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孫爽
小科室里大作為
文/ 孫爽
“爸爸知道,我們這個特殊的家庭帶給你太多傷痛,使你無法同時享受到父愛和母愛。”——爸爸
“看著操勞的你,我的心在流淚,我很想為您分擔,但我此刻更想和您說一句:爸爸,我已經長大了,不再是那個不諳世事的小男孩了。”——兒子
上面的兩段話來自“親情驛站”中的父子對話場景,這是徐匯區檢察院未檢科構建立體式觀護體系的內容之一。
“雖然都笑稱未檢科是小兒科,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卻是件大事情”。徐匯區檢察院未檢科季冬梅時常將這句話掛在嘴邊,向科里的其他幾個同事“嘮叨”著。
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是全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徐匯區檢察院未檢科從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和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角度出發,不就案辦案,而是在辦好案件的同時,做好特殊檢察工作,進一步探索對涉罪未成年人的平等保護工作,積極構建立體式觀護體系。

2012年以來,徐匯區檢察院未檢科改變傳統的、單一的幫教方法,而是與區觀護站聯合創新幫教方法,共同開展了以“改善和優化家庭關系,增強未成年人對家庭和自身的責任感”為目標、以家庭為組員的歷時兩個月的“親情驛站”親子平行小組系列活動。一方面幫助父母有效、合理掌握和控制子女的行為,樹立在家庭里的權威性,另一方面增強子女對家庭、對自身的責任感。
“你再給我彈十遍,要不,我就打煞儂!”女兒舉起雞毛撣,反串家長角色。而在情景劇中被逼著彈鋼琴的母親再也忍不住了,一下子抱著女兒:“是媽媽不好,以前做的過分了”。通過用嘴傳牙簽這樣的形式引出“烏鴉反哺”的經典故事,讓所有的青少年在這一過程中思索孝道及父母的養育之恩。
這樣的“角色互換”親子游戲源于未檢科辦理的若干個案件。未檢科張穎曾經辦理過這樣一起案件,王某因涉嫌故意傷害罪被移送徐匯區檢察院未檢科審查起訴。在和王某交流過程中,張穎發現他性格急躁,常常因瑣事與父母發生爭吵,平日家庭關系緊張。“父母太不理解我了,我發現很難和他們溝通,我講的話他們都是愛理不理的,動不動就是對我一通訓斥。”王某的眼睛里滿是委屈。
同時張穎發現王某的父母也對孩子惹是生非而怨聲嘆氣。于是,張穎和科里的其他同事一起想到如何讓父母子女彼此理解包容呢?于是,角色互換成了大家的共識。張穎說,“效果很不錯”。
隨后,針對導致未成年人犯罪原因之一的家庭教育缺失或不當問題,徐匯區檢察院未檢科與區觀護站將原先單純的說教拓展為多種方式綜合運用,通過多樣的活動形式引導未成年人珍視親情,促使其形成對家庭的責任感,同時在活動中有效地促進家長與孩子間的相互了解和理解。
去年9月,徐匯區檢察院未檢科對一名外地來滬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張某涉嫌盜竊案作相對不捕處理。由于張某在滬無監護條件、無固定住所、無收入來源,徐匯區檢察院未檢科堅持“少捕慎訴少監禁”的原則,依托徐匯區未成年人光啟觀護基地,對張某采取了非監禁措施,將其送至該基地接受觀護幫教。
起初,張某對被送到光啟基地極為不情愿,自己躲在旁邊不與他人交流,得知這一情況后,未檢科洪萍和李敏兩位女檢察官特意來找張某談心。原來張某自尊心較強,覺得頭腦一時發熱偷了東西,“以后別人怎么看我啊!”張某吐露心跡。
“我們就說誰都會犯點小錯誤,只要能改,浪子回頭金不換,以后找一份工作,踏踏實實干下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證明給別人看。”兩位女檢察官耐心開導張某。之后,洪萍和李敏兩人幾乎每周都要找張某聊聊天,甚至自費幫他買了一些生活用品。從那之后,張某逐漸很少重復“以后別人怎么看我”這句話,而是時不時說一些自己的理想和當初來上海的一些快樂的事情。
此外,檢察官們還和該基地一起出謀劃策,通過各種渠道為基地配備了書籍、電腦等設施,科里的幾個檢察官甚至把自己孩子的書籍送到了觀護基地,以豐富未成年人的生活,增長他們的見識。在觀護期間,檢察官們根據觀護對象的表現和他們過往的從業經歷,為觀護對象聯系回歸社會提供見習的機會,如表現良好將有機會說服企業留用。
