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胡曉申
父親胡鐵生的傳奇人生
文·圖/胡曉申
今年是先父胡鐵生誕辰102周年,他不僅是中國著名的書畫篆刻家,曾擔任上海商業、手工業系統的領導人,還是一位富有傳奇經歷的八路軍。在此,我將我知道的有關他的幾個小故事寫出來,以饗讀者,遙祭父親。

1990年秋,父親的個人書畫篆刻展在北京軍事博物館開幕。那天上午,中央軍委有重要會議,遲浩田將軍在書畫展開幕前便提前來參觀展覽,見到父親即行軍禮問“首長好!”他講:“我當年還是小青年時,在城樓的墻上看到日本鬼子張貼的告示,緝拿生鐵胡 (胡鐵生)人頭,死活都要,獎賞大洋1萬元,我心里想,日本鬼子怎么把胡鐵生的名字倒過來寫成生鐵胡,看來是又恨又怕,1萬塊大洋在當時可以吃三代人,很值錢的!我的人頭也要值1萬元大洋,要像生鐵胡一樣做抗日英雄,是這張布告,激勵我走上革命的道路。”
無獨有偶,1966年11月,華潤公司在香港舉辦中國玩具展覽會,上海生產的母子雞、電動新聞照相、回輪車、倒順車、萬噸水壓機和小熊照相等一批玩具頗受消費者、參觀者的歡迎。這個展覽不僅譽滿香港,而且震動了日本,一些日本報紙驚呼,要不了多久,中國玩具將與日本爭奪世界玩具市場的霸主地位,當時有些日本玩具商給胡鐵生起了個綽號,叫他“生鐵胡”,把他當成強勁的競爭對手,戰爭年代的日本鬼子,和平時代的日本商人都給父親起了同一個“生鐵胡”的綽號,的確耐人尋味。
父親從入伍的那天起將名字改為鐵生,他曾對我講,“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寧做戰死鬼,不做亡國奴”,國家如果亡了,個人有再大的本領,又有何作為呢?曾記得“文革”中父親與我朝夕相處時講的一段故事:父親講,抗戰初期,八路軍武器彈藥奇缺很艱苦,他們每次戰斗只發給三發子彈,連長講,鬼子進入伏擊圈,只準打兩發子彈,留下一發是救命彈,發起沖鋒后,鬼子拼刺刀前會全部關上保險,而我們則全部保險打開,八路也沒有什么正規的訓練,而鬼子的部隊尤其是第一批到中國戰場的日本兵都經過嚴格的訓練,拼刺刀很專業。父親講留下的最后一顆子彈還真管用,拼幾下看看不是對手,找準機會就開槍干掉正面的敵人,順手把槍奪過來。他是打聰明仗,與鬼子拼刺刀許多次卻都沒受過傷,干掉不少鬼子還繳了許多槍。之后他進一步發揮,沖鋒前三發子彈只用一發,瞄準干掉一個,兩發留著,在拼刺刀前接近敵人時先干掉一個,另一發子彈在進入白刃戰時瞅機會再干掉一個,奪第二個鬼子的槍,第一個鬼子的槍打掃戰場時再拿也來得及。以后他在牙山根據地任五支隊后方留守處主任,李耀文任政委,訓練出許多個新兵營,上戰場前的最后一課,必是他親自上,他告訴戰士們要學會打聰明仗,在戰場上要機智靈活,隨機應變,要學會保護好自己,不要光想著去拼命,以消滅更多敵人,把鬼子趕出中國為最終目的。因此膠東抗日縱隊五支隊,從最初的幾百人,至抗戰快勝利時發展至8萬人之眾,《毛澤東選集》中寫到過這支英雄的部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7軍、31軍、32軍、41軍、42軍的前身均是“五支隊”派生出來的,之后42軍有兩個師分給新組建的海軍,另有一個師分出去組建空軍,父親不無自豪地說:“海陸空三軍都有五支隊的老戰友。”
解放上海隨軍南下時,父親受命任軍事代表與上海地下黨領導人盧緒章同志接頭,一起接管上海偽中央信托局和上海的財貿商業系統,之后陳毅當市長時,他出任上海市商業局局長。
