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開啟“中國夢”的金鑰匙
“自古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隅”。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新型城鎮化研究小組組長、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首席戰略研究員彭真懷就是一位出色的為國“謀萬世、謀全局者”,他一直致力于深入調查研究,內容遍及國計民生多個領域。他先后向中央和地方政府貢獻了不少治國安邦良策,受到各方高度重視。胡錦濤、溫家寶、賈慶林、李克強、王岐山、回良玉等中央領導先后在他的調查報告(信件)上作出批示,其中多項建議被中央采納。


本期客座總編輯:
彭真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新型城鎮化研究小組組長、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首席戰略研究員
近10年來,彭教授一直關注著小城鎮建設,實地考察了100多個小城鎮,重點調查了20多個典型案例,獲得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其研究成果受到高層領導和新聞媒體的關注。最近,本刊記者就“新型城鎮化”這一專題當面請教了彭真懷教授。
《檢察風云》:按照您的設想,未來的小城鎮是怎樣的一種模式?
彭教授:全國國土面積的91%、人口的72%都在縣域,這是一個基本國情。我設想,每一個縣域建好縣城和3~5個重點鎮,縣城人口30萬左右,重點鎮選址定點建設起來以后,人口在15萬人左右, 也就是大約30個村子集中起來吧。由于人口相對集中,各種資源都集中起來了,交通、水利、生態、環保、教育、衛生等都可以合理地整合部署。
這樣一來,中國的耕地會節約3億畝左右,農業的集約化經營也就有了空間,自然也會有一個很大的提升,會有一大批農業產業工人出現。商業、服務業也會隨之興旺起來,就會有一部分人在第三產業就業。于是,過去最為困擾的問題變成最具效益的基礎。
《檢察風云》:近年來,我國農村一直在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什么還要搞“新型城鎮化”呢?
彭教授:單純的“新農村建設”只是按照現有的“村”的格局開展建設,這樣的建設是有害的,其結果只能是“毛驢拉磨,離不開這個圈”——反而鞏固了農村的貧窮落后。
《檢察風云》:小城鎮建設達到怎樣的境界方能稱之為“新型城鎮化”了?
彭教授:可用“三個化”概括:農業生產企業化、農民生活現代化、農村生態田園化。所謂“新型”,就是集約、智能、綠色、低碳,還有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城鎮)化。
《檢察風云》:“農業、農民、農村”,這不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三農”嗎?“新型城鎮化”與 “三農”有何關聯?
彭教授:“三農”的核心是解決土地所有權問題。“新型城鎮化”建設完成了,土地所有權問題也就自然而然地解決了。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要捅破“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這層窗戶紙,在盤活農民土地上破題。農民為什么貧窮?我看窮就窮在沒有穩定、合法的財產收入。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虛化了產權主體,農民不是自己宅基地和承包地(林地、牧場)的所有者。不解決土地所有權問題,用盡補貼、免稅等辦法也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俗話說,有恒產者有恒心。只有當農民意識到土地是自己的,才會珍惜和投資土地。因濫施農藥而使土地板結的現象才會消除。要讓農業乃至附著于土地之上的林業、畜牧業真正完成產業化,前提是讓農民掌握土地所有權,做自己的主人。這個問題解決了,“三農”問題也就迎刃而解,9億農民追求幸福生活的世代夢想就可以實現了。
《檢察風云》:“盤活農民的土地”,這個說法挺新鮮,與前一陣所說的允許“流轉”是不是一回事?
彭教授:“流轉”不等于“盤活”。“新型城鎮化”的第一步,就是要把農民的宅基地使用權轉化為可以有償轉讓的產權形式,當農民選擇小城鎮就業或定居時,可以通過宅基地使用權獲得相應的經濟補償,同時也獲得進鎮落戶或創業的啟動資本;第二,把農民所擁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改為完全的土地所有權,徹底解決產權主體不清的問題。這個可以一步步來,先選擇五個產糧大縣做試點,干三年積累經驗,有失誤可以糾正。
《檢察風云》:有人把您譽為“走在路上的學者”,您花了10年時間不間斷地深入鄉鎮,對“新型城鎮化”進行專題調研,并收獲了碩果,真可謂“十年磨一劍”啊!
彭教授:我之所以投入這么多精力在這個大戰略大方向上,是因為我在不停地“走”的過程中看清了這件事于國于民都有實在的好處。我認為,“新型城鎮化”之路是繼1982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9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后的又一次偉大的制度創新。把這件事做好了,就可以綱舉目張,國家的經濟結構、增長方式和生產力布局必然因此而發生積極而重大的變化。
《檢察風云》:新型城鎮化的“實在的好處”包括哪幾方面?