到目前為止,已有七名涉罪未成年人順利通過基地觀護,提起公訴后被法院判處緩刑。其中一名未成年人判決之后因為在觀護期間表現良好,回歸實業公司又為其提供就業上崗的機會,接納其為公司正式員工。“看到他們能夠回歸正常的社會軌道,我們覺得自己的精力沒有浪費,更讓我們欣慰的是看到他們那張充滿陰霾的臉重新灑滿陽光。”該院未檢科科長季冬梅說。
未成年犯劉某2009年因犯搶劫罪被判處緩刑,去年5月因犯容留他人吸毒罪被起訴至法院少年庭。由于劉某在上次緩刑期表現不好,因此法院少年庭在判決前征求徐匯區社區矯正中心意見時,該中心拒絕接收劉某參與社區矯正。在獲悉該情況后,未檢檢察官們決定到劉某家進行家訪,主動與劉某及其母親溝通,充分了解其犯罪原因、成長經歷、生活狀況以及之前矯正表現不好的原因。
了解癥結問題所在后,檢察官及時引導劉某母親反思個人教育方式及溝通方式的不足。去年7月,經多方協調,區矯正中心最終同意接收劉某,劉某也被判處緩刑。案件承辦人張穎特意找了幾個生動的法制小故事,都是和本案類似的,但故事中的人物最終都回歸正常的社會軌道。通過講相似的帶有積極意義的故事,教育效果要更好。
“看到這些稚氣的臉,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季冬梅告訴記者,“在做好現有工作的同時,我們還在思考如何加強法制宣傳、預防青少年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去年以來,徐匯區檢察院未檢科結合“徐匯區中職技校犯罪預防示范基地”持續開展青少年法制教育活動。他們在市工業技術學校內開展“青春律動、夢想起航”學校開放日活動,法制輔導員提前參與活動策劃,指導學生自編自導自演校園法制小品“可樂風波”、“走出挫折”,在優秀節目展演中面向近千名家長、學生表演。對學生志愿者專門培訓,進入到教室16個班級和同學們一起開展“助人自助、健康成長”主題教育活動。
在形式多樣的教育互動活動中,通過同學們的精彩表演、同輩群體的示范作用,引導青少年在活動中體驗感悟,收獲成長,從而達到進一步增強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的教育目的,受到家長和學生的肯定。
此外,徐匯院未檢科還聯合轄區中職技校、相關社區和東方網、中國未網、SMG看看新聞網、上海檢察網等網絡媒體,開展為期六個月的“少年模擬法庭進校園進社區網上行”活動,組織學生編寫、設計、導演“模擬法庭”和法制小品近20個,并采用一個主會場遠程指導、多個學校分會場和社區學生家庭同步參與、網絡全程直播的形式,擴大向未成年人宣傳法律的輻射面,促進全社會重視、關注、呵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發展。
徐匯區檢察院未檢科還開設了“未成年人維權熱線”,向全區七萬余名未成年學生廣泛宣傳,并指定專人接聽,提高解答質量。至今已接受電話咨詢數十次,得到受助學生的歡迎和好評。“徐匯區現有中專、職校、技校14所,在校學生兩萬余人,居全市各區縣之首,我們致力于打造賦有徐匯特色的立體式觀護體系,即針對不同性質的對象開展不同形式的觀護工作,力圖將觀護范圍覆蓋全部涉罪未成年人,努力做到觀護一個對象,挽救一個家庭,平安一個社區。”徐匯區檢察院王利民副檢察長說,“未檢科雖小,但小科室有大作為”。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
檢察官點評
作為徐匯未檢社會觀護的品牌項目,近年來,共計有13名涉罪未成年人及其家庭參加了“親情驛站”的活動。 徐匯區檢察院未檢科精心打造的“親情驛站”為罪錯青少年重回社會搭建了一個改過自新的平臺,讓一個個瀕臨破碎的家庭重現美滿的陽光,也讓愛的溫馨彌漫在家的每一個角落。
“一方面減少羈押帶來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通過當面談話、讀書學習、義務勞動、心理疏導等方式促使其明辨是非、積極悔改。”季冬梅說,通過涉罪未成年人開展約一個月的觀護,未檢檢察官組織對象進行法律教育、心理疏導、公益服務等活動,同時,也為涉罪未成年人提供必要的技能培訓,為他們今后就業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