父親剛上任的時候,上海只有一個商業局,凡是吃、穿、用方面的商品供應都管,連現在的市工商局,當時也歸商業局管。只是一個工商管理處,不僅要保證這個曾經是遠東最大的經濟中心的幾百萬人民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供應,還要精心組織、安排這個全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所需的生產原料,并把大量優質的上海貨銷往祖國各地。上海的商品流通和市場供應搞得好與不好,在全國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影響。這個歷史重擔就壓在了以父親為首的上海商業職工的肩上。那一年,他只有43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
上任后除聽取各個基層的詳細匯報外,還專門抽出時間深入到各個基層里去走走,以掌握第一手資料,便于領導和改進工作。他在過去的戎馬生涯中,深知“正確的指揮來源于正確的判斷,正確的判斷來源于正確的情況”這個真理。
他首選的深入“目標”自然是當年春天剛開張的中百一店了。
這個全稱為“中國百貨公司上海市第一百貨商店”,開設在原四環球百貨公司之一的大新公司大樓里,不僅是上海最大的百貨商店,而且也是全國最大的百貨商店,有五層樓面商場,營業面積達1.7萬多平方米,有1000多只柜臺,出售的商品經常保持3萬多種,每天要接待十多萬本市和全國各地的顧客。每逢星期天或節日,顧客增加到20萬人次以上,相當于一個小城市里的人口總數。
他穿過人擠人的店堂,瀏覽著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商品,心底里不由為新中國、新上海擁有這樣大規模的百貨商店而自豪、而驕傲。聽完了中百一店領導人的匯報后,他又回到購物的人潮中,簡直有“寸步難行”之感。看看顧客選購的商品,有許多并不是這個最大的百貨商店里獨有的。于是,他心里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什么每天有這么多人要擁到這里來?”
陪同他參觀的上海市百貨公司黨委書記兼經理陳圣溪說:“這里的商品多、品種全,又在上海最繁華的鬧市中心,長期來,人們有到南京路購物、逛街的習慣……”父親說:“今后要在市郊結合部建設若干個工人新村,將來住在新村里的工人和他們的家屬從老遠的地方趕到這里來買東西,方便嗎?”他接著說,“能不能在各個區內都辦一家規模較大的百貨商店,貨源由我們負責分配、調撥,將來以此為中心形成各區新的商業中心,既方便人民就近購物,又可減輕南京路、淮海路的壓力……”
陳圣溪回到公司里,立即召開會議,接著,各區商業局也積極行動起來。于是上海市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百貨商店,分別在黃浦、盧灣、普陀、南市、徐匯、虹口、靜安等區開設出來。這八個百貨店,不僅達到了預期的目的,而且一直經營到現在。
過了半個月光景,父親又由陳圣溪陪同,來到上海大廈參觀“國際友人服務部”。這個服務部雖然只有七八個柜臺,出售毛料、鞋子、工藝品等幾百種高檔商品,卻是蘇聯專家、駐滬領事和夫人青眛的地方,來滬的中央領導和全國各省市的領導也經常到這里來購物。
父親在服務部里轉了兩圈,立即回過頭來對陳圣溪說:“太小了!太小了!要擴大!要擴大!今后隨著國際交往的日益增多,來上海的國際友人將會成數倍增長,再加上海外華僑、臺港澳同胞回來觀光,上海是必到之處,這巴掌大的地方怎么能適應他們購物?”
陳圣溪感到這位商業局長有眼光、看得遠,有點為難地說:“我們與上海大廈的領導已打過好幾次交道,他們也實在沒地方了,擴大是不可能了,除非換地方,能搬到哪里去呢?”
“上南京路!”胡鐵生早就看上這黃金地段。
“南京路是黃金地段,房子可不好找呀!”