彭教授:能“挖”四根,“栽”四根——挖小農分散的窮根,栽集約經營的富根;挖城市膨脹的病根,栽城鄉統籌的正根;挖以地謀財的惡根,栽以民為本的善根;挖群體事件的亂根,栽和諧社會的治根。
《檢察風云》:如此說來,真可算得上是又一次偉大的制度創新了!
彭教授:的確如此。改革開放30多年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但有一個問題始終沒有解決,這就是農民的產權問題……
《檢察風云》:又回到產權問題上了!
彭教授:這次是說通過產權拉動內需的問題。現在,城鎮化搞了這么多年,全國人口中,城鎮戶籍人口只占35%左右,也就是說,全中國尚有65%的農民沒有產權。國外之所以不承認我們的市場經濟,就是這個原因。因為大多數人沒有產權,所以就有強拆、強遷。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的腰包鼓不起來,內需就拉不動。盡管這些年來,扶植“三農”的政策密集出臺,由于根本問題沒解決,所以放的都是沒裝彈藥的空炮。
現在,很多行業的前景都取決于農村購買力,舍此,整個國家就會失去內需拉動力。但小城鎮建設又恰恰需求旺盛,帶動作用突出,具有長期的向好趨勢。引進一個品牌企業、一所知名學校、一家特色醫院,或者建設一個特色市場,就可以把小城鎮搞得有聲有色。作為一種投資行為,小城鎮的道路、橋梁和房屋建設能夠消化過剩產能,直接拉動水泥、建筑、建材、裝潢、冶金和機電等行業;作為一種消費行為,小城鎮能夠引領現代生活,改變量入為出的傳統觀念,現代家具、電器、電話乃至汽車進入農民家庭,實實在在地促進農村消費上一個新臺階。
所以,抓住小城鎮建設這個城鄉關節點,就抓住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方向,這是一個治國新思維。如果下決心建設5,000個縣城和重點小城鎮,至少可以就地吸納4~6億農業轉移人口;如果這些鎮的建成區面積以每平方公里投資1~2億計算,每年就能帶動不少于100多萬億的關聯投資,增加兩億人的市場消費。這是一個大戰略、大文章、大課題,關鍵要看能不能做到目標不轉移,矛盾不回避,精力不分散。
縱觀歷史風云,“三農”問題是歷朝歷代治亂成敗的首要因素。老祖宗早就告誡“郡縣治則天下安”。新型城鎮化,是實現天下和靜的重要基礎之一。
《檢察風云》:“新型城鎮化”剛剛啟動,聽說我國已實現糧食生產“九年增”!
彭教授:這個你相信嗎?農民沒有產權,農村的青壯年都外出打工去了,農村里留下的都是“三八、六一、九九部隊”(即婦女、兒童、老人),由這些最弱的人口擔負起國家糧食的重任,我看是自欺欺人。說“九年增”,是不是把進口的糧食都算進去了?有人還極不負責任地說,我們進口的糧食相當于“在國外開辟了六億畝耕地”,這種毫無根據的說法既糊涂又荒唐,容易引起別的國家猜疑和恐懼。空談誤國,糊涂也誤國!
《檢察風云》:“新型城鎮化”怎么治城市膨脹病?
彭教授:最近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我的理解是:“積極”,就是要因勢利導,支持縣城和重點小城鎮優先發展,激活“三農”的根本優勢,把各種有利條件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穩妥”,就是要趨利避害,抑制四個直轄市、五個計劃單列市、27個省會城市和251個地級城市(三沙市屬特殊情況)的擴張沖動。現在有相當一部分大中城市不顧客觀規律地擴大規模,城市經濟的三次產業結構二產占大頭,其中又以鋼鐵、石化和建材為代表的資源型產業占大頭,而且近年來重型化落后產能還在加劇,不解開這個扣,我國經濟很難大步推進。這些城市要從“三分管、七分建”轉為“七分管、三分建”,重點治理老城區和棚戶區,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這樣,既可治理城市膨脹病,又能避免市民終日飽受道路“破膛開肚”之苦……
采訪結束時,彭教授用詩一般的語言對記者說:“十八大為我們繪制了‘美麗中國’和‘中國夢’的宏偉藍圖。如何讀懂?‘新型城鎮化’是一把金鑰匙。新十年開始了,讓我們把‘正能量’都散發出來,向著太陽升起的地方,奮力向前……”
采寫:趙進一 花葆竹
編輯:成韻 chengyunpip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