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媛 圖/張振雄
中國畫的融派藝術
文/黃媛 圖/張振雄
畢加索曾說過:“是要在作畫過程中尋找新的表現方式,拋棄無用的寫實主義,使用只與我的思想相關的方法——不把我自己束縛或結合于客觀現實。”
一幅好的繪畫作品,能給人們帶來視覺上的藝術享受,把美感融入到內心世界中去,試圖去探尋人類心靈深處的秘密。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發展和變革。藝術作品也在與時代同步,得到創新而延續。
在眾多藝術媒體和藝術評論對蔡兵先生的中國畫解讀中,有一個尤為引人注目的名詞“融派”,這是一個為蔡兵先生獨創的詞語,也是對其藝術成就的最貼切的詮釋。所謂“融派”,即融會貫通各種藝術流派,融傳統的情、思、理、悟于一體,吸收了西方蒙太奇式的技法,借鑒裝飾藝術,向傳統中國畫注入現代的簇新的生命力,產生獨特鮮明的風格。
在采訪了蔡兵先生后,他表述自己的藝術理念是“創作作品觀念的前衛性,藝術的開創性,充分表現出活躍的創作激情,從現代審美中找到契合點。不同時代,中西的碰撞,古典與現代,讓藝術構想和創作融為一體。在歷史的藝術時空中升華,從意境中營造時代精神和神奇的樂章”。這是他在數十年藝術實踐中,所探尋和追求的境界。
蔡兵先生,早年是從事版畫創作的,首創“玻璃彩印版畫”后,獲得中國專利局的發明專利,碩果累累。從上世紀70年代起,開始探索中國畫的現代化發展,對“融”的繪畫產生強烈的興趣,在自己的作品中嘗試“融”。他致力于對中西方藝術流派的比較,摸索在不同的文化元素中形成符合現代審美的最佳結合點。暢游于藝術的無邊海洋中,他渾然不顧窗外的世界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憑借這樣的專注與激情,加上不受任何干擾的執著精神,他大膽地進行藝術實踐,不斷向自我發起挑戰,創作漸趨成熟漸入佳境。50多年的創作生涯,他令人驚異地一直保持著活躍的創作力,作品散發著年輕的氣息。

《邊寨古城》
通過蔡兵的畫,我們看到了法國老街、意大利風情、羅馬假日、北歐人家、希臘海濱、丹麥新港等,都具有強烈的當代歐洲風貌的景象。
在作品《法國老街》上,畫面中間人群熙熙攘攘,匆忙的路人、悠閑的游者,以及路邊的街頭彈唱藝術家,兩邊的老屋、街燈、招牌,都以濃重的線條和墨塊呈現。巧妙地借用了西畫立體透視原理,又未脫中國畫的底子,將法國老街上特有的懷舊風格和現代情調表現的淋漓盡致。
在作品《羅馬假日》中,斑駁厚重古老的建筑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們的視線,它們承載了凝聚了羅馬久遠的歷史,讓人肅然起敬,也讓人凝神遐想。最點睛的是畫中背對我們的兩人,一位成年一位少年,他們仿佛正是觀畫的我們,我們看不到他們的表情,但是可以肯定他們像我們一樣,正在為這古老而氣勢磅礴的建筑,而感慨萬分,而浮想聯翩。
當我們走近《北歐人家》時,一派寧靜安詳,抬頭見一碧如洗的藍天,眼前是干凈的清爽線條,簡潔的院落,幾簇鮮花賦予這個不見人影的院子一股子活潑的生機。讓人不由得感到,住在這屋里的人家,多么和諧友善美好。蔡兵一支神奇的筆,勾勒出歐洲不同國家的性格特征,給人美的享受亦牽動我們對異域風情的情思。
其實,蔡兵對中國城市的描繪更生動。《上海之夜》幾乎由線條色塊構成,呈現強烈的裝飾風格,當你在端詳這幅作品時,你會感到這正是心中的夜上海,繁華絢爛且整齊有序,沉淀了上海的無窮魅力。《流光溢彩》,看那一幢幢被燈光點綴得如仙境般的高樓大廈,那幾道堪與彩虹媲美的,由弧線與直線構成的高架道路,真讓人忍不住發出一聲贊嘆“美”。再來看《旭日東升》,也是林立的黃浦兩岸,這一邊是還未完全蘇醒過來的老建筑,那一邊是染上了旭日光輝的東方明珠、金茂大廈、環球中心,只見瀲滟的江水將夜晚與清晨連接在一起,將傳統與現代連接在一起,將古老與年輕連接在一起。
它們是現代上海的寫照,畫出的不正是我們心中的上海嗎?
沒有對這個城市的熱愛,沒有高超的創作技巧,怎能描繪出如此傳神的上海?
我們感受到中國現代都市的生機勃勃,更感受到畫家滿滿的深情。而在中國畫最擅長表現的題材山水田園中,蔡兵同樣游刃有余,佳作連連,頗受追捧。《故鄉的河》顧名思義,主題是家鄉。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家鄉代表著安寧溫暖,是存放心靈的地方,是寄托情感的地方。蔡兵呈現的故鄉,便有著這樣的溫情。靜靜的清清的河水,岸邊有連綿的老屋,窗里隱約的人影可見,一位紅衣女子來到河邊準備浣洗,遠處一條小船悠悠地劃向畫外。當我們看過了由厚重豐富的色彩表現的都市,驚喜地發現,在這幅同樣線條鮮明,色彩也厚重的作品中,畫家帶給我們的是一幅如世外桃源般寧靜的家鄉氣息。《詩中的小帆》則是滿幅的詩意,第一眼,你看到的肯定不是帆,是斜貫畫面的那一株有點霸道的灌木,枝葉間綴著紅彤彤的果實,它們一直延伸到江中,把你的視線也拉伸到了江邊。江邊一對小小的身影,似含情脈脈地傾訴衷情,又似戀戀不舍地道別,真希望江中的那一艘小小帆影,是前來迎接這對熱戀中的情侶,而不是來分隔了兩個年輕人。瞧,讀蔡兵的畫,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情感也放了進去。
從中國到歐洲,無論都市、還是田園,蔡兵用卓越的表現力,以中國畫的形式呈現各種主題,豪放與溫婉并秀,厚重與清新共存,古樸與現代和諧,構圖新穎,墨彩酣暢淋漓,對現代都市的贊美與熱愛,對自然山水的憧憬和吟唱,從畫家的筆下汩汩流出。

