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照云,李汝昌,楊雨強,段炳華,張 溪,王彥兵,曹占南
(1.大理州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 大理 671000;2.大理州第二人民醫院,云南 大理 671000)
大理州從2009年起,將重性精神疾病納入公共衛生管理項目,以大理市為試點,開始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進行主動發現、經專科醫生確診、登記并納入管理治療工作,目前,已形成以政府主導,疾控中心、醫院和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支持為一體的管理和治療模式。隨著項目的擴展和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推進,2010年擴展了3個縣,2011年覆蓋全州,旨在為制定下一步大理州精神衛生防制策略提供依據,現將在管患者相關情況作流行病學分析。
重性精神疾病資料來源于國家重性精神疾病基本數據收集分析系統、項目工作月報表、季報表,人口及社會資料來源于2010年大理州統計年鑒。
收集匯總工作報表數據,并與國家重性精神疾病基本數據收集分析系統信息相核實,用EXCEL 2003及SPSS 13.0統計,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學方法分析。
1.3.1 診斷標準
采用ICD-10、CCMD-3為診斷標準,重性精神疾病范圍包括:精神分裂癥、分裂情感性障礙、偏執性精神病、雙相障礙、癲癇所致精神障礙、精神發育遲滯伴發精神障礙;按照《全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療工作規范(2012年版)》進行危險行為評級。
項目縣向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下發統一的線索調查表,由培訓合格的鄉村醫生詢問知情人(村民/村委會、居民委員會/民警等)了解信息,共收集到精神異常信息8783條。由疾控工作人員、鄉村醫生組織,請精神病專科醫生對8643例可疑患者進行復診,經復核確診,患者監護人知情同意后納入管理7015例。
2.3.1 人群分布
在納入管理的7015例中,男性4016例(56.69%),女 2999例(43.31%),男女比例為 1.37∶1,男女構成差異具有顯著性(χ2=5.51,P<0.05),見表1。
2.1.2 疾病分類及危險性評級
疾病分類以精神分裂癥為主,危險性評級0級1914人占27.28%,三級以上的為376人,占評級數4152中的9.05%。末評級人數較多,有2863人,占40.81%,見表1。

表1 大理州2012年7015例在管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一般信息情況
2.1.3 地區分布
全州重性精神疾病平均檢出率為1.99‰,檢出率最高的是巍山縣(3.34‰),最低的是劍川縣(0.87‰),見表2。

表2 2012年大理州在管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地區分布
曾經住院的患者1563例(22.28%),正在住院的105例占(1.81%),從未住院的有2664例(37.98%),不祥的2705例(38.56%)。曾經治療或正在治療的3951例占56.32%,否認有治療史的3064例占43.68%。
精神疾病是在各種生物、心理以及社會因素影響下人的大腦功能失調,導致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等精神活動出現不同程度障礙的疾病[1]。重性精神疾病是指臨床表現有幻覺、妄想、嚴重思維障礙、行為紊亂等精神病性癥狀,且患者社會生活能力嚴重受損的一組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癥、分裂情感性障礙、偏執性精神病、雙相障礙、癲癇所致精神障礙、精神發育遲滯伴發精神障礙[1]。
該州在管的7015例重性精神病患者,男性構成顯著高于女性。年齡分布主要在18~59歲,該年齡段患者正是家庭中的支柱,一旦患病極容導致因病返貧,因貧致病。因此,早發現早治療是減少現患率的關鍵,也是降低肇事肇禍行為的重要保障。特別需要關注的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1403例,超過了檢出人數的20%。寧波大學心理學研究所陳傳教授認為,社會保障制度不夠完善,使“中國銀發團體”的心理健康問題明顯突出[2]。特別是“空巢老人”的出現,使孤獨成為困擾中國老人的主要心理問題。如果不未雨綢繆,中國將面臨一場危機。患病者大多為貧困線以下的農民,占77.16%,該群體因經濟困難很難及時救治。在檢出患者中大多否認有家族史,只有 4.15%承認有家族史,需進一步核實,以促進對疾病的研究。
在管患者中精神分裂癥患者5311例占了75.71%。精神分裂癥由于早期識別和早期診斷困難,造成診斷治療延遲和治療困難,從而帶來高自殺率、高衰退率、高殘疾率[3],給患者和家庭帶來極大痛苦,也危害著社會的和諧安定。因此,應當加強對精神分裂癥的預防、診斷與治療。未評級所占的比例較大,占40.81%,不利于管理,應盡量做到有危險行為及時評估、并根據評估分級加強在管層治療,降低該人群對家庭及社會的危害和影響。
