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阮直
哪有沒代價的誘餌
文/阮直

西方人說: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老夫我說:世上也沒有白吃的誘餌。
帶著鉤的誘餌或許好防,可不帶鉤的誘餌就難防了,既然是誘餌,哪能又沒鉤呢?
小時候,我常和鄰居葉老蔫去釣魚,每次都是他釣上來一串,我釣上來幾條。后來我請他吃兩斤狗不理包子,他才傳我真經。原來在頭一天傍晚,他就撒一些誘餌在自己的那個釣位上,讓魚兒慢慢地、放心地吃上一頓;第二天早晨,他還用相同的誘餌下鉤,這樣魚兒就麻痹了,不再逗鉤,而是一口吞下。葉老蔫下的這種誘餌夠“毒”了吧。
這是人類下給魚類的誘餌,人比魚聰明,所以上當受騙的總是魚。其實魚也給魚下誘餌,而且這誘餌有時并不是強者為弱者設計的,而是弱者下給強者的。
早年,人類對大量鯨魚在海邊擱淺,百思不解,還弄出了許多笑話,說是鯨魚“厭世”而集體殉情。美國生物學家布朗·哈理斯近年有了公認的發現:巨鯨擱淺海邊的殺手原來是沙丁魚,是沙丁魚下的“誘餌”。許多海上的漁民也都發現過數百條巨鯨,乘風破浪,朝著一個方向狂奔,由海灣游向淺灘。原來這就是沙丁魚的陰謀,淺海是巨鯨的“雷區”,于是幾十萬條沙丁魚便匯集在一起,誘導巨鯨追捕,追著追著,沙丁魚便突然拐向淺海。巨鯨為了這區區小利,一個個就擱淺在海邊了。雖說也有無數條沙丁魚被巨鯨吞進肚子,但絕大多數沙丁魚的命保住了,更何況“殺掉”一頭巨鯨能救多少沙丁魚呢。看來魚類的聰明不聰明,并不在于自身是否強大。若不是生物學家解開巨鯨擱淺這個謎底,誰能想到這世界上第一“巨人”的殺手竟然是沙丁魚。而沙丁魚連淡水里的鲇魚都害怕。
若不玩謀略,人世間的弱者是斗不過強者的,可是最后有許多強者恰恰敗得更慘,并且都是敗在弱者的手下,弱者取勝的法寶大都極簡單,這就是先送你幾次白吃的誘餌。
當年的羅馬大帝愷撒是多么的不可一世,可是身邊的幾個小人就把他搞定了,他們的伎倆不過是先用愷撒“最親密”的伙伴、“最忠實”的朋友當“誘餌”,讓愷撒吃著放心,品味起來又極美的時候,“誘餌”們發作了,刺死了這個人類史上的“巨鯨”。
誘餌要下得準,要下得對口味。喜歡蘿卜的,你不能下白菜;喜歡女色的,你不能用戰友情。愷撒專制時最怕孤立,所以他身邊的人用“最親密”做誘餌,他就喜歡,他就上當。
看著有些“身經百戰”、“久經考驗”的人民公仆一個個倒在金錢、美女上,我就頓生痛惜巨鯨擱淺的悲哀。那些“倒下去”的貪官,曾經也都是“叱咤風云”、“威風八面”,“為政清廉”的楷模,其中不乏時代的驕子,可是為了想吞下那“白吃”的誘餌,葬送了自己的前程,甚至性命。他們也后悔,表示要吐出全部誘餌,做一個自食其力的平民。這就有點像擱淺的巨鯨會流眼淚一樣,我們雖說破譯不了巨鯨的感情滋味,但那絕不是幸福的眼淚。
金錢是利益,但與整個的人生成本相比,不過是魚鉤上的誘餌罷了。區區小利撂倒一個個“巨人”,并非巨人不強大;形形色色的誘餌讓無數的人上鉤,也不是上鉤的人沒有察覺。為什么明知危險,又偏要冒險呢?巨鯨之謎,由生物學家解釋,貪官的“倒霉”我倒可以說話,那就是貪官總是覺得自己會比下鉤者聰明,吃了你的誘餌,我會吐出鉤——白吃。
白吃的誘餌當然有的,但總想吃白吃的誘餌就難了。這世上沒有永遠白吃的誘餌。
圖:陸華 編輯:鄭賓 3937581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