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中人
會所之“罪”何來
文/羅中人
現象觀察
2012年年底,中央接連頒布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和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的“六項禁令”。針對這兩項措施,中國各地陸續向社會公布了實施細則,取得積極效果。然而,另一方面,這些規定和措施的出臺,其對市場的影響也在不斷“發酵”。部分酒店生意銳減、高端白酒滯銷。曾經風光的高端白酒市場首當其沖,受到的沖擊尤其明顯。除了酒店、餐飲和白酒,花卉、旅游等行業也不同程度受到影響。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在中央明令禁止之下,一些地方和部門的“舌尖腐敗”依然存在,尤其以通過“隱秘豪華會所”等轉變方式變相“腐敗”的現象依然滋生不絕。除了公款吃喝,這些高檔會所的存在,也成為其他公款消費和收卡受賄等行為發生的絕佳場所,滋生出“會員卡腐敗”這一新型的腐敗形式。“會員卡腐敗”具有隱秘、難查處等特點,影響惡劣,因此,值得我們高度警惕。
私人會所,或稱俱樂部(club)的概念來源于17世紀的歐洲富人階層,世界上第一家會員制俱樂部誕生在英國的一個咖啡館里。在中國,私人會所首先盛行于發達城市,是有錢人的娛樂場所,會費昂貴。從近代歐洲的會所到今天的全球俱樂部,會所已經成為中產階級和相同社會階層人士的聚會、休閑場所,而“會所”的會員身份,也演變成財富的象征與身份標簽。
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各類會所如雨后春筍般冒出。近期媒體發現在北京、上海、廣州、南京等地,以“會員卡”為門檻的形形色色會所遍地開花,從服務對象來看,有專門為商界精英、政要人士服務的所謂“頂級會所”、“私人會所”,也有為中產階級服務的“普通會所”或“公共會所”;服務內容包羅萬象,有高爾夫會所、美容養生會所、溫泉會所等專門會所與綜合型會所。不少政府官員以“會員”身份出入于包括餐飲、休閑娛樂和私人會所在內的高檔消費場所,相對隱秘地進行奢侈消費,“會員卡腐敗”由此而生。
在中國,會所作為源于歐洲富人階層的“舶來品”,除了提供較為昂貴的餐飲、娛樂、健身、美容等服務外,還具有在隱蔽的空間里提供私密性服務的特征。對于普通百姓來說,高檔會所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民眾能看到的只是高級轎車進進出出,卻無從知曉里面的人干了些什么。私人會所一般很低調,門口不掛招牌特意避開公眾視線;且一般會所都只招待會員,對會員的身份也高度保密,絕不外泄。“隱秘性”已然成為很多會所最大的王牌和特點了。這使得官員們對于既能彰顯特權地位,又保證隱私不被侵犯的會所服務,情有獨鐘。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腐敗犯罪打擊力度的加大,很多貪污腐敗分子便變換“花招”,想盡辦法來逃避腐敗的監督和追查懲罰。由于我國現行法律制度中對會所腐敗還存在著空白,監管缺失,運作不透明,法律的漏洞令各類奢華會所像雨后春筍般建造出來,它們低調和奢華,構成了與生俱來的神秘感和尊崇感。高檔會所以北京、上海、廣州、重慶等大城市居多。
除了“私密性”,會所消費的第二大特征就是以公款消費為多,即其商業性的特點。普通老百姓不太可能或者很少自己掏錢和家人到這里吃飯。會所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公務宴請和商務宴請,會所工作人員使用最多的稱謂是“領導”和“老板”。公款消費正在成為“豪華頂級”會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由于私密性強、缺乏監管,“會所腐敗”正成為國家工作人員腐敗的新型變種,是各種關系的融合之地。會所的私密性,為官商勾結、權錢交易的進行提供了場所,且腐敗方式也不再是傳統的直接收受錢財或銀行轉賬等的職務犯罪形式,而是通過收受會員卡或直接記名掛賬的方式,以會所消費之名行賄賂之實,一些官員已將高檔會所作為消費場所的首選。在奢華消費亂象紛呈的背后,折射出的是腐敗,且游走于法律規章的邊緣。
其實會所本身并沒有罪,其自身的發展亦無可厚非。但司法機關近年來查辦的一些腐敗案件已經表明,在這個富商、政要、名流交際生活的私密空間里,會所在滿足權貴階層物質精神需求的同時,也容易衍生出損害公共利益、挑戰社會風尚的腐敗行為。
北京市海淀區檢察院的調研報告顯示,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腐敗犯罪打擊力度的加大,一些官員已提高警覺,直接收受錢財或銀行轉賬等傳統的職務犯罪形式開始被摒棄,變相在一些高檔會所進行隱蔽性消費,逐漸成為更受腐敗官員們青睞的方式。
