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 燕
品管圈活動在糖尿病健康教育中的效果干預
牟 燕
目的以品管圈的方法改進臨床健康教育的宣教,提高患者的知曉率。方法我院護理部推行品管圈活動,內分泌疾病區用討論法和檢討法找出糖尿患者的健康教育知曉率低的原因,全體圈員共同參與學習和宣教。結果改進健教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的知曉率。結論品管圈活動可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知曉率,值得推廣。
品管圈;糖尿病;健康教育
品管圈簡稱QCC小組,即質量控制小組[1],是生產或崗位上從事各種勞動的員工,圍繞單位的經營戰略、方針目標和現存的問題,以改進質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團隊精神為目的的組織,運用質量管理的理論和方法開展活動的小組。近年來,護理管理者對品管圈活動十分關注[2],將品管圈引入醫院后,對醫院的工作質量提高起到了一定效果[3]。我國糖尿病的患病率正逐年增加,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糖尿病已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4]。國際上,糖尿病的研究重點是如何降低發病率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這兩個中心問題,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嚴格控制血糖水平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即糖尿病健康教育是重點[5]。我院護理部開展QCC活動,選定主題為提高糖尿病的健教知曉率。現將活動過程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科2012年8月~10月的住院患者70例,男39例,女31例;年齡31~82歲,平均年齡52歲。初中文化以下27例,大專26例,本科17例,病例均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12例為再次入住我院,31例為首次住院并在我院確診,未接受過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其余在院外確診。
1.2 方法
1.2.1 評估調查QCC小組于2012年8~10月對我科住院的糖尿病患者70例進行調查,入院時即發放試卷70張,回收70張,患者的知曉率為33.8%。通過調查發現,知識掌握不到位的主要是口服藥物、運動、并發癥的發生三個方面。
1.2.2 原因分析針對患者的知識薄弱點,自行設計問卷調查,通過魚骨圖,從護士、患者、系統層面找出宣教中存在的問題。
護士存在的問題:護士工作忙,沒有時間;專科知識缺乏;宣教后未連續評估;宣教不到位。患者存在的問題:患者醫學知識缺乏;文化較低。系統層面的問題:專科培訓少;重視度不夠;激勵機制不到位。
綜合以上九個原因,繪制了如下魚骨圖。

圖1 糖尿病教育健康知曉率低
1.2.3 制訂目標查找文獻,確定目標值。通過開展糖尿病教育后患者的知曉率上升達40%。因此我院糖尿病患者出院時健康教育知曉率的目標值可達73.8分,統計我院2011年糖尿病的平均住院時間為10.8天。考慮一些特殊因素,制訂住院時間10天,糖尿病知曉率由33.8分提升到70.0分。
1.2.4 對策擬定針對原因制訂改善對策,從可行性、效益性、自主性三個方面進行投票,得到四個得票最高的原因為專科培訓少、工作忙沒有時間、宣教后未連續評估、患者的醫學知識缺乏。
1.2.5 對策實施
1.2.5.1 科室內部組織培訓①輔導員為臺灣大學資深糖尿病專科護理師及QCC專家,圈會時均到科室給圈員講解關于糖尿病的宣教和QCC手法,現場解答各種疑惑,效果良好。②科室有糖尿病專科護士,組織講課。③醫院的糖尿病健教師也是圈員,及時分享宣教心得并教授宣教技巧。④科室制訂了《糖尿病照護標準》,每位圈員熟知一項內容,在圈內講課,最后達到人人掌握全部內容,作為宣教工具。注重護理人員能力的培養是品管圈活動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保證[6]。
1.2.5.2 技能培訓胰島素注射技巧、多種胰島素筆和胰島素泵以及血糖儀的正確使用方法、血糖日記記錄、糖尿病的健康宣教情景劇演練等。技能的培訓和反復演練,增加了護士操作技能的熟練度,也增強了信心。
1.2.5.3 宣教活動展開①宣教過程:患者一般入院后都期望個別性給予糖尿病護理指導。評估患者需要;共同規劃所需護理指導以達到維護健康的目標;協助如何將護理指導融入日常生活中;視患者需要轉社區機構;出院時安排回診時間。②宣教內容包括認識糖尿病、口服降糖藥物、胰島素注射、飲食控制認知、自我監測血糖、急(慢)性合并癥認知、運動控制認知、足部護理等。③宣教方式:采用口頭講解、示范、多媒體講座、發放宣傳單讓患者閱讀等,護士給予解釋和指導。每周固定時間開展知識講座,讓治療效果好、操作技能強的患者做經驗交流,消除患者的悲觀情緒,樹立信心,增強自我保健意識。護士評估掌握程度后記錄為“完全會”和“須加強”,次日對加強部分再做考核。④宣教工具:宣傳單如食譜、運動指導、藥物知識、胰島素知識等,健康宣教錄像及《糖尿病照護標準》。
