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勉
新民訴法與民事檢察
文/曾勉

曾勉
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副檢察長
新民事訴訟法已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民訴法修改適應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有效滿足了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在執法理念上更加注重對當事人訴訟權利的保障和對司法公正與效率的價值追求,在法治構建上跨出很大一步。其中涉及檢察監督的內容比較廣泛,強化了檢察監督職能,規范了檢察機關職權的行使,對民事檢察工作的發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增強權益保障。此次民訴法修改,在諸多方面加強了對當事人合法權益的保障,主要體現在:一是增加誠實信用原則。對惡意串通,企圖通過訴訟、調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或者逃避執行的行為,規定相應的制裁措施。二是加強對案外被侵權人民事權益的維護。針對利用訴訟、調解侵害案外第三人合法權益的情形,修改后的民訴法規定,第三人因不能歸責于本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但生效的裁判或調解書確有錯誤,損害其民事權益的,可以向法院起訴,要求改變或者撤銷原裁判或調解書。三是設立公益訴訟制度。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四是明確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撫恤金、醫療費用、勞動報酬等案件,再審后可以不中止執行。
提高訴訟效率。司法公正與效率是人們所共同追求的價值目標。修改的民訴法進一步簡化了訴訟程序、降低了訴訟成本,從而更有效地提高了訴訟效率。主要體現在:一是設立小額訴訟一審終審制度。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上年度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30%作為“小額”標準,實行一審終審,提高了小額糾紛案件的訴訟效率。二是完善和發展了民事證據制度。明確規定舉證時限及舉證遲延的法律后果,明確證人出庭作證費用由敗訴一方負擔。三是調整了再審制度。將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時限修改為六個月,并將當事人向法院申請再審作為向檢察機關申請監督的前置條件。檢察機關對當事人的申請應當在三個月內審查并作出決定,如果申請沒有得到檢察機關支持,當事人不得再次申請檢察機關抗訴或提出檢察建議。
強化法律監督。修改的民訴法在基本原則部分,將“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審判活動實行法律監督”修改為“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進一步強化了檢察監督的職能。具體體現在:一是擴大了監督范圍。原民訴法規定,檢察機關有權對人民法院做出的錯誤生效裁判進行監督,修改后的民訴法在檢察機關原有監督范圍的基礎上,新增了檢察機關對執行活動、調解書以及對審判人員違法行為進行監督的規定。民事檢察監督已從對審判活動的監督,發展為對整個民事訴訟活動的監督,其中包括對訴訟程序、訴訟結果和執行活動的監督。尤其是將執行活動納入檢察監督范圍,對于防止和制止執行活動中的違法行為具有重要作用。二是增加了監督方式。原民訴法只規定了抗訴一種法律監督方式,修改后的民訴法將檢察建議納入法律規定,作為對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的新方式。三是強化了監督手段。修改后的民訴法規定,人民檢察院因履行法律監督職責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需要,可以向當事人或者案外人調查核實有關情況。
監督任務更加繁重。近年來,檢察機關辦理的民事申訴案件數量逐年上升。隨著民事檢察監督范圍的擴大,對調解書的監督和執行監督案件數量將有所上升,對審判人員違法行為監督進一步加強,案件的類型和總體數量會增加。檢察機關在繼續堅持以抗訴工作為重心的基礎上,還應更加合理運用檢察建議的監督方式。同時,對于法院在民事訴訟活動中適用法律不統一、同案不同判等問題,可通過制發類案檢察建議加以監督。對于監管部門或國有單位怠于行使監管職責,造成國家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遭受侵害,可督促有關監管部門或國有單位依法提起民事訴訟。對損害國家、集體或者個人民事權益的行為,當事人存在自身難以克服的困難,經當事人申請,人民檢察院可以支持權益受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可見,檢察機關維護司法公正,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任務將更加繁重。
