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裘爭平
尋覓中華老字號
文·圖/裘爭平
近年來,上海市政府積極倡導弘揚老字號的金字招牌,開發原創性的民族品牌。上海的很多老字號企業紛紛響應。目前,上海已擁有286家商業老字號及278家工業老字號,其中已有51家入選中國商務部組織評選的第一批“中華老字號”。

當我們外出旅游時,導游常常這樣說:3000年歷史看西安、1000年滄桑看北京,100年變遷看上海。這話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并不正確,因為考古發現告訴我們,上海也有6000年的歷史了。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上海成為中國的金融中心、商業中心、航運中心,恰恰是在近代。所以說百年中國看上海也是不無道理的。看上海,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比如有“萬國建筑博覽會”之稱的近代上海的建筑,或者從水、電、煤、道路的變遷來看上海的市政建設,又或者從服飾、飲食、文化娛樂等看市民生活變遷,等等。
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這些上海的店,一起來尋覓那些我們熟悉與陌生的中華老字號。據不完全統計,上個世紀30年代,上海有各種商店75000家,涉及百貨、中藥、餐飲、服裝、調味品、酒、茶葉、烘焙食品、肉制品、民間工藝品和其他商業、服務行業等。上世紀90年代初,上海有268家商店被國家商務部命名為首批“中華老字號”,它們主要是在產品、技藝或服務方面比較有特色;其后,又進行了多次的評定,名單也在不斷地更新中。有些店至今依然生意興隆、頗受歡迎,而有些則是名存實亡或徒有其名了。這種現象不但上海存在,國內幾乎都類似。就全國各行業來講,共有老字號商家一萬多家,到今天仍在經營的卻不到千家。這里我就選擇一些頗具代表性的上海老店家,給大家說道說道。
湖心亭,坐落在上海城隍廟荷花池上的九曲橋中心,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茶樓之一。
湖心亭成為茶樓,始于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以后,初名“也是軒”。清末宣統年間,茶樓主人因賭博輸錢,商人劉慎康便接管茶樓,改名“宛在軒”,有取《詩經》中“宛在水中央”之義。劉慎康深諳經營之道,接管湖心亭茶樓后,重建了鋼筋水泥的九曲橋,又緊貼著湖心亭新建了一座二層樓閣式建筑,使茶樓的面積達到200多平方米。
茶樓裝飾得古色古香,內桌椅全部更新,臨窗排列一色花梨木茶幾與靠椅,居中放有云石面紅木圓桌,配蛋圓形紅木凳。墻上懸掛名家字畫,為環境增添文雅,潔靜宜人。茶館還定下規矩,沖茶、遞毛巾要勤,不得收小費等。由于風氣正、環境好,服務熱情,一時近悅遠來,生意興隆。城里城外一些文人雅士都喜歡到此品茗聊天。不過,宛在軒這個名字讀來拗口,一般茶客還是叫它湖心亭。如今,湖心亭經過多次修繕,整舊如新,深深地吸引著來豫園觀光、游覽的中外來賓,一年四季賓朋滿座、茶客如云,更是吸引著一些國內外知名人士和政府要員。
1986年10月,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訪問中國期間,光臨湖心亭茶樓品茶,為湖心亭茶樓揭開了嶄新的一頁。從此,茶樓身價驟增,近年來,湖心亭茶樓業已成為上海市接待元首級國賓的特定場所,其知名度蜚聲海內外。
湖心亭是上海僅存的老茶館,它濃縮了上海傳統茶文化,已經成為上海人心目中永遠不會消失的風景。
“汪裕泰”茶莊,始創于清咸豐年間,創始人為著名徽商汪立政。
據資料載,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年僅12歲的汪立政走出家門,隨族人赴開發不久的上海灘,從藝學商。咸豐元年(1851年)開始做茶葉小本生意,先后開設汪裕泰南號(上海舊城老北門、今河南路)、北號(1856年)(于五馬路、今廣東路),其后經祖孫三代120年的努力,先后在上海、杭州、蘇州等地創辦茶莊、茶行、茶棧20余處,其中上海的汪裕泰茶莊最為著名,這主要歸功于其子汪自新。汪裕泰茶莊在上海共有七家分號。
茶莊始創時,前設店面,后設工場,既門市零售,又現貨精制,也兼經批發。后來,又在各地遍設分店,并經營茶葉出口業務,每年數以百萬斤計,久盛不衰,獨冠全業。汪裕泰茶號的營業之所以蒸蒸日上,是因為汪自新在經營管理上有獨創之處。如對茶葉的采購、加工、揀選、包裝和保藏等方面,都有一套嚴格管理的辦法。