1.2.5.4 定期召開圈會本次QCC活動共計召開8次會議,圈員參會率達到85%,每次會議要求圈員發言并安排主持人和記錄人,增加了圈員的責任感和組織能力。會議上的交流和溝通可以解決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也能學到QCC手法。
1.2.5.5 質量檢查圈長定期檢查圈員執行情況及調查患者和家屬知識掌握度,發現問題及時與相關的圈員溝通,通過QCC小組討論,制訂對策,完善護理工作流程。
1.3 評價方法采用糖尿病健教內容試卷。該試卷為我院護士自行設計,用同一試卷在宣教前后進行測試(選題來自世界健康基金會中國糖尿病教育項目試題庫),試題包括糖尿病基礎知識、飲食、運動、口服藥物、胰島素、血糖監測、足部護理、急(慢)性并發癥的發生等方面內容共20題,每題5分。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0.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分析比較QCC小組改進健教措施活動前后患者的知曉率,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從2012年8月~10月開展QCC小組活動后,出院前再次對70例患者考試測評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知曉率,與第一次試卷測評進行對比患者知曉率明顯提高,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糖尿患者健教內容知曉率情況比較(±s)

表1 干預前后糖尿患者健教內容知曉率情況比較(±s)
宣教前 宣教后tP
2.1 品管圈成員的能力圈員從團隊精神、QCC手法、溝通能力、問題改善能力、成就感、責任心等進行評分,均有不同程度增長,尤其是QCC手法、問題改善能力、團隊精神三個方面增長分別為50%、33%、25%。
2.2 存在的問題活動中還存在一些殘余問題尚未解決,比如品管活動需全體圈員參與,但臨床工作繁忙,使活動推行進展困難,如電腦系統問題,需其它單位的配合;糖尿病健教內容相當多,非常耗時(平均3.81h),要將效果推廣和堅持有難度。
開展QCC活動,改變了護理人員的思維方式及行為模式,調動了護理人員的參與意識,發揮集體智慧[5]。以往的管理方式多自上而下的決策,而QCC活動則可提供由下而上的管理,基層員工得到參與決策的機會[7],通過落實健教,加強了護士的業務素質培訓,提高了護士的專業知識水平和自身素質,更好的提供優質服務[2]。也使護士認識到提高患者的糖尿病知曉率的可行性,帶動其他護士一起行動,最終形成標準化,全體護士的宣教意識和能力均有提高,主動服務意識也大大增強,使宣教工作能順利進行。提升了醫院在患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因此QCC的工作方法有利于護理質量的提升[8]。而QCC小組成員學會了QCC手法,并增加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增強了團隊精神,護患溝通技巧也有了明顯提高,糖尿病知識更是增長不少,自身價值得到肯定,工作積極性也增加不少。因此,QCC活動值得在臨床推廣。
[1]林榮端.品質管理[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6:183-188.
[2]章一華.品質圈活動在護理工作中的應用現狀與進展[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9,6(28):723.
[3]汪繼斌.品管圈在提高手術器械準備完善率中的應用[J].海南醫學院報,2009,15(11):1431-1435.
[4]Beran D,Yudkin JS.Diabetes care in Sub-Saharan Africa[J].Jancet, 2006,368(9548):1689-1695.
[5]李崇武,何梅,何才通,等.采用聯合健康教育方式提高糖尿病患者生存質量[J].衛生職業教育,2010,28(13):133.
[6]方桂珍.在護理人員中推行品管圈活動的探討[J].護理研究, 2008,4(22):1104.
[7]李海燕.QCC活動在創傷外科護理單元的推廣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08,12(24):94.
[8]王玉瓊,郭秀靜,雷岸江,等.品管圈在護理工作中的應用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09,11(24):1945.
R473.5
A
1673-5846(2013)08-0433-02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蘇州九龍醫院,江蘇蘇州 21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