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軍 陳建華
摘要 通過對經常項目的跨時最優現值模型進行擴展,將居民的消費習慣變量包含進了擴展模型并進行了實證檢驗.結果表明,模型的功效得到了顯著改善,居民的消費習慣在中國經常項目的差額波動路徑中起了重要作用.由于消費習慣的形成,居民更加關心消費的變化而不是消費水平,其跨時消費決策的結果則是儲蓄大于投資.因此,縮小居民的收入差距、降低對未來的支出預期,逐步轉變居民的消費習慣是調整中國經常項目差額波動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跨時最優現值模型;經常項目;差額波動;消費習慣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1引言
近年來,中國的經常項目一直保持著順差且快速增長,經常項目順差由1994年的76.58億美元、占GDP的比重0.92%,增長到2008年的4 124億美元、占GDP的比重為9.1%.2008年以來,隨著國際金融危機集中爆發,主要發達國家“低儲蓄、高消費”的經濟發展模式被動調整,中國2009的經常項目順差額有所回落,至2 611億美元,2010年回升至3 054億美元,占GDP比重為5.2%.盡管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了全球經濟失衡狀況,但全球經濟失衡是多種復雜因素作用的結果,其中經常項目代表的實體經濟活動,具有比較穩定的特點.因此,對中國經常項目差額波動的決定因素進行研究是近年來理論與實務界關注的熱點問題.
2文獻綜述
國外對于經常項目決定因素的研究比較廣泛.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常項目的跨時均衡分析方法在經常項目問題研究中大量運用.該方法經歷了從早期的對經常項目基本動態方程的研究演進到目前主要集中于對經常項目跨時最優現值模型的研究.對經常項目的跨時均衡分析方法帶來突破的是Campbell(1987)[1]和Campbell and Shiller(1987)[2],Campbell和Shiller通過檢驗施加于VAR模型的跨方程的限制條件來檢驗現值模型的預測功效.隨后,Sheffrin and Woo(1990)[3] 、Otto(1992)[4]和Ghosh(1995)[5]將Campbell和Shiller的方法論應用到對經常項目跨時均衡的分析當中,形成了目前所普遍采用的經常項目的跨時最優現值模型.
鑒于在經驗研究中跨時最優模型對現實的解釋力不足,西方的學者放松了模型的若干假設條件,允許代理人的時間偏好率不等于利率,以及允許利率時變等等,對跨時最優現值模型進行了修正,提高了該模型的應用價值.Gaglianone and Issler(2008)[6]運用跨時最優現值模型研究了七國集團的消費傾斜系數.Bergin and Sheffrin(2000)[7]將時變性的利率和實際匯率包含進了模型.此外,西方的學者也將若干拓展變量引入了模型進行研究.Gruber(2000)[8]引入了消費習慣,scan(2002)[9]將耐用品和不可貿易品引入了模型,Mercereau(2003)[10]推導出了股票市場擴展的經常項目現值模型并利用美國的數據進行了實證檢驗,Bouakez and Kano(2008)[11]將貿易條件引入跨時最優現值模型.研究表明,將有關變量引入模型進行拓展之后,模型的預測能力得到增強,提高了模型擬合于實際數據的功效.
國內學者運用跨時均衡理論對經常項目進行的研究成果不多.趙文軍,于津平(2009)[12]從商品耐用性的角度出發構建了兩貿易品的跨時均衡理論模型,并構建了相應的線性計量經濟模型對中國1984—2007年的相關年度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韓劍,張二震(2009)[13]借鑒Bergin and Sheffrin(2000)[7]的模型,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允許利率、匯率時變的擴展模型對中國經常項目的波動有相對較強的解釋力.
綜上所述,國外學者對跨時最優現值模型已經做了大量研究.國內學者運用現值模型研究中國的經常項目問題的文獻并不多見,而且沒有研究中國居民的消費習慣形成對中國經常項目的影響.本文引入了消費習慣對模型進行擴展并進行了實證檢驗.為探討居民消費習慣對中國經常項目動態路徑演進的相對重要性,本文也檢驗了未擴展的基準模型.
經濟數學第 29卷第4期
周亞軍等:消費習慣與中國經常項目差額波動研究
3擴展的跨時經常項目現值模型
本文的模型建立在Gruber(2000)[8]發展的模型基礎上.假定一個小的開放經濟體,并因此假定利率是常數,代表性經濟人的消費最優化的效用函數為:
的增函數和凹函數.前期的消費水平被引入時期效用函數是為了考慮習慣的形成
Fuhrer(2000)[14]和Carroll et al.(2000) [15]等人是用乘法的形式設定習慣的形成.在乘法形式的習慣下,消費者從消費的相對變化中得到效用而不是絕對變化,而Gruber(2004)[8]使用差額形式的表達式來設定習慣參數..如果當期消費超過了過去時期消費的折現值,則時期效用在消費支出方面是增加的.折現率γ能被認看做消費習慣強度的一個代表.
