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瓊 馮 琳 韓春花 陳 榮 錢木英 高慧芬 王 博 何映霞
腹腔鏡與開腹子宮肌瘤剝除術臨床效果比較
李鳳瓊 馮 琳 韓春花 陳 榮 錢木英 高慧芬 王 博 何映霞
目的對比觀察腹腔鏡下及傳統開腹子宮肌瘤剝除術的臨床效果,探討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選取子宮肌瘤患者100例采用單純隨機抽樣法分為腹腔鏡組及開腹組各50例,分別進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剝除術及開腹子宮肌瘤剝除術,對術中及術后等情況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腹腔鏡組術中出血量、術后鎮痛、肛門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低于開腹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手術時間明顯多于開腹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腹腔鏡子宮肌瘤剝除術具有出血少、創傷小、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等優越性,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子宮肌瘤;腹腔鏡;開腹子宮肌瘤剝除術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常見于30~50歲婦女。據統計,至少有20%育齡婦女有子宮肌瘤,因肌瘤多無或很少有癥狀,臨床報導發病率遠低于肌瘤真實發病率[1]。因子宮肌瘤為良性腫瘤,故對于年輕患者來說,治療上首選保留子宮的子宮肌瘤剝除術。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日新月異的提高,人們對美的追求越來越高,為滿足廣大子宮肌瘤患者對美及微創的追求,應用腹腔鏡技術治療子宮肌瘤在臨床工作中被日益廣泛地開展,相關報道也越來越多。我院于2010年始開展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0年6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子宮肌瘤患者共100例,年齡最小28歲,最大50歲,平均年齡(38.5±4.3)歲,采用單純隨機抽樣法分為腹腔鏡組及開腹組各50例,分別進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剝除術及開腹子宮肌瘤剝除術。入組標準:子宮肌壁間或漿膜下肌瘤,直徑5~8cm,肌瘤數≤3個,子宮<12周孕,無手術禁忌癥者。排除標準:因既往盆腔炎癥或手術等各種原因考慮有盆腔粘連患者;術前B超檢查為宮頸肌瘤、黏膜下肌瘤或闊韌帶等部位肌瘤。兩組患者術前均常規行宮頸液基細胞涂片檢查排除宮頸惡性病變可能,有異常陰道流血者行診刮術排除子宮內膜惡變可能。兩組患者在年齡、肌瘤大小、數目、部位等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式
1.2.1 腹腔鏡組患者取仰臥位,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規消毒鋪無菌巾。在臍上皮膚切一長約1.5mm的切口,置入腹腔鏡注入二氧化碳形成氣腹(氣腹內壓保持在12~14mmHg[2],后再在右下腹麥氏點做一約1.0cm長及左下腹反麥氏點做一約1.5cm長的切口作為操作孔。從操作孔導入操作器械,臺下置舉宮器,適時運用舉宮器舉宮,探查盆腹腔情況,包括子宮肌瘤的部位、數量、大小等,局部注射稀釋后的垂體后葉素6U,根據子宮肌瘤生長的部位采取不同的手術方式,帶蒂漿膜下子宮肌瘤用雙極電刀電凝切斷瘤蒂,瘤蒂細者,創面直接電凝止血,瘤蒂較粗者創面用1-0可吸收線8字縫合止血;肌壁間肌瘤和無蒂的漿膜下肌瘤,用單極電鉤在肌瘤突出處縱形切開肌瘤表面假包膜,然后用帶齒抓鉗夾持肌瘤,邊牽拉邊分離,凝切血管,完整剝出肌瘤,將瘤體暫放置于子宮膀胱窩待處理,用1-0可吸收線縫合肌層關閉瘤體腔,再將漿膜層縫合,剝出的肌瘤粉碎后自左下腹操作孔取出,常規沖洗腹腔,留置引流管24~48h,逐步取出腹腔鏡設備,縫合皮膚,術畢。術后留置導尿管24h。
1.2.2 開腹組患者取仰臥位,采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取下腹縱切口6~8cm,常規開腹進入腹腔,局部注射稀釋后的垂體后葉素6U,根據子宮肌瘤生長部位采取不同手術方式,帶蒂漿膜下子宮肌瘤用普通電刀電凝切斷瘤蒂,瘤蒂細者,創面直接電凝止血,瘤蒂較粗者創面用1-0可吸收線8字縫合止血;肌壁間肌瘤和無蒂的漿膜下肌瘤,在肌瘤突出處切開肌層,完整剝除肌瘤,然后用1-0可吸收線縫合肌層關閉瘤體腔,再將漿肌層縫合,在切口縫合表面涂抹生物蛋白膠預防粘連,常規關腹。
1.3 觀察指標手術時間:從切開患者的皮膚一直到切口縫合完成計算;術中出血量:腹腔鏡組采取計量法,開腹組采取計量法加紗布稱重法;術后鎮痛藥物應用情況;肛門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3]。
1.4 統計學處理數據均使用SPSS 13.0統計軟件包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未發生術后并發癥,腹腔鏡組無中轉開腹。手術時間腹腔鏡組長于開腹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中出血量腹腔鏡組明顯少于開腹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鎮痛藥物應用、肛門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腹腔鏡組均明顯低于開腹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腹腔鏡組患者傷口愈合率為100%,開腹組5例患者發生傷口愈合不良,經換藥后全部愈合。
表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s)
注:*表示腹腔鏡組與開腹組比較P<0.05
腹腔鏡組50100.5±20.5*28.3±5.6*8(16)*18.0±10.0*4.2±1.6*開腹組 5075.8±15.347.5±3.835(70) 36.0±12.06.7±2.1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傳統的開腹子宮肌瘤剝除術具有切口瘢痕大、術后恢復慢、切口疼痛重、嚴重干擾腹腔臟器等缺點。而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卻由于切口美觀、恢復快、術后疼痛輕、創傷小等優點,而備受婦科手術醫生及廣大子宮肌瘤患者的青睞,尤其以子宮肌瘤年輕患者幾乎都要求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剝除術[4-5]。本次研究中,所有病例的肌瘤數目均在3個及以下,最大肌瘤直徑不超過8cm,子宮大小均小于12孕周,本研究結果表明,只要掌握好手術適應癥,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是安全可行的,且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術后鎮痛藥物應用比例、術后肛門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明顯少于開腹組,手術時間長于開腹手術組,考慮該手術為新開展手術術者手術熟練程度及手術技巧尚欠缺所致,隨著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技術的開展例數增多,手術時間也勢必日益縮短。總而言之,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與開腹子宮肌瘤剝除術比較手術難度較大,手術時間較長,但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腹部瘢痕小等優點,深受廣大子宮肌瘤患者的親睞,尤其是年輕患者的親睞,值得在臨床工作中廣泛推廣應用。
[1]樂杰.婦產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69-272.
[2]周再,盛麗,徐玉貴.腹腔鏡治療子宮肌瘤28例臨床療效觀察[J].醫護論壇,2011,18(36):164-165.
[3]張阻威.子宮肌瘤的治療新進展[J].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09,30(3S):212-215.
[4]趙靈芝.腹腔鏡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臨床比較[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14):97.
[5]朱蘭,俞梅.子宮肌瘤手術治療的進展[J].實用婦產科雜志, 2007,23(12):712-714.
R737.33
A
1673-5846(2013)08-0116-02
云南省曲靖市婦幼醫院婦一科,云南曲靖 65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