“我去找陳老總!”父親這個人干事情總喜歡干脆、利落、觀點明確; 凡是他看準的事就一定要干,而且一定要干好,干出成績來,還要盡可能的與眾不同。遇到下屬沒辦法解決的問題,他又總是自己沖在前面,努力去解決。
不久,他借參加市長辦公會議的機會,在散會時走到陳毅市長的身邊匯報了他的想法。
陳毅市長邊聽、邊點頭說:“好,好,好,偌大的上海正需要有這樣一爿商店。上海大廈里的那個服務部實在太小了。不過,服務部里的老師傅手藝挺不錯,我有一件皮大衣就是在那里定做的,我很滿意。”
父親繼續匯報著:“我們設想,這爿商店里的服裝部也要擴大,將來出國人員的服裝也在那里定做……”
“這很好。新中國的出國人員應該穿得體面些。”陳毅市長贊同地說。
“這爿商店,我們想開設在南京路上,就是房子還沒找到!”胡鐵生開門見山,把問題直率地攤了出來。
“你們去找!找到了,到房管部門去辦手續,就說是我同意的。”
父親聽了這話,心里樂開了花,還有什么比領導有力的支持更令人高興的呢?他見陳毅市長把文件放進公文包里,緊接著又匯報說:“這爿商店叫什么名字?我們還沒定,想聽聽您的意見。”
“你們的意見呢?”陳毅市長撳好公文包說。
“有的同志主張叫‘友誼商店’,有的同志主張叫‘人民友誼商店’。”
又過了一段時間,房子終于找定了,就在南京東路山東路路口的慈淑大樓東邊的二樓,即現在的新華書店處。裝修快完工時,店名該定下來了。于是父親掛了一只長途電話請示中央商業部。姚依林同志在電話中首先表揚了上海率先開辦了這爿特色商店,父親把當時的情況詳細地作了匯報,姚依林同志說:“國營商店本來就是人民的,何須都加上‘人民’二字?中國有句名言叫‘友誼長青’,我看就叫‘友誼商店’吧!”
于是,新中國第一爿“友誼商店”的店名就這樣定下來了。以致形成了“友誼系統”,在城市商業戰線上獨樹一幟直到現在。
上世紀50年代中期,上海市區里先后出現了婦女用品商店、兒童用品商店、舊貨商店、食品商店、時裝商店、打字機商店、體育用品商店、勞防用品商店、照相器材、旗篷、戲劇服裝等新的特色、專業商店,它們不僅方便了顧客的購買,還為上海市場增光添彩。
父親在商業局長任上,除開辦了上述特色商店外,還積極主張商業部門辦工業,以豐富市場供應。上海牌手表、海鷗牌照相機、國產摩托車最早都是由上海商業部門的職工試制、裝配起來的。
那幾年,隨著各區新的商業中心的逐步形成及新的特色商店的開業,人們購物方便多了,也分散了一些“顧客流”,但是,南京路上依然是人山人海,終日川流不息,特別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各族人民和來自世界各國的朋友都異口同聲地說:“不逛逛南京路,就等于沒到過上海。”
父親和他的同事們遵照陳毅市長的指示,閱讀了大量的文字資料,研究著許多名店、特色店的歷史,仔細聽取基層同志的匯報,漸漸對南京路又有了新的認識。那時候,從外灘到靜安寺這段十里長街上,共開設了三百多家商店,其中不少“老字號”還是清朝康熙、咸豐、同治、光緒年間創辦起來的。
1956年,父親和他的同事們動足了腦筋,在黃浦、靜安等區和各方面的積極支持下,把上海打字機商店、上海戲劇服裝商店、中華繡品商店、小花園鞋店、老炒香香粉店等眾多的特色商店、專業商店安排在南京路上,增加了南京路這條綜合性商業街的特色。
當時,在大規模調整商業網點的時候,父親和他的同事們和黃浦、靜安等區還作出了一條頗具慧眼的決定:凡是搬遷到南京路上的“老字號”,店名一律不準改,包括早已駐足在南京路上的那些“老字號”,并為它們多次裝修。即使現在看來,這項決定還是非常正確的。那些各具特色的“老字號”,不僅在人民群眾的心目中早已扎下了根,而且是民族商業文化的遺產,是可貴的無形資產。
1962年父親走上了上海手工業管理局局長兼黨組書記的領導崗位。他到任的第一件事——抓玩具行業。他認為:“中國兒童有近3億!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我們有責任幫助教育好他們,要寓教于樂,為他們很好地服務!同時,這也是個大市場!”