4計量經濟模型與實證分析
41計量經濟模型
則上式恰好是進行GMM估計可采用的矩條件.
所以,對于正交性條件式(11),通過選擇合適的工具變量,則式(11)恰好是GMM估計的矩條件.通過采用GMM方法,這樣既可以估計出γ,也同時檢驗了跨時最優現值模型暗含的正交性限制條件(11)式.這里的GMM估計是一個Dt-γDt-1對于工具變量向量的正交性的乘積,這恰恰是所希望建立的正交性.GMM估計方法中檢驗過度識別約束條件的卡方統計量χ2衡量了正交性條件是否滿足.
如果估計值使得模型的正交性條件得到了滿足,并且顯著地不等于零,那么消費習慣正如γ所定義的,將會影響經常項目的決定.
至于GMM估計的工具變量,這里選擇了ΔNOt和CAt的第三和第四階滯后,同時也作為正交性檢驗所選擇的信息集.ΔNOt和CAt的第一和第二階滯后沒有包括進來,是為了避免在工具變量和Dt之間的偽相關,而這個偽相關的出現可能是因為時間聚集性、暫時的消費沖擊,或者消費的測量誤差
Dynan(2000)[16] 在估計消費模型中提供了對于時間集聚和測量誤差很好的描述.Deaton(1992)提出了時間集聚性的后果,認為其可能會潛在地帶來t-1時期的工具變量和Dt之間的相關性,這個相關性是獨立于習慣的,但是可能卻被估計程序歸因于習慣.Deaton(1992)給出了時間集聚性造成此結果的證明.Campbell(1987)考慮了在暫時性的消費沖擊之下的工具變量問題.而Gruber(2000)描述了存在消費的測量誤差的前提下工具變量的選擇問題..
42數據及樣本區間的選擇
由于中國缺少較長時間跨度的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和季度數據,本文以1982-2010年的年度數據為樣本區間.數據來源及構建如下:
1)消費和凈產出:首先從OECD統計數據庫中得到時期1982-2010年中國的年度消費數據、政府支出數據,投資數據(資本形成總額加存貨投資),GDP年度數據,這些都為當年價計值,計算出凈產出之后須經過GDP縮減指數的調整換算為實際值.凈產出NOt由GDP減去投資和政府支出.
2)世界利率:本文搜集G7經濟體(美國,日本,德國,法國,意大利,加拿大,英國)的短期名義利率和通脹率的數據,通脹率由CPI代表.名義利率經過CPI的調整得到實際利率,再由各國的實際GDP占G7經濟體GDP的份額作為時變性權重,加權計算出G7經濟體的短期實際利率.最后將1982-2010年的短期利率進行算術平均,即得到世界利率的平均值,2.9%.所有的名義利率數據、G7經濟體的各國GDP,各國的CPI均來自于OECD統計數據庫.
表中報告的各個檢驗的零假設是“時間序列存在單位根”,在括號中報告的是檢驗值對應的概率(Pvalue)***,**,*分別表示以1%、5%、10%的顯著水平拒絕零假設
由表1可知,當對經常項目和凈產出的一階差分進行檢驗時,檢驗結果表明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都拒絕了“存在單位根”的零假設,說明檢驗的變量都是平穩的.
4.3.2估計習慣參數γ及正交性檢驗
圖1顯示了基準模型預測的經常項目CAF1、消費習慣擴展模型預測的經常項目CAF2和由實際數據計算產生的經常項目CA的比較.可以看出基準模型的預測較差.基準模型預測出了實際經常項目的波動方向,但是預測的波動幅度較小,而且預測的數值偏低,與實際值差距較大.而消費習慣擴展的現值模型預測的經常項目波動性明顯增加,而且其走勢和實際的經常項目走勢基本一致.從上述的檢驗結果可知,習慣擴展的模型通過了正交性檢驗,而且從表5可知,與基準模型的預測相比,標準差比率有很大的提高,從0.355上升為0.947,相關系數由0.902變為0.991.這些非正式檢驗的數據與基準模型相比,都有較大改善,消費習慣擴展的現值模型的預測值較好地擬合了中國實際經常項目的數據.
