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程新友 圖/張愛玉
滬上特大非法吸存案
文/本刊記者 程新友 圖/張愛玉

以高額回報為誘餌,以投資房產等形式,大肆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這場高達2.7億余元的民間借貸的崩盤,不僅導致了曾經做著地產夢的吳連偉的破產,也拉下了身為銀行支行行長的褚程軍、黃一平。
2013年1月17日上午,在上海市松江區人民法院審判庭,法院一審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判處37歲的西安新天冠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和西安新天達置業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吳連偉有期徒刑九年六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40萬元;判處褚程軍有期徒刑七年九個月,并處罰金10萬元;判處黃一平有期徒刑七年六個月,并處罰金10萬元。
如果不是資金鏈斷裂,身為老總的吳連偉以及某國有銀行支行行長褚程軍、黃一平應該還過著名利雙收的生活。然而,一切美好終究被打破。對于判決的結果,他們并不感到意外。在兩年多前,當褚、黃二人各自從銀行支行行長任上離職前往西安時,他們也許已經明白,過去幾年,他們在地產商吳連偉的種種誘惑之下,一起策劃的高利貸游戲最終會把他們拉下深淵。
因涉案金額巨大以及涉及銀行行長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本案庭審后,《21世紀經濟報道》、《財經》、《人民網》等主流媒體紛紛報道,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
在這起案件中,褚、黃二人都不約而同地認為,他們是被地產商吳連偉“拖下水”的。
1976年出生于浙江溫州蒼南縣的吳連偉,是溫州的民營企業家,1994年四川民政學校畢業后,他進入老家蒼南縣民政局工作。作為一位溫州人,他具有溫州人那聞名全球的經商天賦。1996年,他下海經商,并于2001年至2009年間在上海注冊經營上海榮昌印務有限公司,從事印務生意;2009年4月后,在西安注冊經營西安新天冠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因為工作關系,吳連偉認識了身為某國有銀行支行行長的褚程軍,又通過褚程軍的介紹,結識了另一支行行長黃一平。
作為商人,吳連偉心里清楚,兩位銀行行長是他的“財神爺”,自然要“供起來”。
吳連偉展開的種種人情攻勢可謂叫絕。三人經常在一起吃飯、唱歌等娛樂活動,而買單者總是吳連偉。由此,吳連偉的大方給褚、黃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覺得吳連偉人不錯,出手也比較大方,所以樹立了比較好的朋友關系。
吳連偉甚至在西安做房地產資金陷入困境時,依然出手闊綽。吳連偉似乎知道:這種豪放的風格,會讓所有人知道自己是有經濟實力的。能夠證明這一心理的還有,當吳連偉從上海轉戰西安的時候,房地產項目還尚未落實之際,半年多的時間里,他購進了進口寶馬、奔馳轎車。
2008年,吳連偉要求身為銀行行長的褚程軍出面,為他在安徽與他人合作開發的商務樓高息借款作擔保。吃人嘴短,拿人手軟。一方面盛情難卻,一方面出于對吳個人及資產的信任且借款金額不大,故褚同意,但商務樓項目終止后,吳退出但未及時歸還借款。吳稱因外匯管理所限,合伙人無法將吳出資的2000萬及時匯入賬戶導致其無法及時清償借款,并要求褚繼續為其借款或擔保借款,由吳出具借條。
褚程軍到案后表示:“我和黃一平作為行長,沒有什么不良嗜好,根本不用借錢,就是為了給吳連偉幫忙。”
2009年4月,吳連偉稱到西安開發房產,需要資金,要褚繼續為自己高息借款。只有保證資金鏈,才能解除褚的擔保責任,并歸還借款。為順利借款,由時任銀行支行行長的褚程軍、黃一平作為借款人出具借條,通過褚、黃使用的以他人名義開戶的賬戶將錢款轉賬至吳連偉控制的賬戶,所借錢款系由吳使用。
“開始,不僅有私心,也有朋友之間的面子,因為以前經常在一起消費,都是吳連偉結賬,感覺他出手大方人還不錯。到了后期,為了維系資金鏈,我的全部念頭就是想吳連偉早些拿到土地證,早點申請到貸款開張。到了2010年4月,我和褚程軍再也無法通過借款維系資金鏈了,所以就從行長的職位上辭職。” 黃一平說。
那么,黃、褚是否真的像聲稱的那樣是被拖下水的呢?