《江上》

《綠樹叢中》

蔡兵,1943年生于上海,曾就讀于中國美術學院,中國文學藝術家聯合協會副主席、國家高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上海華夏書畫院院長,《中國美術詞典》編委。
1990年,獲得我國美術界第一個發明專利《玻璃彩印版畫》。1999年被中國版畫家協會授予“優秀版畫家”稱號,并獲得魯迅版畫獎。200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特殊貢獻獎”。
蔡兵獨特風格的現代中國畫,被海外贊譽為“蔡兵現象的啟示”。出版畫集:《蔡兵中國畫作品集》《中國文化大使五人集》《中國畫壇領軍人物六人集》《建國六十年60家》《全球華人藝術巨匠》《大師之路朱德群、蔡兵》。
中外評論家們給了蔡兵熱情洋溢的贊美,法國當代繪畫大師馬塞爾·穆利說蔡兵:“你的作品卻帶來新的生機,具有獨特個性,大膽的色彩以及和諧,畫面充滿激情。我們之間的繪畫蘊含相同的語言。藝術應當屬于全世界的。”評論家金子贊他“是一位充滿現代意識、胸懷激情而富有內涵‘文化激情’的開拓性畫家”,他“用畫筆傾訴和創作出具有時代張力的與眾不同的現代中國畫效果”。評論家黃可論述他的作品:“通過觀察社會,用智慧的精神價值,達到天人合一,現代與傳統共存的和諧認同。其發揚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使作品具有筆墨、彩色、構圖、形式上的突破、碰撞和張力。”著名畫家程十發先生為蔡兵題字“神韻不凡有靈氣”。
應該說,他的作品充滿著時代節奏感。他是一個胸懷激情,富有內蘊“文化精神”的開拓性畫家,相信他通過作品抒發出對大自然的摯愛和藝術生命力,用畫筆傾訴和創作出具有時代張力的與眾不同的視覺沖擊力的現代中國畫。五十多年的創作生涯,可知畫家已不年輕,然而從他的畫中讀不到年齡的痕跡,畫風成熟的同時,氣韻卻依舊年輕而富于活力。他不滿足,不停留,保持昂揚的進取心,緊緊追逐藝術女神的腳步,不斷攀登新的藝術高峰,將“融”的藝術推向日臻圓滿之境。
蔡兵先生不久前,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他從藝五十周年的《蔡兵現代中國畫展》,充分展示了具有現代感的繪畫藝術風采。蔡兵獨特自我的“融派”現代中國畫,憑著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和積累,對各種姊妹藝術的包容和傳承,以其獨到的藝術創意,吸納穿越中外古今的人類藝術文明時空。他的藝術作品用特有的表現手法根植于現代創新意理之中,使現代中國畫的融藝術新生命體延續發展。在構圖、寫意、夸張、變形、寫實與抽象的藝術符號中,追求展示自信風采的藝術美。既有傳統中國畫的明快線條,又有西方現代繪畫的強烈色彩。作品豪放與溫婉、厚重與恬秀相結合。
在審視探究各種不同題材,構圖形式奇特,墨彩淋漓酣暢,在五彩斑斕色彩中漫游,從現實世界中來抒發和追求裝飾味。因而,蔡兵先生有了新的感悟,對作品充滿了新奇神秘、對比強烈、平和古樸,寄語新意,勃勃生機。對大自然的憧憬和吟唱,用現代人的繪畫語言,在平和之中達到完美統一。

《清晨》

《山間農舍》

《金色的早晨》

《華燈初上》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