汪裕泰茶號發票
例如每年派員進山采購,規定從清明前開始,到立夏后四五天為進貨期限,逾期不收,以確保茶質嫩葉。他對茶葉加工炒制,講究火候,一絲不茍,加工后的茶葉,要達到茶形平整,色澤青翠,香氣清郁,茶味醇厚。因此,他所經營的茶葉聲名大盛。1915年,汪裕泰茶莊提供的金山時雨茶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被評為金獎,1926年在美國費城世博會上又獲得甲等大獎,在當時的上海,廣受盛譽,被稱為“茶葉大王”。
在20世紀20年代,上海人去外省探親訪友的禮品中,如未配上兩斤汪裕泰茶葉,就會被人認為禮薄。“汪裕泰”三字,幾乎成了中國名茶的代名詞。

清咸豐三年(1853年),有位名叫勞惠霖(J. LLEWELLYN)的英國藥劑師在南京路(今南京東路)1號匯中飯店(今和平飯店南樓)底樓開設了一家西藥房,英文店名:Hong Kong Dispensary, 是上海最早開設的外商藥房之一。1861年,其英文店名改為:Shanghai Medical Hall,它是當年上海市工部局登記商字第1號企業,以“鹿頭”為注冊商標。1863年,又改為Shanghai Medical Hall,LLEWELLYN. J. & CO。1930年左右,在店面上出現了“J.LLEWELLYN &CO.LTD.老德記大藥房”的字樣。
“老德記”藥房,本是一家西藥為主多種經營的較有規模的藥房,經營西藥(成品及原料)、醫療器械、玻璃儀器、衛生用品以及色素、顏料、香精香料和化妝用品,洋酒、洋煙、板煙筒等煙具及進口糖果、汽水、小五金、照相器材等。由自家藥劑師主持配方,經銷“鹿頭”牌內服、外用藥品100余種。該店的口號是“貨真價實,童叟無欺”;還號稱“所有出售各藥,皆自往名山采擇道地藥材,不惜工本精益求精,制成之后又因百試百靈,方敢出以濟世,聊收工本借以救人……”“無論內外病癥,按病給藥,靡不見功。復承中西仕商嘉許信任,溫語褒獎……”該店還宣稱中興名臣左宗棠、晚清外交官曾紀澤都曾為其題詞捧場。左、曾兩人確曾到過上海,但有無題詞,還有待考證。
老德記藥房的經營管理和商店設置等,都按照英國模式:該店首創開架經營藥業,營業員必須站在柜臺外面接待顧客,盡力滿足顧客要求;店堂內設稱體重的磅秤并且準備專用凳子供稱體重的人坐,為顧客免費稱體重;對配好處方的藥品和出售的藥物,必須單件包裝,再用火漆印封口,以示保證質量。店里的玻璃柜臺、收銀機等營業用具大都從英國運來,成為滬上最早使用玻璃柜臺的店家之一。
有趣的是,老德記還是上海灘最早使用電話做生意的藥房。1882年上海始有電話,數量極少。1897年,老德記安裝了電話,其號碼為“72”,名列百位之內,實屬早期用戶。1924年,上海租界內實行五位撥號,老德記的電話號碼在“72”之前加上三個數字,變成“10072”。1926年,老德記從南京路1號搬到南京路100號,珍貴的電話號碼也隨之搬來。1933年,老德記外國老板作價37500銀元,把藥店盤給本店職員王云亭、王考文弟兄兩人,鑒于當時老德記藥房已大名鼎鼎,王氏兄弟將招牌名稱通通保留,從此老德記成為華商經營的企業。1935年,王氏兄弟將藥店搬遷到南京路151號,“10072”電話號碼亦跟隨他們來到了新居。1957年,上海電話號碼升至六位,老德記的電話號碼是“210072”;1989年,上海電話號碼升至七位,老德記的電話號碼為“3210072”;1995年,上海電話號碼升至八位,老德記的電話號碼為“63210072”。
將近一個半世紀,歷經四次電話升位,從兩位數升至八位數,老德記藥房自身營業場所,也經過六次搬遷,老德記藥房的名稱,也在十年動亂中幾經更改,但它“72”初始號碼一直保持不變,真是奇跡。這就為其保持業務經營,開展電話購藥、接方送藥服務,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時至今日,這家1853年由外國人創辦、1993年由國內貿易部認證的位于今南京東路151號的“中華老字號”幾經修整,經營得當,正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挑戰。

