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娟,王曉清,侯佩玉,周恩婁,張聯齊*
(1.天津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天津 300384;2.天津工業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天津 300160)
鋰離子電池是繼鉛酸電池、鎘鎳電池以及氫鎳電池之后新一代二次電池。目前,人們已經開始致力于研究新型的可充電鋰離子電池,供混合動力電動汽車、可充電混合動力車和純電動車輛等交通工具使用,從而減少對石油的依賴和緩解空氣污染[1-2]。要滿足這種應用,鋰離子電池須具備高的功率密度、高的能量密度和好的循環性能。從根本上講,正極材料作為鋰離子電池的最重要組成部分,是鋰離子儲能器件發展的關鍵[3]。高Mn含量的材料由于其較低的成本和高安全性成為研究的熱點。已報道的具有尖晶石結構的LiNi0.5Mn1.5O4材料在4.7 V有一個穩定的電壓平臺,并且具有極好的循環性能。而鋰過量層狀材料 Li1+z[Ni1-x-yCoxMny]1-zO2由于其不同尋常的電化學性能,比如高比容量、優秀的循環能力以及新的電化學充放電機制等,正成為世界范圍內的研究熱點之一[4]。美國Argonne實驗室的Haixia Deng[5]等人通過共沉淀方法合成了LixNi0.25Mn0.75Oy(0≤x≤2)系列材料。他們的研究表明,隨著Li含量從0變到2,該系列材料的結構發生了戲劇性變化,從最初的尖晶石結構 (LiNi0.5Mn1.5O4)過渡到尖晶石-層狀混合結構,最后成為純的α-NaFeO2層狀相。同時還通過微波加熱法合成了Li1.2+x[Ni0.25Mn0.75]0.8-xO2系列材料[6],研究結果表明Li的具體含量對材料的結構和電化學性能具有很大的影響。
本文通過氫氧化物共沉淀法,按照2 Co=Ni+Mn的形式進一步在材料LixNi0.25Mn0.75Oy中引入Co元素,嘗試合成新型LixNi0.2Co0.1Mn0.7Oy(0≤x≤2)系列正極材料,并研究x取值對應材料的結構和電化學性能。
采用氫氧化物共沉淀法來制備Ni0.2Co0.1Mn0.7(OH)2前驅體。圖1所示為Ni0.2Co0.1Mn0.7(OH)2前驅體的制備工藝流程圖。
如圖1所示,采用氫氧化物共沉淀法合成前驅體的具體方法是:將一定化學計量比的硫酸鎳、硫酸錳和硫酸鈷溶于去離子水中,濃度為2 mol/L,攪拌使其充分混勻,配置2 mol/L的NaOH溶液。隨后用蠕動泵將配好的鹽溶液、堿溶液和氨水一起加入反應釜中,控制反應釜中的溫度、pH值和攪拌速度,待配好的溶液全部加入反應釜后繼續攪拌,陳化24 h后,將沉淀物取出,用離心機清洗若干遍、過濾,然后放入電熱鼓風干燥箱中,120℃干燥一定時間,得到前驅體。

本實驗中制備的LixNi0.2Co0.1Mn0.7Oy系列材料的x共有七個取值,分別為 0、0.5、1.0、1.2、1.5、1.7 和 2.0。這七個樣品具有相同的制備條件:將前驅體與Li2CO3按比例混合均勻,先于500℃下預燒4 h,冷卻后研磨,再在900℃下煅燒10 h,待材料冷卻后經研磨、過篩得到所需正極粉體材料。
本實驗采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 (ICP)對合成的Ni0.2Mn0.7Co0.1(OH)2氫氧化物前驅體進行了元素分析。
將所得粉體材料用X射線衍射儀進行結構表征,測試條件為:管壓40 kV,管流150 mA,掃描速率為4(°)/min,掃描范圍10°~80°。
本實驗中使用日本電子JEOL公司的型號為JSM-6700F的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對所合成的材料進行形貌分析。
以制備的粉末材料為正極活性物質,乙炔黑為導電劑,聚偏氟乙烯(PVDF)為粘結劑,將三者按質量比為80∶10∶10的比例混合,以N-甲基吡咯烷酮(NMP)為溶劑,制成漿料,涂覆在集流體鋁箔上,厚度約為0.3 mm,120℃真空干燥10 h。干燥后經滾壓、切片,制成正極片;在氬氣氣氛的手套操作箱中,將活性電極、鋰箔(負極)、隔膜和電解液組裝成R2032型扣式電池,進行電化學性能測試。采用LAND電池測試系統進行充放電及循環性能測試,充放電電流為20 mA/g,電池的測試電壓范圍為2.00~4.95 V,測試溫度為25℃,恒溫。
表1所示為前驅體中Ni、Mn和Co元素的理論含量和實際含量。
表 1 的 ICP 元素分析