全州6種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平均檢出率為1.99‰,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國家重性精神疾病基本信息收集分析系統中估計數為該轄區范圍內全人口×84%,患病率按1.34%計算[4]。大理州2010年底人口數為352萬[5],理論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應為3.96萬人,檢出數僅占理論數的17.7%;各縣市檢出率不同,可能與城鄉、人口構成,民族分布等的差別有關,也可能與當地的疾病登記、報告監測、主動發現病人、建檔立卡工作的開展有關。
7015例在管患者中曾經住院的患者占22.28%,正在住院占1.81%,根據2001~2005年山東、浙江、青海、甘肅4省調查顯示,27.6%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從未因精神疾病就診,12%的患者僅去看過非專科醫生[3]。從全州理論病例、在冊病例、曾經治療過病例、接受住院病例人數來看,只有 30%左右的患者就醫或治療過,在治的比例更低,與家庭經濟條件、大眾對重性精神病治療成效的認識有關,需進一步關注。曾經住院和正在住院的患者1668人,遠遠低于需要住院人數。同時醫療資源不足明顯,2011年底大理州有專科醫院2所,都在州府所在地,有執業(助理)醫師60人,編制病床400張,實有床位680張,住院患者平均住院天數為57.8d,呈現人滿為患的現狀。
我國精神衛生工作體系發展指導綱要(2008年-2015年)工作指標與目標之一是提高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識和精神疾病預防知識知曉率,到2010年達到50%,2015年達到80%[6]。增強對疾病的認知,減少社會偏見,可增加患者的求醫行為。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是醫改確定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之一[7]。以加強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治療和管理為重點,大力加強精神衛生防治網絡建設,在縣級建立專業機構或者綜合醫院成立專業科室,以提高住院治療的可及性,完善精神衛生工作的相關保障政策,提高患者的治療率和管理率。
根據686項目管理模式,結合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建立并完善以政府為領導、家庭為主導、社區衛生機構(村衛生室)為基礎、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組織實施、精神病專科醫院提供技術支持、公安和民政等多部門協作的重性精神疾病防治模式;開展以家庭為單位、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實行社區-醫院雙向轉診的服務方式。
精神衛生工作需要政府加大經費投入,衛生、民政、公安、殘聯等多部門的相互協作,建立信息共享平臺,遵循屬地管理原則,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重點干預、廣泛覆蓋、依法管理”的方針,將精神疾病的防治與初級衛生保健工作相結合,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形成防、治、管相結合的精神衛生服務模式。
[1] 衛生部網站.全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療工作規范(2012年版)[EB/OL].[2012-12-20].http://www.cmda.org.cn/academic/content_c050201_x42777__.html.
[2] 陳圣祺.上海市楊浦區精神衛生工作現狀與策略[J].職業與健康,2003,10:140-142.
[3] 陳 強.廣西城市居民精神分裂癥患病率調查[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10,6:365-367.
[4]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網站.國家重性精神疾病基本信息收集分析系統[EB/OL].[2012-12-20]. http://1.202.129.170:90/mh/.
[5] 2011大理州統計年鑒[U].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6] 全國精神衛生工作體系發展指導綱要(2008年~2015年)[EB/OL].衛生部網站,2008.http://wenku.baidu.com/ view/c0aaca1efc4ffe473368abc6.html,2012.12.20.
[7] 醫藥資訊.精神衛生工作 5年重點確定[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