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湯兆基 圖/上海工藝美術
花姿裊娜粉彩瓷
文/湯兆基 圖/上海工藝美術
朱琰《陶說》評述:“古瓷五彩,成(化)為最。其點染生動,有出于丹青家之上者。畫手固高,畫料亦精,今增洋彩一種,絢艷奪目。”其中說的洋彩,就是粉彩的叫法,而粉彩在瓷器中表現的嬌嫩、柔和、清穎,著實讓人喜愛它的萬般姿態。

雍正粉彩珊瑚紅地牡丹紋貫耳橄欖瓶
器身通體施珊瑚紅釉地色。上繪粉彩牡丹一叢,盛開有黃、白、淡粉紅各一朵。描繪工整細膩,部分花葉上染有深淺不同的黃色,淡的是嫩葉,深的是帶枯為老葉。紅地襯托下畫面艷麗奪目,體現了雍正粉彩的輝煌。

雍正粉彩牡丹紋盤口瓶
瓶高27.5厘米。瓶體繪牡丹一叢,工筆繪畫,一絲不茍,或正,或側,或盛開,或含苞欲放,形神兼備。以粉紅、橘紅、翠綠、草綠和褐色繪制的畫面,色彩自然斑斕,淡雅宜人。

粉彩,又名“軟彩”。瓷器釉上彩一種,二次燒成溫度在750℃左右。粉彩所描繪的牡丹和其與百花、龍鳳、瑞禽等各種動、植物組的紋飾,寓意吉祥,絢麗多彩,深受人們的喜愛,為清代最具藝術性的彩瓷之一。粉彩的出現,使中國彩瓷彩料的應用有了重大突破。粉彩使用“洋彩”,與五彩比較,具有烘燒溫度低,色彩豐富,色階柔潤等特點。于是,五彩被稱為“硬彩”,粉彩被稱為“軟彩”。
洋彩和調色劑蕓香油,均為進口料,原用于琺瑯彩瓷上。粉彩使用洋彩“玻璃白”,因其含砷而呈失透狀,具有乳濁作用,可使彩料粉化并增加色階效果,如紅色可分為紅、粉紅、淺紅、淡紅。玻璃白也作為白料使用。粉彩使用的洋彩品種多,使瓷上繪畫具有工筆渲染效果,改變了五彩單色平涂用彩狀況。清瓷質凈白度高,雍正時白度已達到77.5%,粉彩因此更鮮艷。
粉彩因是使用洋彩的新品種,所以乾隆時宮內有關瓷器檔案中只有洋彩而無粉彩之名,清代唐英于乾隆八年所著《陶冶圖說》亦只用“洋彩”一詞。粉彩始于康熙,興旺于雍正,至乾隆發展至極致。粉彩開源于景德鎮御窯廠,為景德鎮四大名瓷之一。
粉彩是在五彩基礎上,直接受琺瑯彩影響形成的瓷器。康熙粉彩不是純粹意義上粉彩,而是五彩與琺瑯彩結合的產物。當時粉彩繪畫牡丹采用五彩法畫葉子,用琺瑯彩胭脂紅畫花。因為琺瑯彩昂貴,故僅于主要部分用琺瑯彩點綴。這種介于五彩與琺瑯彩之間的新彩,雖具清新氣象,但較成熟的粉彩而言,尚顯得粗拙,這便是康熙粉彩的特征,也因此康熙粉彩沒有被公認,于是產生粉彩是雍正時出現的說法。至雍正,粉彩在造型、胎釉和彩繪等方面都較康熙時提高,以淡雅柔麗而名重一時,史無前例。寂園叟《陶雅》:“康熙彩硬,雍正彩軟。軟彩者粉彩也。彩之有粉者,紅為淡紅,綠為淡綠,故曰軟也。”于是粉彩也被稱之“軟彩”。又說:“粉彩以雍正朝為最美,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鮮嬌奪目,工殊致常。”
雍正粉彩技法精湛,在借鑒國畫技法同時還吸取油畫、水彩等西畫手法,其中受惲南田沒骨牡丹繪法的影響最大也最直接。這使雍正粉彩牡丹,更顯疏朗艷麗,嫵媚可人。乾隆時期粉彩隨著瓷器制造綜合工藝的提高,牡丹紋飾瓷器品種多,工藝廣,紋飾也更趨精致嚴謹,繁縟富麗;除了寫實牡丹之外,變形牡丹紋頻出;在燒制質量和數量上,都達到歷史的最高峰。清代末年,瓷業衰落,粉彩也不如前朝,但各朝也有其特色。
清代粉彩牡丹紋飾,多樣化的發展態勢,形成諸多特色:嘉慶粉彩黃地勾蓮五福碗