表 1 的 ICP 元素分析
?
如表1數據所示,Ni0.2Mn0.7Co0.1(OH)2氫氧化物前驅體中Ni、Mn和Co元素的理論摩爾含量為0.2、0.7和0.1,我們合成的材料中 Ni、Mn和 Co元素的實際含量為 0.199、0.710和0.091,相比較可知,合成的Ni0.2Mn0.7Co0.1(OH)2氫氧化物前驅體中Ni、Mn和Co元素的含量與理論值相近。這表示我們合成的Ni0.2Mn0.7Co0.1(OH)2氫氧化物前驅體在組成上較為理想。
圖2所示為Lix[Ni0.2Mn0.7Co0.1]Oy系列材料的XRD譜圖。如圖所示,隨著x的取值由0變到2,對應的Lix[Ni0.2Mn0.7Co0.1]-Oy系列材料的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當x=0時,即不含Li的情況下,將Ni0.2Mn0.7Co0.1(OH)2氫氧化物前驅體在900℃熱處理后,得到的產物經XRD衍射分析,其衍射峰與NiMn2O4的衍射峰相一致,屬于Fd-3m空間群。因此,我們認為得到的產物應該是Ni0.6Co0.3Mn2.1O4。當x=0.5時,如XRD譜圖所示,該材料的衍射峰與典型的尖晶石結構的衍射峰相對應,屬于Fd-3m空間群。當x=1.5、1.7和2.0時,對應的三個材料的XRD衍射峰與標準的層狀α-NaFeO2晶型的衍射峰基本對應,說明這三個樣品為層狀結構,屬R-3m空間群。同時可以看出,這三個材料的(102)/(006)和(108)/(110)兩對峰分裂明顯,衍射峰較尖銳,表明材料有較好的層狀特性。當x=1.0和1.2時,通過其對應的XRD譜圖中的衍射峰,可以確定該材料為尖晶石結構和層狀結構的復合結構。


圖3所示為Lix[Ni0.2Mn0.7Co0.1]Oy系列材料的SEM圖像。如圖所示,隨著x值的變化,材料的形貌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當x=0時,即不含Li的情況下,材料的形貌為比較圓滑的顆粒,大小不一。當x=0.5時,對應樣品為分散的顆粒,其形貌為不規則的多面體,與已經報道的具有尖晶石結構的材料形貌一致[7]。當x=1.0和x=1.2時,可以發現該材料似乎由兩種不同形貌的顆粒組成,一種為比較圓滑的尺寸較小的顆粒,另一種顆粒的尺寸較大,為不規則的多面體。尺寸較小的比較圓滑的顆粒包圍在較大的不規則多面體的顆粒表面。因此,我們認為該組分的材料可能是尖晶石相和層狀相的復合,這與先前XRD分析的結果一致。當x=1.5時,組成材料的顆粒尺寸較小且比較圓滑,而且小尺寸顆粒并不是均勻分散的,而是團聚成尺寸較大的二次顆粒。當x=1.7時,材料的形貌與x=1.5的樣品的形貌很相似,但是組成材料的顆粒尺寸明顯變大,說明晶體生長充分,材料的結晶性能較好。當x=2.0時,顆粒的尺寸進一步增大,但是在顆粒的表面生成白色的小點,這可能是由于Li的含量已經達到了最大值,過量的Li在材料表面以Li2CO3的形式析出所致。