當時,上海還是全國唯一有近代玩具專業生產廠的城市,也是中國最大的近代玩具出口口岸。
“這個優勢不能丟!”父親在經過反復的思考,決定把發展玩具生產作為優先考慮的項目之一,他認為,既搞生產,又搞批發,產銷直接見面,不僅減少流通環節,而且可以直接掌握市場信息……爭取未來的專業玩具公司能享受大批發的‘一級站’的待遇……”
現在,“工商合一”行為在市場上是司空見慣的了。所謂“工商合一”,講得簡單點就是生產廠家可在市場上直接銷售自己的產品;銷售單位也可直接到生產廠家加工訂貨。但是,在上世紀60年代初強調統購統銷的情況下,這樣做是不可以的,父親提出玩具“爭取享受‘一級站’的待遇”,就是讓上海玩具能直接到全國各地展覽、直接接受各地的加工訂貨;也可以說成是:減少流通環節的費用,讓商業部門讓點利給生產玩具的廠家。
父親是位老商業局長,他的老關系很多,到處游說一番。不久,主管部門批準、同意了。父親的脾氣凡是與他共過事的人都知道的,一旦是他要抓的工作上了他的手,那是要一抓到底的。“抓而不緊等于不抓”。這以后,上海的玩具生產很快出現了“三上”的大好局面。
1965年6月1日,經市里批準,上海市兒童玩具工業公司正式成立,統率65家玩具廠(其中含31家街道工廠),業務上實行統一歸口的管理制度,“工商合一”,使上海玩具行業重新插上騰飛的翅膀。玩具公司直接召開訂貨會議,掌握市場信息,送貨上門、設攤維修,每年各廠都要派員到全國各地去了解銷售情況和意見,及時調整生產計劃、改進產品設計;同時,各經銷單位可直接到公司里特設的經理部訂貨、批發。這在全國工業部門是第一家。這項重大改革,不僅受到輕工業部表揚,還受到全國各地工業部門的羨慕。那些年,上海玩具生產無論在產量、產值、品種和利潤上,在全國一直保持著冠軍的桂冠……
1994年,國內外各大報刊都刊登了一篇報道。這篇報道說,在過去十年中,中國已躍為全世界最大的玩具生產地之一,1993年的總產值超過23.7億美元,使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玩具市場——美國的主要供應商。美國玩具店竟成了“中國的天下”。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
后記
父親在他這一生中,為后人挖了許多口“井”,我查閱了有關資料和報道,自其1962年到上海手工業管理局擔任黨組書記兼局長后首創的有:
1.為沒有文憑的老藝人評定工藝師職稱——工藝美術大師職稱,全國各省市隨之效仿,同時準予自選特藝繼承人。
2.首創中國第一家亦工亦商的燈具公司,成立后為全國各大城市效仿。
3.1978年秋,中國第一個舉行萬人動員大會開發新產品,并接著召開4000人的模具大會,保證新產品開發成功。
4.1979年初率中國工藝美術代表團第一次以既展又銷形式赴日本展覽獲得成功。
5.中國第一次以既展又銷的形式紀念建國卅周年,隨后形成一家永久性涉外企業——上海工藝品展銷公司。
6.1979年春首創國內三跨橫向經濟聯合實體促進了生產。
7.上世紀80年代初首創工商貿一體化的上海玩具進出口公司。
8.首創中國第一支時裝表演隊,隨后為全國效仿。
9.首創境外窗口收買香港培羅蒙并保持特色不衰。
10.與交通大學合作,首創全國第一家工學結合的“模具技術研究所”。
11.首創國內第一家建筑五金公司。
12.首創國內第一家民間性的上海工業美術設計協會。
13.首創國內第一家民間集體性股份制的中華旅游紀念品聯合開發總公司,網點遍布全國主要景點。
14.國內第一次以旅游紀念品形式在上海、北京舉辦大型展覽。
15.中國第一個把旅游紀念品概括成“三性”——紀念性、藝術性、實用性和“三風”——中國風格、民族風格、地方風格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