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麗 張 軍
微創介入腦部血腫在神經內科的治療效果觀察
馬春麗 張 軍
目的探討神經內科微創介入腦部血腫的臨床效果。方法本次共選取80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作研究對象,隨機分組就內科保守治療(對照組)與微創介入血腫清除術(觀察組)臨床效果進行比較。結果隨訪6個月,觀察組選取病例總有效率為82.5%,顯著高于對照組60.0%,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神經內科采用微創介入治療腦部血腫,具有較高安全性和有效性,可加快疾病康復進程。
微創介入;腦部血腫;神經內科;效果觀察
臨床神經內科常見疾病類型中,中、重度高血壓腦出血占有較高的發生幾率,嚴重威脅到患者生活質量,病殘、病死率均呈較高水平,制訂有效方案及時治療是改善預后的關鍵[1]。本次共選取80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為我院神經內科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隨機分組就內科保守治療(對照組)與微創介入血腫清除術(觀察組)臨床效果進行比較,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次共選取8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45例,女35例,年齡38~80歲,平均(64.8 ±8.3)歲。均與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于1995年制定的相關診斷標準符合,出血部位:丘腦31例,基底節區22例,丘腦、基底節混合出27例;神經缺損評分平均為(20.9±8.9)分,血腫量均≤30ml,平均(20.3±1.7)ml。隨機按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劃分,組間一般資料比較具可比性,無明顯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神經內科保守方案治療,具體包括腦保護劑應用、積極降顱壓、脫水、并穩定顱內壓。觀察組應用上述方案的基礎上,及時行微創介入治療,具體操作為:確定手術時機,通常為病發后24~72h,患者對手術可耐受,病情穩定時進行。術前行CT掃描對穿刺點精確定位,并確定穿刺深度、方向。局麻,取一次性YL-1型顱內血腫粉碎穿刺針與電動顱鉆連接,順時針旋轉操作進入血腫中心,液態血腫先緩慢用注射器抽吸,后經針形血腫粉碎器用生理鹽水對半固態血腫和殘余液態血腫加壓沖洗,需注意等量置換。取地塞米松5mg,尿激酶4萬U,在3ml生理鹽水中加入,對各個血腫部位經針形粉碎器噴注,保留 4h后完成開放引流操作。同時積極防治再出血,控制好血壓,術后CT確定殘余血量及穿刺針位置,每日行2~3次沖洗,取生理鹽水3ml+尿激酶4萬U經血腫粉碎器沖洗后注入,血腫經CT檢查基本清除后拔針。
1.3 效果評定采用Barthel指數評估療前、療后6個月的生活質量,療效依據增分率評估?;救涸龇致蕿?6%~100%;顯著進步:增分率為46%~85%;進步:增分率為 16%~45%;無效:增分率<16%;惡化:治療后評分低于治療前。有效=基本痊愈+顯著進步+進步。
1.4 統計學分析統計學軟件采用SPSS 13.0版,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 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隨訪 6個月,觀察組選取病例總有效率為82.5%,顯著高于對照組60.0%,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治療情況比較[n(%)]
實踐表明,高血壓腦出血引發的腦內血腫采用內科保守方案治療,是將血壓水平采用藥物被動控制,減輕繼發性腦水腫,防止再出血,使顱高壓降低,而完全依賴自身紅細胞機化吸收對腦內血腫清除,過程較慢,阻止了神經功能恢復,故病殘、病死率仍呈較高水平[2]。而采用微創介入的方式將血腫及時清除,可對局部損害起到阻止作用,為神經功能康復創造了條件,周圍水腫可迅速消失,改善神經功能[3]。微創介入術操作簡便、安全、利于危重、高齡患者救治,避免了全麻,在局麻下即可操作,加快了病情恢復進程,可精確定位,防止手術造成的繼發性創傷,對血腫可連續清除,避免再發出血[4]。術后無需脫水,降低了腎功能受損率,且住院時間短,避免了不良事件發生。本次研究觀察組臨床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綜上,神經內科采用微創介入治療腦部血腫,具有較高安全性和有效性,可加快疾病康復進程。
[1] 王艷霞,臺立穩.重型腦室出血側腦室引流治療[J].腦與神經關病雜志,2008,16(4):405.
[2] 孫長忠,顏副根.腦室外引流結合儲液囊埋植引流治療腦室內出血[J].浙江創傷外科,2008,13(5):447.
[3] 劉俊.小骨窗顯微鏡下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14(17):73-74.
[4] 丁玉田.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的臨床應用[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6,5(12):1954.
R543
A
1673-5846(2013)07-0326-02
牡丹江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內科,黑龍江牡丹江 157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