圖4所示為Lix[Ni0.2Mn0.7Co0.1]Oy系列材料的首次充放電曲線。對于x=0.5的樣品,其首次充電比容量為146.6 mAh/g,放電比容量為144.8 mAh/g。其首次充放電曲線的形狀與具有尖晶石結構的材料相似,在4.7 V附近有一個穩定的充電平臺,對應著Ni2+/Ni4+的氧化反應。其首次放電曲線有兩個放電平臺,4.5 V附近的平臺對應Ni4+/Ni2的還原反應,而2.7 V附近的平臺則對應Mn4+/Mn3+的還原反應。首次充放電曲線中,在4 V附近均有一個拐點,對應Mn3+的氧化還原反應。對于x=1.0和x=1.2的兩個樣品,我們已經確定它們應該是尖晶石相和層狀相的復合材料,具有復雜的充放電曲線,尖晶石相和層狀相都對充放電容量做了貢獻。在充電曲線中,在4.0~4.6 V區域內對應材料中層狀相發生的反應,在4.6 V以上的區域,應該是層狀相和尖晶石相發生了疊加。在放電曲線中,4.5 V和2.7 V附近的兩個放電平臺對應材料中尖晶石相所發生的反應,在4.5~2.7 V的曲線,對應著材料中層狀相所發生的反應。我們發現,對于x=1.2的樣品,由于材料中尖晶石相所占比例較小,其放電曲線中4.5 V和2.7 V附近的兩個放電平臺已經不明顯。對于x=1.5、x=1.7和x=2.0的三個樣品,XRD測試結果已經表明其具有典型的α-NaFeO2層狀結構,充放電曲線形狀與鋰過量層狀材料相似。在這三個材料的放電曲線中,4.5 V和2.7 V的放電平臺已經完全消失。這三個樣品的首次充電比容量都比較大,可以達到300 mAh/g左右,其中x=1.5的樣品首次放電比容量達到228.8 mAh/g。
圖5所示為Lix[Ni0.2Mn0.7Co0.1]Oy系列材料前50周的循環性能曲線。可以發現隨x值增大材料的循環性能變好,這與我們在LixNi0.25Mn0.75Oy材料上觀察到的現象一致。對于x=0.5的具有尖晶石結構的樣品,循環50周后其容量保持率為80.1%。對于x=1.0和x=1.2的尖晶石/層狀復合結構的樣品,在前幾周循環時其放電比容量逐漸增加。當x≥1.5時,材料的循環性能均較好,其中x=1.7和x=2.0的樣品,循環50周后,其容量基本沒有衰減,表明這兩個樣品具有較好的循環性能。
本文通過氫氧化物共沉淀法合成了LixNi0.2Co0.1Mn0.7Oy系列新材料,通過ICP元素分析、XRD、SEM形貌分析和電化學性能測試對所得樣品進行了表征。測試結果表明,隨著x值的變化,材料的結構、形貌以及電化學性能均發生了較大的改變。材料的結構由最初的尖晶石結構(0≤x≤0.5)過渡到尖晶石/層狀復合結構(0.5<x<1.5),最后成為α-NaFeO2層狀結構(1.5≤x≤2.0)。材料依據成分不同,有不同的電化學性能,其充放電曲線特性與XRD結果一致。隨著成分的改變,材料的容量和循環性能有很大的變化。對于x=1.5的具有α-NaFeO2層狀結構的樣品,其首次放電比容量最大,為228.8 mAh/g。對于x=1.7和x=2.0的兩個樣品,其首次放電比容量較小,在隨后幾周的循環中逐漸增大,而后趨于穩定。

圖5 Lix[Ni0.2Mn0.7Co0.1]Oy系列材料的循環性能曲線
[1]AMINE K,LIU J,BELHAROUAK I,et al.Advanced cathode materials for high-power applications[J].J Power Sources,2005,146(1/2):111-115.
[2]KANG K,MENG Y S,BREGER J,et al.Electrodes with high power and high capacity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ies[J].Science,2006,311(17):977-980.
[3]張聯齊,任麗彬,劉興江,等.Li過量的層狀結構鋰離子電池材料Li1+xM1-xO2(x≥0)[J].電源技術,2009,33(5):426-429.
[4]唐愛東,王海燕,黃可龍,等.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層狀Li-Ni-Co-Mn-O 的研究[J].化學進展,2007,19(9):313-321.
[5]DENG H X,ILIAS B,SUN Y K,et al.LixNi0.25Mn0.75Oy(0.5≤x≤2,2≤y≤2.75)compounds for high-energy lithium-ion batteries[J].J Mater Chem,2009,19:4510-4516.
[6]PENG Q W,TANG Z Y,ZHANG L Q,et al.Synthesis of layered Li1.2+x[Ni0.25Mn0.75]0.8-xO2materials(0≤x≤4/55)via a new simple microwave heating method and their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J].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2009,44:2147-2151.
[7]ZHAO Q L,YE N Q,LI L,et al.Oxalate coprecipitation process synthesis of 5 V cathode material LiNi0.5Mn1.5O4and its performance[J].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2010,39(10):1715-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