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漢美
妊娠合并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110例臨床分析
黃漢美
目的探討妊娠合并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臨床診治效果。方法對我院收治的妊娠合并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110例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使用糖皮質激素、免疫球蛋白、地塞米松進行治療,觀察血小板計數變化。結果經治療后有效率超過90%,血小板計數明顯提高,分娩前后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采用糖皮質激素、免疫球蛋白、地塞米松能顯著提高患者血小板計數水平,減少產后出血,是治療該病有效辦法。
妊娠并發癥;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特發性
妊娠合并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種以外周血中血小板減少、骨髓巨核細胞增多伴有皮膚黏膜出血、無明顯肝、脾腫大為特征的婦產科常見自身免疫性疾病,因為血小板抗體會經由胎盤引發胎兒被動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加大新生兒顱內出血風險,甚至在分娩手術中出現流血不止和感染現象,對胎兒和母體生命造成一定威脅[1]。因而,加強該病防治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1.1 一般資料通過對2009年7月~2012年7月來我院診治的110例妊娠合并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年齡20~37歲,平均年齡(24.0±3.4)歲。初產婦有74例,經產婦有36歲,孕期為35~40周,平均孕期為38.9周。其中有59例診斷有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史,34例有妊娠合并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史,患者牙齦、皮膚黏膜均有不同程度出血情況,所有患者均符合妊娠合并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診斷標準。
1.2 方法
1.2.1 診斷標準①首次診斷。應對患者既往病史進行了解,妊娠合并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通常在妊娠前就有血小板減少癥狀,即血小板計數小于50×109/L,并伴有出血癥狀。②其它因素檢測。若出現血小板減少情況還應排除是由其它因素所引起,例如系統性紅斑狼瘡、藥物性和血栓性血小板減少癥和抗磷脂綜合癥等,并仔細分別與該病表現相類似的血小板減少癥狀如HEELP綜合癥和子癇前期等。對骨髓穿刺顯示巨核細胞增多或正常并伴成熟障礙,血小板計數小于100×109/L并有進行性降低即可[2]。③抗原特異性自身抗體檢測。通過對血小板膜抗原特異性自身抗體的檢測,可用來區別免疫性與非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狀[3]。但相關研究表明,有大約40%患者在妊娠期具有對多種血小板抗原的循環或是結合型抗體,使得抗血小板抗體檢測無診斷價值。在30周內首次出現血小板計數小于70×109/L即可作為妊娠合并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判斷指標。
1.2.2 治療方式對于血小板計數小于80×109/L患者口服強的松,給予血小板計數小于60×109/L患者采取靜脈滴注50mg/d的糖皮質激素強的松+丙種球蛋白方式進行治療,在注射5天后減少劑量,對血小板計數小于30×109/L患者使用強的松丙種球蛋白輸血小板懸液加以治療,而在孕晚期采用地塞米松10mg進行每日靜脈滴注[4]。
1.3 療效標準顯效:血小板計數大于100×109/L,出血癥狀停止;有效:血小板計數在(50~100)×109/L之間,出血癥狀消失;進步:血小板計數有所增加,出血癥狀有所緩解;無效:血小板計數和出血癥狀均未有好轉改善情況[5]。
1.4 統計學方法通過軟件SPSS 17.0對資料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對數據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并發癥在110例患者中, 56例有妊娠合并癥(50.91%),其中妊娠高血壓綜合癥有5例,產后出血有8例,早產有6例,巨大兒有12例。110例患者中46例檢測了母體PAIgG,陽性有25例,陰性有21例,骨髓穿刺檢查19例,均有巨核細胞正常或增多,伴成熟障礙,110例患者都隨著孕周進展呈血小板進行性下降趨勢,在妊娠早中期血小板計數小于50×109/L,中晚期血小板計數小于30 ×109/L。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孕周妊娠合并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檢測情況(n)
