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君
胰島素泵在糖尿病治療中的療效分析
孟祥君
目的研究胰島素泵在糖尿病中的治療效果。方法選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將其隨機分成對照組與治療組,每組40例。對照組患者使用傳統性的胰島素筆進行治療,而治療組則選擇胰島素泵進行治療,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比較分析。結果治療組患者的胰島素使用量、低血糖的發生率以及治療天數與對照組進行比較,均優于對照組,兩組間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且P<0.05。結論在糖尿病治療中,使用胰島素泵進行治療,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俱佳。
胰島素泵;糖尿病;療效分析
糖尿病是一組由于胰島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島素作用障礙所致的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持續高血糖與長期代謝紊亂等可導致全身組織器官,特別是眼、腎、心血管及神經系統的損害及其功能障礙和衰竭。嚴重者可引起失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失調等急性并發癥酮癥酸中毒和高滲昏迷的疾病[1]。胰島素泵是一個形狀、大小如同 BP機,通過一條與人體相連的軟管向體內持續輸注胰島素的裝置。它模擬人體健康胰腺分泌胰島素的生理模式,內裝有一個放短效或速效胰島素的儲藥器,外有一個顯示屏及一些按鈕,用于設置泵的程序,靈敏的驅動馬達緩慢地推動胰島素從儲藥器經輸注導管進入皮下。輸注導管長度不一,牢固地將泵和身體連接起來,俗稱“人工胰腺”。現選取2010年1月到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不同的方法對其進行治療,其具體情況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0年1月到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依據1999年所制定的ADA診斷標準進行診斷。將所選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其中,對照組有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齡32~68歲,平均年齡53歲。治療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齡在37~62歲,平均年齡49歲。所分兩組患者在年齡、病史、血壓、血脂、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既往用藥情況等方面比較,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治療組患者選擇美國所制造的Minimed 508型的胰島素泵以及諾和銳進行治療,使用的起始劑量為0.44U/kg,基礎使用率與餐前使用率均在50%左右,持續緩慢性的皮下注射。患者使用全天用量的一半(50%)來進行基礎量的輸入,而余下的一半(50%)則在三餐之前使用,以追加值形式進行胰島素的輸入。對照組患者則使用胰島素筆在患者的皮下進行多次的注射胰島素(100U/m1),每日2次。所選兩組患者都對三餐前、三餐后2h、睡前和2 AM的血糖進行測量,然后依據患者的血糖值來對胰島素劑量進行調整。此次所選患者的飲食和運動量都相對穩定。
1.3 統計學方法選擇SPSS 13.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和t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胰島素使用量、低血糖的發生率以及治療天數的比較,詳見表 1。治療組患者胰島素使用量、低血糖的發生率以及治療天數與對照組進行比較,兩組間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胰島素用量、治療天數、低血糖發生率比較
經臨床研究可知,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現持續性的高血糖,就會使胰島的B細胞受到直接損傷,引起胰島素的抵抗發生加重趨勢,進而造成惡性循環,因此,對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療,應在早期使用胰島素進行治療,促使高糖毒性得到減輕[2-3]。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在眾多胰島素的輸注方法中,胰島素泵是當前最符合糖尿病患者生理情況,它能連續 24小時進行自動的輸注胰島素,進而讓患者血糖維持在正常狀態,降低嚴重性低血糖的發生率,對延遲以及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非常有效。在1976年,胰島素泵從首次被使用以后,讓許多糖尿病患者受益,所以,ADA把胰島素泵當成強化治療的方法。胰島素泵的關鍵之處在于基礎量的設置以及餐前的大劑量。而基礎輸入率的合理設計,可以使肝糖原分解得到有效控制,空腹血糖也得到良好控制。設定在餐前的大劑量,能使胰島素分泌存在高峰延遲得到糾正,進而讓餐后的血糖正常維持。使用胰島素泵來對糖尿病患者進行治療,具有許多優點;患者不需要每天都進行多次的胰島素注射,使就餐時間以及運動鍛煉都存在更大的彈性,進而提升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因為使用胰島素泵時,可以依據不同患者的生理需要對胰島素輸入的基礎輸注率進行適當調整,所以在眾多胰島素的輸注方法中,胰島素泵是當前最符合糖尿病患者的生理情況。此次研究結果和國內外的報道是相一致的[4-5]。與此同時,采用胰島素泵治療,患者的住院時間、胰島素使用量以及低血糖的發生率都得到降低,這表明胰島素泵在糖尿病治療中,是一種比較科學的治療方式。綜上所述,在糖尿病患者治療中,使用胰島素泵進行治療,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俱佳,值得進行臨床推廣使用。
[1] 翁建平,李延兵,許雯,等.短期持續胰島素輸注治療對初診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細胞功能的影響[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3,11(1):10-15.
[2] 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UKPDS) Group.Intensive bloodglucosecontrol with sulphonylureas or insulin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and risk of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UKPDS33)[J]. Lancet, 1998,352:837-853.
[3] 陳竑,宋欽華,譚麗玲,等.胰島素泵治療糖尿病高血糖狀態的比較[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8(16):69-71.
[4] The 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rial(DCCT) Research Group. The effect of intensive treatment of diabetes on the development andprogression of long -term complications in 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mellitus[J]. N EngL J Med, 1993,329:977-986.
[5] 趙小玲,鄧國寶,陳崗梅,等.糖尿病胰島素及胰島β細胞功能的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7):5.
R587.1
A
1673-5846(2013)07-0132-02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第一人民醫院,浙江杭州 31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