事實上,正所謂“無利不起早”。黃、褚之所以幫吳擔保,甚至直接轉借,看中的是其中的利差。
2009年年初至2010年5月間,黃及褚程軍為了獲取借款,即利用銀行行長的身份,向部分借款人編造銀行貸款客戶需要過橋貸款資金為由,許諾支付高額借款利息的方式,向借款人進行借款。此外,他們也以吳連偉開發房產項目需要掉頭資金為由,許以支付最低2%、最高10%每月的高額借款利息方式,向借款人進行借款。
為吳連偉借得款項后,均是以銀行轉賬的方式支付給吳連偉控制的銀行賬戶及歸還以往借款的本息。他們從中賺取了一定的利息差,即向吳連偉匯報該筆借款的利息是8%每月,但實際上有的只有2%~3%,剩余5%~6%的利息就被二人私下里收取了。據估計,他們通過利息差,賺取了200萬元左右。

在這起案件中,42個借款人有著驚人的相似經歷,他們都是奔著黃一平與褚程軍的背景去的。
作為銀行行長,黃、褚擁有眾多的客戶,而且在他們中信譽度極高。出借人黃東(化名)說:“在2009年下半年,經我的一個朋友介紹,認識了褚程軍。2009年9月底,褚程軍給我打電話說,他們行有客戶貸款到期,急需資金還貸調頭寸,讓我幫忙借他500萬元,說好一個月內歸還,月息5%。除了想通過高息賺錢之外,褚程軍作為行長的身份,也讓我很放心。不僅如此,褚程軍還說可以讓黃一平共同做擔保,有兩個行長在,不會有什么問題的,總共借出2047萬元,只拿回了688萬元。”
到了2010年7月份,黃東心急如焚地去褚程軍和黃一平的辦公室去討要欠款,但結果讓他如墜深淵,原來兩個行長早在當年四月份就已經辭職了。
過了幾天褚程軍打電話給黃東,表示自己和黃一平都在西安市,所有借款都投在了一個叫吳連偉的溫州商人那里,吳正在西安運作一個房地產項目。
黃東接到電話后,立刻趕赴西安,結果兩個行長避而不見。無奈之下,他返回上海,隨后的幾個月,褚程軍除了偶爾會發短信讓他耐心等待外,再無進展。
與黃東如出一轍的還有余國(化名)。“我原來并不認識這兩個人,2009年底我朋友對我說,兩位行長想要借錢,而且會支付一定的利息,問我有沒有興趣,我因為知道這兩個人的確是銀行行長,同時又能賺些利息,所以就同意借錢了。我所有借款都是直接交給朋友,然后由朋友交給黃一平、褚程軍,一共借款300萬元。”
即使不是他們兩位“行長大人”親自出面,只要吳連偉打著這兩位行長的幌子,出借人也深信不疑。牟輝(化名)對警方表示:“2009年年初的時候,吳連偉要向我借款100萬元用于印刷廠的債務,但只是臨時調頭寸,借一個月就會歸還,并許諾了2%每月的利息。吳連偉提出可以讓銀行行長褚程軍出面寫借條給我,經我核實褚程軍確是銀行行長,在這種情況下,我第一次出借了100萬元給吳連偉。但是借條是由褚程軍出具的,該筆100萬元我是以現金方式給吳連偉的。”
甚至,雖然諸多債權人的借款沒有清還,但只要兩位行長打電話,這些債權人仍然愿意繼續把錢借給褚程軍和黃一平。
所有債權人的這種做法,都基于相同理由:首先是行長的職位會有保障;其次給予的借款利息非常有吸引力;還有就是被卷入了漩渦,難以自拔,都以為吳連偉在操作一個房地產的大盤,如果此時資金鏈斷裂,所有人都將血本無歸,所以只能繼續供給。
但窟窿越來越大,終于堵不住了。2010年4月,褚、黃辭職并至西安找吳。而上海的出借人在多次要賬無果后報警。
2010年12月21日,借款人王成(化名)至上海市公安局經偵總隊報案稱:2010年3月至4月期間,黃一平、褚程軍等人向王成等人虛構有重大投資項目,并許諾以2%至3%高額月息為誘餌,詐騙王成等人人民幣2600萬余元。現黃一平、褚程軍等人不知去向。
2010年12月23日,上海市公安局經偵總隊一支隊調查吳連偉、褚程軍、黃一平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同日立案偵查。12月25日,褚程軍、黃一平在上海市閔行區被抓獲,12月28日,吳連偉在西安被抓獲。
三人因涉嫌詐騙、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于2010年12月28日被上海市公安局刑事拘留,并由上海市公安局延長刑事拘留至2011年1月27日,2011年1月31日經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批準,并由上海市公安局執行逮捕。后該案由上海市松江區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
同吳英案一樣,在定罪與量刑方面,控辯雙方展開激烈的辯論。
上海市松江區人民檢察院派出檢察員李莉、代理檢察員張璟起訴指控:2008年7月至2010年5月間,被告人吳連偉以經營公司或開發房產需要資金周轉為由,指使被告人褚程軍、黃一平,以其時任某國有銀行支行行長的身份,以高額借款利息為誘餌,向42名不特定群眾非法吸收存款累計金額為人民幣2.7億余元,歸于個人使用,至案發時未歸還借款金額為人民幣9617萬元。
檢察官指控,2010年1月6日至2010年5月間,吳連偉明知其西安新天冠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與西安大型新區綜合改造委員會間的“大興廣場開發建設合作協議”已解除的情況下,以“大興廣場項目”開發需要資金為由,由其本人或指示褚程軍、黃一平二人,利用兩人支行行長的身份,以每月2%至9%不等的高額借款利息為誘餌,詐騙王成等13人資金共計4569.6萬元,嗣后,吳連偉將上述資金用于歸還舊債、賭博、揮霍、消費等,造成6312.3萬元損失無法歸還。