2.2 孕期治療情況孕期治療110例,有41例血小板計數小于80×109/L,患者采用(20~60mg/d)糖皮質激素強的松口服治療,在5天后維持最低劑量進行治療;27例血小板計數小于60×109/L患者采用(50mg/d)糖皮質激素強的松+(20g/d)丙種球蛋白靜脈滴注治療;42例血小板計數小于30 ×109/L 患者采用(50mg/d)糖皮質激素強的松+(20g/d)丙種球蛋白+(1~2U/d)血小板懸液靜脈滴注治療。
110例孕期治療患者在治療前血小板計數平均值為(53±18)×109/L,血小板計數小于50×109/L有53例,血小板計數在(50~70)×109/L范圍有38例,血小板計數在(70~100)×109/L范圍有19例,血小板計數最低值為小于15×109/L。治療后血小板計數平均值為(83±12)×109/L,血小板計數小于50×109/L有9例,血小板計數在(50~70)× 109/L范圍有23例,血小板計數在(70~100)×109/L范圍有68例,血小板計數最低值為小于38×109/L。分娩前、后血小板計數差異明顯,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采用不同治療方案效果比較如表2所示。

表2 采用不同治療方案臨床效果對比[n(%)]
2.3 分娩情況110例孕婦中,經陰道分娩46例,剖腹產64例,產下單胎104例,雙胞胎4例,流產2例,共產下112例新生兒,出血量均小于800ml,新生兒外周血血小板計數均大于100×109/L。
我國妊娠合并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發病率約為2.1%~3.5%,經國外有關醫學專家實驗觀察發現,僅有39.4%新生兒在孕婦發生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時其血小板計數小于50×109/L,且無止血功能障礙,由此證明母親血小板水平變化不能準確判斷新生兒血小板減少情況,兩者無明顯相關性[6]。110例患者中46例檢測了母體PAIgG,其中25例血小板抗體PAIgG呈陽性,陰性21例,由此說明,PAIgG檢測結果無法作為診斷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依據,母體PAIgG呈陽性只能證明其增高值和血小板計數之間具有負相關性。本實驗行骨髓穿刺檢查19例,雖該檢查對妊娠合并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診斷具有意義,但孕婦較難接受該檢查。免疫球蛋白中包含多種抗病原的免疫抗體,能有效阻止抗原抗體反應,所以對于較嚴重的患者,尤其是在使用糖皮質激素無效時,增加丙種球蛋白可明顯減少血小板破壞和患者出血問題。但由于部分孕婦行剖宮產需進行麻醉鎮痛,會增加硬脊膜外腔出血風險,因而應放寬用藥指標[7]。患者輸入血小板制劑后會發生輸血副反應,尤其是多次輸入后,反而會降低血小板計數,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需要嚴格控制藥物劑量[8]。在本組實驗資料112例新生兒中,其血小板計數均未見異常,可證實該觀點。在對孕婦用藥時需要考慮胎兒安全,有資料顯示,在妊娠期長期大量服用糖皮質激素會導致胎兒生長受限、增加胎兒感染率。但強的松在進入胎兒循環前有90%的有效成分被脫氫酶滅活,只給予普通劑量進行治療尚可保證胎兒安全。在治療期間對孕婦、胎兒以及新生兒觀察發現,無不良影響,且緩解了出血癥狀。
[1]梁梅英,王建文,王山米.妊娠合并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40例分析[J].中華圍產醫學雜志,2010 (06):273-276.
[2]楊劍秋,馬良昆,蓋銘英.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合并妊娠的臨床分析[J].中華婦產科雜志,2011(36):333-335.
[3]王琪,聶六六.娠妊合并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92例臨床分析[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9(39):729-731.
[4]鄧姍.娠妊合并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診治[J].國外醫學婦產科分冊,2010(31):256-257.
[5]申屠敏,葉偉萍,潘琢如.妊娠合并血小板減少癥 130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師雜志,2010(05):26-28.
[6]尹紅亞,辛虹.妊娠合并血小板減少101例臨床分析[J].中國綜合臨床雜志,2010(03):327-330.
[7]葛自銀.妊娠合并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診斷及治療[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11(12):232-234.
[8]李蔚,侯明,張茂宏.自身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特異性免疫學診斷的研究[J].中華血液學雜志,2011(22):374-376.
R554+.6
A
1673-5846(2013)08-0342-02
廣西崇左市大新縣人民醫院,廣西南寧 53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