所飾洋花的內部,奇妙地開出復瓣牡丹紋,外圍是蓮花瓣,為兩種花卉組合之典型。這種花型有別于一般的寶相花,為洋花的表現。此類樣式的粉彩碗,在清代內務府造辦處的檔案中有記載,深受乾隆帝鐘愛,乾隆二年開始生產,被稱為“洋彩黃地洋花宮碗”。

乾隆粉彩雉雞牡丹紋碗
外壁繪雉雞牡丹圖。外壁繪有一塊大的湖石,上下有雌雄兩雉;石旁繪牡丹、玉蘭、海棠等。牡丹寫實夸張,雖超比例,但也只有指甲大小的空間里,紅黃兩色牡丹分染細膩,柔和瑩潤,艷麗突出。
康熙粉彩牡丹寫實。現存花卉瓷盤,內壁繪牡丹等花卉三組表現便是如此,寫實手法亦貫穿清代粉彩始終。雍正粉彩寫實牡丹更為細膩逼真。許之衡《飲流齋說瓷》:“雍正花卉,純屬惲派。沒骨之妙可以上擬徐熙,草蟲尤奕奕有神,幾于誤蠅欲拂。”
粉彩變形牡丹多見洋花,軼態橫出,瑰姿譎起。
清代粉彩變形牡丹紋多為寶相花。外來番蓮花造型影響下形成的牡丹、蓮花、薔薇等組合的寶相花,唐代已流行,后成為瓷器常用紋飾。粉彩寶相花已變異,牡丹寶相花花瓣邊有圓弧波勢,蕊呈柱狀,頂端又有花片。此與花瓣尖出,蕊成蓮蓬形的蓮花寶相花有明顯的不同。牡丹、蓮花寶相花還經常結合出現。此外,清代粉彩多含有牡丹元素的“洋花”。寫實與變形牡丹紋飾同時應用于粉彩,花的色形更顯斑斕瑰奇。
清王朝對紋飾有重色厚彩、圖案繁縟的喜好,于是就出現了粉彩色地和錦地裝飾形式。色地,即紋飾外白地施彩。雍正粉彩已創多種地色,乾隆時更為豐富。地色有紅、粉紅、金、醬色、豆青、粉青、金等十余種。錦地,即采用織錦圖案為地紋的表現形式,一般不作為主體紋飾出現,而是作為襯托的地紋。常見的錦地有云紋、水紋、十字紋、龜背紋等。

嘉慶粉彩百花圖花觚
萬花堆,又稱“百花圖”、“萬花錦”、“百花不露地”。即器身滿繪各種花卉,猶如萬花堆聚。畫面都以牡丹為主,簇擁菊花、蓮花、茶花、月季、百合、牽牛等。花之形態、大小、正側,各盡其致,寓意百花呈瑞。乾隆、嘉慶粉彩獨特的流行形式。瓶口至圈足處,滿繪粉彩百花,層層疊疊,不留絲毫空隙,以紅、黃、藍、白等色繪畫牡丹、菊花等十多種四季花卉。粉彩百花圖也有施填色地的小器型。
清代粉彩牡丹紋飾多見以構思機巧見勝的新款。如攢盤,即一盤是由多件小盤集聚而成。不同形狀的粉彩攢盤,為宮廷日常器物。紋器一體,牡丹紋飾與器物體形融為一體。
章法獨創,粉彩牡丹紋飾呈兩極拓展,簡朗者見過枝,繁褥者見萬花堆。過枝,即自器物之內墻或外墻,延伸至外壁或內壁,也有自器身延伸至器蓋。牡丹造型不受器物飾面變化影響,隨飾面布局,枝干花葉,相連相屬,渾然一體。過枝圖案,始于明成化,盛于清雍正、乾隆、道光。瑞物聚匯,牡丹與其他植物、動物等的組合形成的象征涵義豐富,畫面也更顯得豐滿,成為其他彩瓷難以實現的復雜畫面。工藝綜合,粉彩牡丹紋飾與各種工藝結合的多樣性,也是其他彩瓷不能比擬的,有集壓印、剔劃、繪畫、鏤空、堆塑、描金等各種工藝之大成的局面。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