公訴方認為,吳連偉糾集被告人褚程軍、黃一平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擾亂金融秩序,數額巨大,其行為均已觸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應當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吳連偉辯解:沒有指使褚、黃二人向他人借款,他確實向褚程軍和黃一平借過錢,但都已經償還清了;其所借錢款都用于公司的經營活動;他們其他的借款與他無關,不應把兩個行長所有的借款都算到他的頭上。
吳連偉認為,2009年4月,他到西安來注冊新天冠公司,一直在尋找房產項目開發,此外由于沒有自有資金,所以找到項目后往往會尋找合作伙伴以獲取資金上的支持。主要在于西安相關部門商洽兩個項目,其中一個就是“大興廣場開發建設項目”,當時西安大興新區綜合改造管理委員會簽訂了一份合作協議書,并繳納了1000余萬元項目開發保證金,但事后由于市政規劃未獲審批,所以該合作協議就終止了,同時該管理委員會也將錢退回。另外一個項目就是西安魚化寨城中村建設發展有限公司與其公司簽訂了一份城中村綜合改造合同協議書,約定現行交付2600萬元土地競買保證金,并由其負責動拆遷,最終將其中的30畝地交由其公司開發,目前該款項已經支付了,并有協議書及收據為證。他強調,自己是借款做實業,根本不存在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行為,所有的借款不過是普通的民事行為。
而實際上,檢方調查發現,2009年成立從事房地產開發的新天冠公司,吳連偉擁有50%的股份,但至案發時,未成功開發過項目。
吳連偉的代理律師是辦過楊佳襲警、澳洲鋼鐵巨頭“力拓盜取國家機密”等大案的上海著名律師翟建。他認為,褚、黃二人開設“地下錢莊”,從事非法融資和借貸活動,并以高息轉借給有融資需求的個人和企業使用,從中賺取利息差,吳連偉僅是客戶之一,只借了一部分,至目前只欠2000萬元未歸還,而非全部資金,不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建議宣判被告吳連偉無罪。
而褚程軍、黃一平則對松江區人民檢察院起訴指控的事實無異議。
最后,松江區人民法院認定,被告人吳連偉向熟悉的人員以開發樓盤、需要資金周轉為由,向他人高息借款,爾后再由褚、黃二人以吳連偉建廠需要資金周轉為由,向他人借款;三名被告非法集資過程中雖未通過媒體、推薦會、傳單、手機短信等方式宣傳,但通過口口相傳向社會不特定對象非法集資;被告人吸收公眾存款未經金融監管部門批準。因此,三名被告人的行為符合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構成要件,一審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判處吳連偉有期徒刑九年六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40萬元;判處褚程軍有期徒刑七年九個月,并處罰金10萬元;判處黃一平有期徒刑七年六個月,并處罰金10萬元。
鏈接

所謂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按照《刑法》第176條的規定是指,違法國家金融管理法規,吸收公眾存款或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擾亂金融秩序的行為。而這一定義中的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和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根據1998年7月13日國務院頒布的《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取締辦法》第四條之規定,所謂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是指未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向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出具憑證,并且承諾在一定期限內還本付息的活動;而所謂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是指未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不以吸收公眾存款的名義,向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但承諾履行的義務與吸收公眾存款性質相同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