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軍 馬春麗
急性缺血性腦梗死超早期動脈溶栓治療臨床探析
張 軍 馬春麗
目的探討分析急性缺血性腦梗死應用超早期動脈溶栓治療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選取我院2009年8月~2012年6月收治的21例急性缺血性腦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常規輔助治療基礎上加以尿激酶(UK)超早期動脈溶栓治療,觀察治療前、治療中及治療后48h血管再通情況。結果21例患者在溶栓后血管完全再通的13例(61.9%),血管部分再通6例(28.6%),完全未通2例(9.5%),臨床總有效率為90.5%,所有患者的體征及臨床癥狀均有好轉。結論超早期動脈溶栓治療急性缺血性腦梗死療效顯著,安全可行,且溶栓時間越早,血管再通率越高,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
急性缺血性腦梗死;超早期動脈溶栓治療;臨床療效
近年來,急性缺血性腦梗死的發病率及致殘率呈不斷上升趨勢,是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安全的常見腦血管疾病。隨著經濟的發展及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該病的治療方法也表現出多樣化。目前,血管內溶栓治療被認為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治療手段,與靜脈溶栓比較,有諸多優點[1]。動脈溶栓治療可使高濃度的溶栓劑直接進入血栓阻塞部位,使血栓溶解過程加速,血管閉塞到再通的時間縮短,提高再通率,明顯改善神經功能,對急性缺血性腦梗死起到顯著的治療效果,并改善預后,降低致殘率。本研究選擇我院2009年8月~2012年6月收治的21例急性缺血性腦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常規輔助治療基礎上加以尿激酶(UK)超早期動脈溶栓治療,對其治療效果進行分析探討,為臨床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組研究對象共21例,均確診為急性缺血性腦梗死患者。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齡42~76歲,病程為1~6h。高血壓病史6例,糖尿病史5例,腦卒中2例,冠心病1例。所有患者均表現出確切的神經功能障礙(失語、偏癱、單肢體癱瘓等),排除昏迷、腦出血、腦腫瘤史及嚴重的肝腎病史。
1.2 治療方法[2]術前常規準備完畢,采用Seldinger技術穿刺經股動脈穿刺置管,行全腦血管造影,了解病變部位及情況,詳細評價全腦動脈循環及靜脈回流情況,明確所有血管分布位置及病變部位,以便確定責任血管。然后用導管頭將尿激酶以1ml/min的速度注入病變血管頸內動脈或椎動脈起始部,開始動脈灌注治療,劑量為20萬U尿激酶溶于20ml 0.9%氯化鈉溶液中。根據臨床癥狀及體征可重復注藥,10~15萬U/次,同時進行全腦血管造影,密切觀察血管的開通情況,當血管出現再通或已達最大劑量75萬U時即停止注藥。
1.3 術后處理術后24h內注射500ml 0.9%氯化鈉及12500U肝素注射液,維持肝素化,以確保血管開通。同時給予神經營養藥物、腦保護劑等藥物治療。
1.4 療效評定[3]按照影像學評價血管再通分級,于術前、術中及術后48h行全腦血管造影,依據影像學表現將溶栓結果分為未通(血管未見顯示)、部分再通(部分血管顯示)、完全再通(所有血管顯示完整)。
21例患者在溶栓后血管完全再通的有13例(61.9%),血管部分再通6例(28.6%),溶栓再通率為90.5%,未通2例(9.5%),溶栓后顱內出血2例,未出現死亡病例,所有患者的體征及臨床癥狀均有好轉。且溶栓時間越早,血管再通率越高,詳見表1。

表1 不同溶栓時間血管再通率比較[n(%)]
國內相關報道表明,超早期動脈溶栓治療急性缺血性腦梗死的療效是肯定的,但動脈溶栓治療的并發癥較為嚴重,多為腦顱內繼發出血,發生率為5%~15%,本研究中21例患者經過治療后,2例出現顱內出血,占全部患者的9.5%,與報道結果一致。顱內出血與高血糖、重度卒中及溶栓劑量過高等因素有關,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應嚴格控制溶栓劑量。本研究中也提到其溶栓時間越早,血管再通率越高,在發病0.5~1.5h內進行溶栓治療,血管完全再通率達70%,明顯高于1.5~3.5h及3.5~20.0h時間段。因此,溶栓時間在發病后2h內進行最佳,其原因可能與血栓內纖維蛋白原含量增高、紅色血栓形成及炎癥因子趨化密切相關。
綜上所述,超早期動脈溶栓治療急性缺血性腦梗死療效顯著,安全可行,且溶栓時間越早,血管再通率越高,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
[1]楊瑞民,張銘秋,趙東菊.急性腦梗死動脈溶栓治療時效分析[J].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2006,3(1):23-24.
[2]劉光宇,谷曉穎.急性腦梗死動脈內溶栓治療22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11(4):494-495.
[3]馬春華,張中秋.急性腦梗死的介入溶栓治療[J].河北醫藥,2009, 28(12):1175-1176.
R743.3
A
1673-5846(2013)08-0373-02
牡丹江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內科,黑龍江牡丹江 15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