本文的估計結果表明,中國居民的消費習慣在經常項目的動態演化中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消費習慣擴展的現值模型預測值的波動性明顯地增加了,并且模型通過了正交性檢驗,這對于基準模型擬合于中國的經常項目數據的低功效提供了一個較好的修正.
5結論分析及啟示
本文運用消費習慣擴展的經常項目現值模型,利用中國的相關數據進行了實證檢驗,得出了以下結論:
第一,包含消費習慣的擴展經常項目跨時最優現值模型通過了模型的正式檢驗正交性檢驗.非正式檢驗表明,模型預測的樣本期內的經常項目與實際的經常項目的標準差比率與相關系數比較于基準模型的預測有了較大的提高,模型預測的經常項目的波動性明顯增強,模型的功效得到了顯著改善.這說明中國居民的消費習慣在中國經常項目的差額波動路徑中確實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本文估計的消費習慣參數γ為0.763而且統計上顯著,說明中國居民的消費習慣形成是顯著的.從模型的跨時效用函數以及消費習慣理論可知,中國居民更加關心消費的變化而不是消費水平.習慣形成使得人們當期支出的效用水平不僅依賴于當期的支出水平,而且也受制于在前期已經形成的習慣.
而消費習慣形成的結果會造成中國居民的高儲蓄.因為根據跨時理論,居民更加關心消費的變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處于快速增長期,社會生活水平也逐年提高,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會影響居民家庭的習慣形成,居民所期望的是每年的消費都較以往有一定程度的增長.為了保證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者就不得不更多地增加儲蓄.Carroll et al.(2000)[16]已經從理論上證明,如果消費的效用不僅取決于消費的數量,還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當期消費與習慣存量的比較,那么高增長就會導致高儲蓄.
因為習慣形成的居民的儲蓄持續大于消費,從宏觀總體來看,其結果就是經常項目的持續順差.可見,中國居民的消費習慣形成在決定經常項目的動態路徑中確實扮演了重要作用.
本文的研究結果可以帶來一些啟示:要調節中國經常項目的差額波動,需要逐步轉變居民的消費習慣以降低儲蓄,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增加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提高農村的收入水平,縮小城鄉居民和不同階層的收入差距.并有效制止各種亂漲價、亂收費.這可以提高全社會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降低儲蓄傾向.二、通過加大公共財政支出來加快構建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障體系和教育體系,降低居民對未來支出不斷提高的預期,減少居民的預防性儲蓄意愿,逐步轉變其消費習慣,釋放居民的消費能力,將居民的現期消費和未來消費納入最優消費平滑路徑,形成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J Y CAMPBELLDoes saving anticipate declining labour income? an alternative test of the 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J]. Econometrica,1987(55):1249-1273.
[2]J Y CAMPBELL, R J SHILLER. Cointegration and tests of present value model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7,(95):1062-1088.
[3]S M SHEFFRIN, W T WOO. Present value tests of an intertemporal model of the current account[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0(29): 237-253.
[4]G OTTOTesting a Presentvalue model of the current account:evidence from united states and canadian time serie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1992(11): 414-430.
[5]A R GHOSHInternational capital mobility amongst the major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too little or too much[J]. The Economic Journal,1995(105):107-128.
[6]W P GAGLIANONE,J V ISSLER. An econometric contribution to the international approach of currentaccount[R]Banco Central Do Brazil Working Paper Series,2008(178):1-40.
[7]P R BERGIN, S M SHEFFRINInterest rates, exchange rates and present value models of the current account[J].The Economic Journal, 2000,110(463): 535-558.
[8]J W GRUBERA present value test of habits and the current account[R].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s, November,2000(17):1-24.
[9]SCANPresent value tests of the current account with durables consumption[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2002(21): 385-412.
[10]B MERCEREAUThe role of stock markets in current account dynamics:a time series approach[R]. IMF Working Paper,2003(4/5):1-48.
[11]H BOUAKEZ, T KANO. Terms of trade and current account fluctuations:the harbergerlaursenmetzler effect revisited[J].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2008(30):260–281.
[12]趙文軍,于津平中國貿易順差的結構特征及成因研究—基于兩貿易品跨期均衡消費理論的實證分析[J]南開經濟研究,2009(4):50-78.
[13]韓劍,張二震基于跨時最優模型的中國經常項目差額波動研究[J]經濟科學,2009(6):50-57.
[14]J C FUHRER. Habit formation in consump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monetarypolicy model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0(90):367-390.
[15]C D CARROLL, J OVERLAND, D N WEIL. Saving and growth with habit forma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0(90):341-355.
[16]K DYNAN. Habit formation in consumer preference: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0(90):39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