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江: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
新形勢下,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復雜而嚴峻,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脫離群眾、消極腐敗等危險問題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為此,本刊專訪全國政協委員、中共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主任王長江教授,在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的大議題下,暢談黨內民主與政治發展的相關問題。
《檢察風云》:您一直以來強調改革要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為什么黨內民主對于中國的政治發展如此重要?
王長江:發展執政黨的黨內民主,是有序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政治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當伴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出現的民主浪潮滾滾而來的時候,如果黨內民主有長足的發展,那么,人民民主就有了可資效法的模板。就好比在洪流到來之前,我們事先挖好了泄洪渠。有了它,洪水就會被引導到渠內,而不至于沖擊整個體制,還會成為推動社會良性發展的強大動力。
但是,對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的關系,似乎存在一種不正確的理解。有觀點認為,我們今天強調發展黨內民主、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就是強調黨內民主有發展優先權。用這個觀點來評判,似乎我們前一個時期的民主走了彎路。因為我們先發展了人民民主——在農村實行村民自治。在這種觀點看來,農村中出現的亂象便與此有關,如賄選、家族勢力統治,甚至黑惡勢力控制村務等。因此,下一步要調整民主發展的順序,人民民主應該停一停,讓位于黨內民主的發展。這種觀點賦予了民主以太多的主觀色彩,顯然沒有看到民主實際上是一種客觀進程。民主不是人們憑空想象出來的,而是隨著人的能力和獨立意識而產生的必然要求。人們之所以追求民主,歸根結底是由于人們維護自身利益的本能。盡管人們最初要維護的首先是自己的經濟利益,但很顯然,在現實社會中,每個人的利益都不可能離開政治。即使一個農民,也會期望選擇一個公正的人來分配土地,盼望一種有利于延長土地使用權的政策,希望政府為農業發展提供更多的服務。這些對政府的期待,本質上都是民主訴求。一句話,只要有利益,便有民主。
《檢察風云》:社會領域也蘊藏著豐富的民主實踐,如何看待黨內民主與社會民主的互動?
王長江:利用黨內民主和社會民主的互動推進民主的發展,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極好思路。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民主實踐表明,民主雖然是不可阻擋的歷史進程,卻有有序和無序之分。無序的民主不但是低質量的,而且可能帶來社會動蕩,使國家發展停滯、經濟倒退。有序的民主則可以在維持社會穩定、經濟增長的情況下獲得政治的發展和進步。

本期客座總編輯:王長江,全國政協委員、中共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主任

要使民主有序發展,貴在引導。我們黨的領導核心地位要求它義不容辭地擔起這種引導責任。從這個意義上說,發展黨內民主,就是要讓有控制能力的執政黨發展自身的民主,為社會民主提供榜樣,以優質民主的強大影響力,把社會民主的發展納入可控的渠道。
提出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不是要讓人民民主讓位于黨內民主,而是突出強調發展黨內民主的迫切性。如果把此誤解為執政黨對人民民主有取舍之權,誤解為執政黨愿意怎么發展就怎么發展,那就把發展黨內民主的緊迫性掩蓋起來了,很大程度上會使我們在發展民主方面落后于社會的期待,陷于被動,甚至有使人民民主跌入無序狀態的危險,其導致的結果可能是災難性的。對此,我們必須有高度的危機意識和緊迫感。
《檢察風云》:近年來以“公推直選”、“黨代會常任制”、“全委會票決制”、“全委會公開決策”為代表的黨內民主實踐引人關注,這些創新持續性如何,當前黨內民主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
王長江:有的探索在發展到一定深度后,很難繼續向前推進。例如,浙江臺州和四川雅安的黨代會常任制,遇到的都是同樣的問題∶如果要比較徹底地發揮黨代會的作用,而不僅僅是擴大一下黨代表的活動,那么,黨代會的目標就應該是回歸黨的最高權力機關的地位。按照這一目標,就不應該由黨的組織部門組織黨代表的活動,而應該在代表大會中設立常設結構——委員會,黨代表分別在這些委員會中活動。但是,這樣一來,就和現行運行模式發生了沖突∶黨委不能和代表大會并列為黨的最高權力機關,而應該是隸屬于代表大會的機關。有的探索走在前面,然而不但缺乏激勵機制,反而增加了探索者的風險,挫傷了他們的積極性。我們提出了不讓老實人吃虧,而改革者吃虧的狀況卻比較普遍。有的探索進退兩難,處境尷尬。在探索中,采用逐步擴大、逐步推開的做法,有助于防止改革速度過快而做成“夾生飯”,也可以把可能出錯的影響降到最低。但是,有些明顯作為過渡的環節滯留時間過長,也會帶來問題。
黨內民主方面存在的這些問題說明,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今天對黨內民主的探索不能再停留在淺層次、停留在細枝末節上,而要向縱深發展,從更高的、規律性的角度來認識和解決。
《檢察風云》:從政黨研究的視角來看,黨內民主的發展應遵循哪些規律?
