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票價一直偏低,今后要按照市場規律,企業化經營來定票價”
鐵道部撤銷,實現政企分開、管運分開是一件民眾期盼已久的事情。但是,盛光祖的一句“鐵路票價一直偏低,今后要按照市場規律,企業化經營來定票價”,卻給期盼的群眾當頭潑了一盆涼水,難道改革和“按照市場規律”就只意味著漲價?長期以來,我國鐵路票價糾結的根源,就在于將市場與公益攪作一團,既要行政的權力、壟斷的地位、市場的價格,又要打出公益的幌子。鐵道部一分為三,離鐵路的市場化還有十萬八千里的距離。真要“按照市場規律,企業化經營來定票價”,還是得首先將自己真正市場化、企業化;否則,只會引來更猛烈的質疑和罵聲。
“老板的工資只80多萬元。嚇到了吧?”
針對壟斷企業收入過高問題,日前全國人大代表、中石化茂名石油化工公司總經理余夕志否認并反問道:“我們是中國第一大、世界第五大,但是老板的工資只80多萬元。嚇到了吧?”其實央企高管拿不拿高薪問題并不大,因為央企高管完全可以通過其他渠道獲取黑色和灰色收入。本來,一個企業之所以稱之為央企,不單單因為它掛著國有的牌子,它更要做到財產運行情況讓大家都知道,做到取得的利潤應當全民共享。但放眼我們的央企,幾乎沒有一家是這樣。它們行的是央企之名,做的卻是將本應由全體國民共享的紅利收入了自己的腰包。而面對公眾的指責,他們卻做出一副無辜、委屈狀,或避重就輕,或顧左右而言他,或偷換概念,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維護現有利益不動搖。
“繼續提高起征點沒可能”
不久前政協委員甘連舫倡議提高個稅起征點,增加中等收入群體購買力,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宋蘭回應,“將個稅起征點提高到3000元已經讓納稅人從9000萬人減少到3000萬人,繼續提高起征點沒可能。”客觀地說,個稅起征點的確不是想提就提,而是要與整體的稅收機制相協調。而“繼續提高起征點沒可能”這一“果斷”回應無非是為了讓公眾打消這一“非分”念想。事實上,以個稅起征點提高導致納稅人的銳減,作為繼續提高起征點沒可能的理由,其實也并不充分。如果因為納稅人減少,個人所得稅起征點便不能提高的話,那么此前的幾次提升,其實造成了同樣的后果,豈不也應“沒可能”才對。
“文件到這邊可能會慢一些”
今年1月份,廣東省陽江市大約30名中小學校長到西雙版納等地公費“考察”。對于中央2012年12月初出臺的八項規定,陽江市教師培訓中心稱:“文件到這邊可能會慢一些。”文件遲了,就可以公款旅游?再說八項規定出臺時隔一個月,竟然還沒有傳遞到縣級部門?這算不算是對地方政務效率的“另類控訴”呢?況且在今天的網絡時代,即使文件下達真的慢了點,當地教育部門的人難道不上網、不看新聞嗎?再說,公款出行豈是八項規定之后才狠抓的事情?出臺八項規定前,難道治理公款出游就無章可循、無法可依了嗎?公款出游問題,說到底還是權力問題。真要考察,為何要選擇西雙版納這么曖昧的目的地?
“未遭受任何損失”
據媒體報道,從2010年起,一位自稱“國務院政策研究室司長”的趙錫永,在包括湖南婁底、云南昆明、玉溪等地“考察“時均有地方黨政官員陪同,尤為怪誕的是,日前,經國務院研究室發文否認后,這一連串被騙的政府機關、官員竟也紛紛出面表態,稱“未遭受任何損失”。說“未遭受任何損失”顯然不對,“趙司長”一行在各地被好吃好喝接待著,賓館住著,重要的地方領導親自陪同,損失還是有的。而找上門來的“領導”,地方官員為何就照單全收,毫無辨別能力呢?細想也是,地方官員,對一個自稱來自北京的“領導”,難道還讓“領導”出示工作證不成?這種下級對上級、對權力者以及對權力機關的畸形崇拜背后,是積重難返的官場文化作怪。要杜絕這類騙子,必須要剎住各級政府之間趨奉迎合的風氣,管住有權力花錢的那些手。不管是騙子“領導”,還是真領導,都不能揮霍納稅人的錢。
在中央“八項規定”的壓力下,一些機關由明轉暗,內部食堂的奢華不亞于五星級餐廳,成為公款吃喝的“避風堂”。王俊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