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煒光
筆者一直是吳敬璉先生的忠實讀者和粉絲。第一次見到他是在2004年的一次會議上,集體合影站在他身后。深秋季節,風拂起他的白發,身穿大衣的瘦削身材挺拔堅毅,很想過去跟他握一下手卻沒有勇氣。后來一直在經濟學家的叢林中尋覓他的身影,買他的每一本書,看著他站在中國市場經濟改革的漩渦中心,堅定沉著,玉樹臨風。
近日收到北京三聯書店的賈主編寄來吳敬璉先生新著《中國經濟改革二十講》,如每次一樣的欣喜。因為經驗所證,讀他的書總不會令人失望,增加知識,更可啟迪智慧。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景:讀過他的一段市場高論,會暫且放下書陷入沉思;或擊節感嘆,繞室疾行,情緒難以平復。
這本書的主題還是市場經濟。從理論到實踐,從制度改革過程到政策設計,把中國市場經濟大樹上上下下檢視了一遍,叮叮當當,像一只老啄木鳥。在中國的經濟改革又走到“十字路口”、“向何處去”又被提上議程的今天,這樣的檢視確實必要。
吳敬璉認為,市場制度的建立為平民創業開拓了空間,解放了長期為舊體制所壓抑禁錮的民間蘊藏著的巨大創造力和企業家精神,當民間的創業和創新熱情活躍起來的時候,生產要素開始從效率較低的產業向效率較高的產業流動,這是中國出人意料的發展的最基礎的推動力。
但是,他也指出,中國自20世紀初逐步建立起來的這個市場經濟,還是一個很不完善的經濟體制。一方面仍背負著大量舊體制的遺產,另一方面,建立起來的市場體系還處于粗陋的原始狀態,現代市場經濟的若干重要架構還沒有建立起來。這不是真正的市場經濟,而是一種“半統制、半市場”的雙重混合體制。它缺乏必要的規則和公正執法,政府熱衷于“駕馭”市場,過度干預,使其難于充分發揮資源配置的基礎作用。當今社會的種種問題,從根本上說,是經濟改革沒有到位、政治改革滯后、行政權力過度壓制和干預民間正當經濟活動,造成廣泛尋租活動的結果。
吳敬璉認為,在這種“半統制、半市場”的體制下,中國一直存在著“向何處去”的問題,兩種可能的前途擺在人們面前:一條是沿著完善的市場經濟的道路前行,限制行政權力,走向法治的市場經濟;另一條沿著強化政府作用的國家資本主義道路,走向權貴資本主義的窮途。眼下的情形是兩級共生。特別是近幾年來,各種矛盾交織積累,多方面改革出現停滯甚至倒退的情況,發展下去,走向惡性一極并非全無可能,這是最令人警惕的。
市場是一個不間斷的“過程”,可是以往我們接受的只是市場經濟配置資源的這一面,只是將其當做工具使用,其實市場經濟還有另一面,它同時是一種規則,一種自發的秩序。我們接受了市場經濟的前一個方面,而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它的后一個方面。而缺了這一面,市場過程就殘缺不全。所以吳敬璉認為中國的市場經濟改革還只是走在半途,舊體制隨時有掉頭回返的可能。
中國市場經濟改革的“后半途”應當怎么走?吳敬璉主張重啟改革議程,其核心是建立和健全競爭性的市場體系,破除國有經濟對重要產業的壟斷,建立包容性的經濟體制,為民間技術創新和民營企業發展提供更多的自由和更廣闊的空間;同時,建立“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約束政府對市場的過度干預。改革要從這兩個方面切實得到推進。
美國經濟學大師弗蘭克·H·奈特喜歡用大雁列陣飛行為例,來說明不同的領導方式。當頭雁一個勁兒地往前飛的時候,后面的大雁可能會拒絕繼續跟隨而轉飛向別的方向。當頭雁回頭發現沒“人”跟隨它時,會趕緊掉頭飛回雁陣中,重新帶領它的人字形隊伍朝前飛去。我體會,吳敬璉就是通過他的書在跟我們的“頭雁”說話。
吳敬璉是中國市場經濟改革的思想導師。他的新課程是:“改革仍未過大關,未來的道路也不會平坦”。在繼續完成市場改革任務的同時,應當積極而慎重地推進政治改革,建立法治,推進民主和實行憲政。這既是未來中國改革的主題,也關系到中華民族的興旺和每個公民的根本利益。他在書中鄭重告誡人們:在這樣的大是大非問題上,容不得有半點猶豫。
“吳市場”,名不虛傳也。
半身不“隨”
梅逢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