王長江:黨的十八大報告用“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作為黨建部分的主題詞,顯然是在強調,要按照政黨活動的規律來思考黨的建設問題。黨內民主的發展也應如此。必須更加重視按照民主發展的基本規律來設計和推動黨內民主的發展。
首先,應該看到,民主具有系統性。能運行起來的民主不是簡單的一人一票的權利,而是由授權(選舉)民主、決策民主、參與民主、協商民主及民主監督等一系列環節環環相扣連接而成的一套閉合系統。這些環節之間相互聯系,缺一不可。在體制改革之初,從哪里著手、從解決哪個問題開始,或許有一定的自主性,我們可以選取其中的某個或某些相對容易的環節進行突破。但是,歸根結底,這些環節只有最后有機連接在一起,才能使整個系統健康、良性地運轉。如果其中一些環節總是處于缺位狀態,民主的運行可能會發生變形。在進入深層次改革的今天,需要對民主進行系統設計、系統布局,不能再采取風險小的環節多搞一些、風險大的環節極力回避的做法。
其次,應該看到,民主是有邏輯的。民主各個環節不是雜亂無章地堆積在一起,而是按照嚴格的邏輯相連接,各個環節都有不同的定位和作用,不能相互替代和混淆。這里面,選舉民主是民主的起點。選舉環節控制起來有相當的風險和難度,因而漸進式的改革往往是先不去動選舉民主,而更喜歡在后面的各個環節上做文章。在一定的時段內,這是允許的。但是,這種情況不能長期維持。這些年來我們反腐的力度不可謂不大,但是依然很難說腐敗現象蔓延的勢頭得到了有效遏制,道理在于,雖然我們對掌權者的施權行為有了越來越嚴密的監控,但由于他們的命運仍然不是掌握在老百姓和普通黨員手里,導致最大約束主體對他們的約束缺乏力度。這才是腐敗現象綿延不絕的終極原因。下一階段的改革,如果不在選舉民主方面獲得進展,在其他方面就很難再獲得大的進展。
再次,應該看到,民主從本質上內含著競爭。既然民主首先是多數人把權力授給少數人,那么,這少數人值不值得賦予權力、讓他們掌權放不放心,就成了公眾優先考慮的問題。所以,競爭是權力資源稀缺情況下必然存在的現實。那些自認為具備掌權資格、能夠擔起執政責任的人就應該在公眾面前比一比、賽一賽,接受公眾的選擇。為什么,許多干部任命往往都會受到來自社會的質疑,就是因為民眾的參與不夠。我們不要西方那種多黨制下的政黨競爭,但我們應當倡導正常的黨內競爭,應當為競爭制定規則,使競爭走到臺面上來,壓縮暗箱操作的空間,讓更多的能者堂堂正正地在政治賽場上展示自己,讓更多的黨員和民眾參與掌權者的選擇,這會極大地提高共產黨精英掌權用權的合法性。
最后,還應該看到,民主是有適用范圍的。不是什么事情都用投票來解決就算民主。在我們黨內民主的探索中,似乎存在這樣一種誤識,即不論領域、適用范圍,也不管應不應該、有無必要,只要讓多數人參與進來,就是在發揚民主。這就造成了一種授權亂象∶明明是承擔著忠實執行上級指示職責的人,卻要由和發指令者不相關的多數人推薦產生,于是討好、至少不得罪這多數人成了最重要的行動標準,忠實執行反倒成了次要的事情;明明是主管應該負責的本職工作,卻以民主的名義交大家討論、決定,于是也就順便把該承擔的責任也一并轉移給了大家,自己給自己加了保險。這就完全搞亂了責權關系。必須對民主進行系統思考,進行頂層設計,不能再任“該民主時不民主、不該民主時亂民主”的現象發展下去。
采寫:張克
編輯:成韻 chengyunpip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