執法操作更加復雜。此次民訴法修改是對民事訴訟制度的重大完善,但仍有部分涉及檢察監督的制度較為原則。如,修改后的民訴法僅對檢察機關的執行監督權作了明確規定,但對監督方式及手段仍需實踐探索。檢察機關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民事執行監督試點工作已積累了一定經驗,但執行監督的內部辦案流程仍需進一步完善。采用抗訴抑或檢察建議的監督方式,還需根據具體案情合理選擇,檢法兩家尚需統一認識,執行監督工作的開展仍會面臨一定的挑戰。又如,民訴法雖同樣賦予法院和檢察院調查權,然法院的調查取證工作已被各界所認可,而檢察機關對民事案件的調查核實權剛入法律,且缺乏強制力,尚需與金融、工商等其他單位和部門建立系統的銜接,才能保證調查核實權的有效行使。
辦案要求更加嚴格。一是辦案期限明顯縮短。修改后的民訴法明確規定檢察機關對當事人的申請應當在三個月內作出決定,對辦案效率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二是對檢察人員的業務水平要求更高。此次民事訴訟制度的修改完善,很多涉及檢察監督的新領域,如何全面正確理解和適用新法規定,需要檢察人員掌握更豐富的法律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來駕馭。三是對檢察人員的執法能力要求更高。修改的民訴法將向法院申請再審作為向檢察機關申請監督的前置程序,將導致檢察環節做好釋法說理和息訴工作的壓力明顯增大。
認真組織學習,準確把握立法精神。此次民訴法修改內容較多,其中許多新制度的建立和對原有制度的修正,體現了民訴法對民事司法公正和訴訟效率的價值追求。因此,只有重視和加強對民訴法的學習,準確領會民訴法修改的基本精神和理念,準確把握民事訴訟規律和基本原則,才能嚴格依照民訴法的規定對民事訴訟活動進行監督,才能處理好法律監督和司法權威的關系。要著力研究此次民訴法修改對檢察工作的影響,及時提出針對性的措施,通過開展民檢工作,確保人民法院的判決具有完整的倫理正當性。
嚴格依照法律,規范行使職權。修改后的民訴法對檢察機關職權的行使進行了嚴格規范,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自身執法過程中更應嚴格遵守法律規定。要進一步深化對民事檢察工作職能定位的認識,準確把握檢察監督范圍,綜合運用法定監督方式,正確運用各種監督手段,嚴格按照法定程序,依法有效進行監督。要嚴格執行三個月辦案期限的規定,不斷提高辦案效率。要正確理解檢察監督的事后性和有限性,檢察機關行使監督權不應干擾法院正常的審判和執行活動,切實防止檢察監督權的濫用。
打造專業化隊伍,適應職能擴展。修改的民訴法對民行檢察干部的職業素養和業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更好地應對民訴法修改所帶來的挑戰,必須不斷加強民行檢察隊伍建設,加強業務培訓的組織工作,著力培養一批業務骨干和專業人才,進一步完善內部機構的專業分工,充分發揮專業化辦案的優勢,努力打造一支業務精通的民行檢察隊伍。
完善機制建設,保證工作質效。要按照新的規定,抓緊修改完善現有的工作機制,規范辦案程序,調整辦案模式,在過渡階段妥善做好民訴法施行前后工作的過渡銜接。及時發現并解決工作中遇到的新問題,認真總結好的經驗做法,在深入調研論證后,將其上升為制度規范。健全案件受理、立案、審查、抗訴等環節的制度規范,在保證抗訴和檢察建議質量的同時,促進辦案效率的提高。
加強溝通協調,做好工作銜接。一是加強民行部門與控告申訴、案件管理部門的協調,確定職責分工,明確案件受理條件,嚴格執行案件流程管理,提高案件流轉速度。二是密切上下級院的溝通聯系,加強辦案工作指導,充分運用“三級院聯動辦案一體化機制”,提高工作效能,共同完成好法律監督工作。三是要加強與法院的溝通聯系,跟蹤新監督手段的實效,適時召開檢法協調會議,通過完善與法院的溝通協調工作機制,不斷增進和統一檢法兩家對于民事檢察監督的共識。
此次民訴法修改適應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有效滿足了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在執法理念上更加注重對當事人訴訟權利的保障和對司法公正與效率的價值追求,在法治構建上跨出很大一步。其中涉及檢察監督的內容比較廣泛,強化了檢察監督職能,規范了檢察機關職權的行使,對民事檢察工作的發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編輯:程新友 jcfycxy@sina.com
更正:本刊2013年第四期“專家視點”欄目《保薦機構從業人員腐敗問題思考》作者馮永平為申銀萬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助理、紀委副書記;申銀萬國投資有限公司監事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