老德記鹿頭牌注冊商標

邵萬生店招牌
開設于清朝咸豐年間(1852年)的邵萬生南貨店是一家久負盛名的百年老店,也是上海最早開業的南貨店之一。主要經營特色是腌、糟、醉食品。
相傳邵萬生的創始人是寧波一名喚“邵六百頭”的漁民。起初在虹口一帶擺攤制作家鄉糟醉食品和南北特產,風味獨特的糟醉食品深受客居上海的寧波人的歡迎,所以生意越來越好。經過幾年的經營,邵六百積累了一筆資金,在1870年將店鋪遷到南京路,并改店名為“邵萬生”,意思是生生不息地往前發展。
邵萬生遷至南京路后,生意越發興旺。后來邵六百因店堂地皮問題與人發生糾紛,打官司大傷元氣,不得不將店盤出。幾經轉讓,數易其主,到了1932年由徐叔蓀盤了下來。
徐叔蓀的經營使邵萬生又漸漸有了起色,尤其是它的特色產品糟醉食品名氣越來越響。
邵萬生的糟醉貨,采用傳統秘方和特殊的加工方法,將肉、禽、蛋、魚蝦等加上糧食、酒、白糖、花椒、茴香等輔料,經過腌、洗、風、醬、糟等工序加工,具有糟香濃郁、醉味醇和、咸鮮合一、食有余味的特點,佐酒下飯均相宜。
“春意盎然上銀蚶,夏日炎炎食泥螺,秋風蕭瑟出醉蟹,冬云漫天品糟雞”,稱贊的就是邵萬生的產品不僅風味獨特,而且適令應時,隨季而變。
春天,河網密布的江南水鄉,新鮮的河蝦大量上市,邵萬生的前店后工場,就精制蝦子醬油。
夏天,氣候炎熱,上海的居民大多忌食油膩,邵萬生就抓住時機,趁著黃泥螺、鮮魚的市場供應量大,就糟制黃泥螺、青魚、鯉魚應市。同時還不忘寧波老人們特別青睞的“三臭”,滿足人們的需要。
秋天,大閘蟹逐漸應市,就鹵制醉蟹。說起醉蟹,又要講起創始人邵萬興了。陽澄湖大閘蟹運進蘇州河,就會挑著“只只活”的大閘蟹,到邵萬生來推銷。邵萬興在店門口放一只籠子,一只只當場過堂,過小的自然不要,過大的他也不要,死樣怪氣的更加不要,只要三兩左右的,而且必須只只是雌蟹。
冬天,雞鴨肥壯,蛋品也大量應市,邵萬生就大批量制作糟雞、糟鴨、糟鵝。近年來推出的糟烤鴨,在傳統的基礎上運用了電烤技術,深受顧客歡迎。邵萬生的辣油咸蛋,也是遠近聞名,蛋黃色紅油濃,看去活似辣油。
據說,20世紀40年代抗戰時期,商店一度貨源斷檔,營業困難,瀕臨倒閉,有人愿出3萬枚銀元來買“邵萬生”店招,但商店老板和職工寧可節衣縮食也決不賣掉招牌,保留了前人辛苦創業的無形資產。百余年來商店歷經滄桑數易其主,但歷屆業主均珍視所創名牌。

