從而增加了鋼的沖擊韌度,減弱回火脆性。位錯密度增加,強度就提高。如果隨即進行淬火,由于塑性變形使鋼的位錯密度顯著提高,在一定的時間內(孕育期),形變件內存在大量的穩定的亞結構(亞晶),使鋼的高溫靜態回復剛完成且靜態再結晶剛開始發生,則形變后的奧氏體缺陷就為切變后α相(馬氏體)所繼承,大大提高沖擊韌度。
(2)組織形態結構的影響 形變結束后誘發析出的第二相ε合金碳化物、氮化物彌散析出在奧氏體晶界及亞晶界上,前期釘扎位錯的運動,導致后期位錯聚集,最后形成亞晶界或胞狀結構。而理想的組織結構是設法獲得多邊化所造成的穩定亞結構,來增強形變淬火的強韌化效果。在相同的回火溫度下,是工件的抗拉強度、伸長率、沖擊韌度及硬度等比普通淬火+回火后性能高的主要原因。
(1)差速器殼類鍛件形變熱處理工藝,通過調節鍛件的形變開始溫度和終鍛溫度,合理地控制滯空時間和淬火冷卻介質溫度,完全滿足差速器殼類產品的性能要求和自動化生產程度。
(2)差速器殼類鍛件形變熱處理復合工藝,能夠保證材料的力學性能或超出傳統熱處理工藝所達到的力學參數。低合金鋼鍛件的生產完全可以用形變熱處理來代替傳統熱處理,尤其是調質工序。
(3)差速器殼類鍛件形變熱處理工藝流程更為合理,產品在制時間短、生產率高、設備占用臺份少,可達到降本增效、節能減排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