通常,這種隱蔽的會所腐敗表現為兩種,一種是通過收受會員卡或直接記名掛賬的方式,以會所消費之名行賄賂之實;第二種是在以公款辦理會員卡的過程中變相貪污。目前,尤其以第一種表現形式更為常見,危害也更大。

與購物卡一樣,會所的會員卡也是非金融機構發行的一種單用途預付卡,一些頂級的會所對入會設置了較高的經濟門檻,限額發展會員的會籍,這類會所的入會費少則幾萬,多則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但相比于購物卡,會員卡具有更強的隱蔽性,而且會員卡不僅是消費的一種途徑,更是一種身份和生活品質的象征。“會所”這一西方社會產物在融合了中國本土文化特色后,不時牽動著國人敏感而又脆弱的神經。青海省社會科學院院長趙宗福認為,從深層而言,“會所舌尖腐敗”的出現是由于各單位預決算管理存在問題,“三公”經費沒有真正公開。“一個機構每年經費1000萬元,實際花了900萬元,剩下的100萬元,除了發給員工作福利就是在飯桌上消耗掉。由于總錢數沒變,想怎么花不想怎么花,還不是領導大筆一揮的事么?”趙宗福說。因此不少學者亦認為“舌尖腐敗”在相當程度上,其實就是“筆尖腐敗”。
會所腐敗屬于腐敗行為中危害性最大的一類,因為是反腐治權的“死角”。其危害性在于會員卡發行人要利用持卡官員手中的權力變相或直接尋找機會,獲得更大的回報。的確,會員卡表面上沒有直接的受賄嫌疑,但使用者卻可以獲得巨大的利益,必須得到高度重視和堅決打擊。但正是由于高級會所大多有權力背景,要完全清退會員卡需要從高層權力機關做起。如果仍然留下死角,那么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香港也不乏高檔會所,香港政府曾以優惠價批地予香港73間私人會所和團體,旨在推廣體育運動,而非商業牟利。因此過往由港府批出的私人游樂場地,受到地契限制,這些會所不能舉辦商業活動或宣傳,否則屬于違契。香港對政府官員也有嚴格要求,小到收受禮物,大到持有物業或公司股權……無論是身為香港特區最高行政首長的行政長官、還是港府三司十二局的高級官員以及16萬多名高、中、低級公務員,一直都是香港“申報利益制度”嚴格監督的對象。故此香港很少發生政府官員通過“會員卡”變相腐敗的案例。
但近日香港媒體偵查發現,獲零地價撥地129公頃、實施“會員制”的西貢清水灣鄉村俱樂部,把會所出租作婚禮場地,供任何市民辦婚禮增加收入,消費由20萬至24萬元(港幣,下同)不等,而該會所地契卻列明禁止舉辦“商業活動”。事件一經媒體揭發,香港地政署立即跟進,香港土地監察主席李永達也表明態度將嚴謹執法。
香港的高級會所僅因為將場地外借舉辦婚禮已經違反了相關法例,其運作方式和規定值得內地借鑒。首先,政府應當制定一套規管會所的條例,明確規定其運行準則和限制范圍,一旦違反條例,也有法可依,防止會所腐敗蔓延。
第二,媒體和社會的監督依然顯得極為重要。媒體的透明和公正有利于將不少現象曝光,引起社會關注和相關部門跟進。對會所腐敗,也應當加強重視和監督。
第三,參考香港的做法,有必要對各級政府官員制定準則和加大懲罰力度。香港有“官員利益申報制度”,中國大陸干部也應當嚴格遵守法規法紀,將打擊“會員卡腐敗”列為重點治理目標。
中紀委已經要求干部在6月20日前自行清退所收受各種名目的會員卡,做到“零持有、零報告”。這也是中紀委首次將“會員卡腐敗”列為專項治理目標。總書記習近平也表示,要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既堅決查處領導干部違紀違法案件,又切實解決發生在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嚴打會員卡腐敗,應當擴展到整個公務員系統,杜絕各種形式的貪污腐敗對增強人民對政府執政的信心和認同都會有極大的提升。
世界各地不少國家都明確規定,嚴禁政府工作人員參加商業人士出錢組織的娛樂休閑活動,對持有奢侈消費場所“會員卡”也有諸多限制。在我國,盡管各級紀檢部門都出臺了類似規定,但在具體操作層面具有很大的缺陷。中國尚無專門針對“會員卡”發行和使用的法律法規,因而“會員卡”也就長期處于灰色地帶,成為腐敗滋生的溫床。然而,打擊“會所腐敗”應當成為從紀委部門推廣到所有涉及公權力的部門,如公務機關干部、公務員、事業單位、國企等掌握公共資源的機構和人員的重中之重,防止變相的腐敗渠道蔓延。
【本文是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提高教育系統廉政文化建設實效性和針對性研究”(課題號:12JZD047)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