亨利達店面舊照
創始于公元1864年(清同治三年),其前身為法國人霍普在洋涇浜(今延安東路)三茅閣橋(今江西路西首)開設的霍普兄弟公司(HOPE ROTHER & CO. )。主要是為歐美僑民生活需要服務的綜合性商店兼營鐘表,為了招來所謂高等華人,另外起個傳統的中文招牌“亨達利洋行”,取其亨通、發達、盈利之義。銷售的都是進口商品,還可代客向國外訂貨,就連中國末代皇帝準備結婚用的鏡臺,也是通過亨達利向國外定制的。
19世紀末,德商禮和洋行收購了亨達利,店址搬遷到了南京路。20世紀初,又遷至今南京東路372號現在的亨達利地址,當時整幢四層樓房屋全歸亨達利使用,另外在店后還租了一幢四層樓的貨棧,面積近1000平方米。1914年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商決定回國, 將亨達利轉讓給當時的禮和買辦虞薌山、跑街孫梅堂,從此,亨達利才歸中國人經營。孫梅堂當時已是中國最大鐘表企業“美華利”的負責人,亨達利的經營大權實際是由孫梅堂操持,經營方向也漸偏重鐘表, 1917年開始專業經營鐘表,亨達利成為美華利集團內的一個最主要的鐘表專業商店,并更名為“亨達利鐘表總公司”。亨達利因與洋商的特殊關系,貨源充沛,加上“美華利”的眾多門店批零兼營,左右逢源,一時聲勢之盛為同業所望塵莫及,號稱遠東第一。

老協大祥匾額

寶大祥綢布莊包裝紙
自1843年上海開埠后,絲綢和茶葉是中國主要出口商品,而洋布是進口商品的大宗。外商洋行最初是通過京廣雜貨店為其試銷洋布,1851年,寧波人合伙開設的“同春洋貨號”,它是上海第一家專銷洋布的商號,店名稱“洋貨”,其實賣的都是洋布。其后,大東門城內有義泰、協豐,南京路跑球場有恒興、大豐等洋布店陸續開設。到1858年的“振華堂洋布公所”成立時,已有同業十五六家,初具規模,其中三分之一是寧波人開設的。
當時的丁丕山、柴寶懷,原是“日新增洋貨店”的職員,后來“跳槽”與人合伙開設“協祥洋貨號”,主要經銷洋布。他們認為辛亥革命的勝利和清王朝被推翻,國人的衣著將趨向洋化,棉布零剪業務前途無量,生意穩當,利潤豐厚。于是籌集股金1.2萬兩銀子,于1912年在小東門大街(今方浜東路102號)開設“協大祥布店”。丁、柴且善用人,他們看中了協祥二柜(相當于現在的營業部副主任)年富力強、精明能干的浦東人孫琢章,就動腦筋把他“挖”了過來,聘請孫為協大祥經理,到了1922年,協大祥在十年中就凈賺了16.6萬兩銀子,資產增長了23倍。但這時,一方面孫琢章不滿于自己的收入,另一方面是一些股東認為孫獨攬大權,大股東柴寶懷調解無效,結果是各股東一致同意以廉價,將“協大祥”轉讓給孫琢章經營。
綢布店利潤極高,協大祥的這些老股東怎會甘心就此罷休。1924年,協大祥翻造房屋,丁方鎮便聯合柴寶懷、丁丕陵及丁丕山家屬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租下協大祥隔壁馬路轉角上的房屋,合伙創辦寶大祥(股本2.4萬兩)。股東們公推丁方鎮為寶大祥總經理,徐和卿任經理,丁方源為協理。丁方鎮把單純經營布匹的棉布店,逐步發展為經銷各種呢絨、土布、夏布、絲棉、駝毛、繡品、花邊、紐扣等綜合性商店,其經營范圍遠超同行而名列全市第一。他還設立成衣部、顧繡部、送貨部、郵寄部,代客定制加工各式服裝和手工刺繡。在八仙橋新號天柵下,懸掛了一個鏡面大懸匾,上面刻有“招財進寶”圖案,以至民諺中都說:“嫁囡要到寶大祥,備嫁妝,送新娘,床上身上都像樣!”甚至還有用作歇后語的,如“旱澇保收——寶大祥”、“篤定泰山——寶大祥”。故寶大祥以“寶”招財源,國內外皆享有盛譽,與日本、歐美等地都有業務往來。
自此,我們看到的每一個老字號背后都有一個傳奇故事。它們不應該只留下文化遺產被放入博物館,僅成為一座城市的記憶。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