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峰 涂 美
作業療法配合電針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I期療效觀察
李 峰 涂 美
作業療法;電針療法;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I期
肩手綜合征(Should Hand Syndrome,SHS)是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的常見并發癥,其發生率在我國約為12%~70%[1]。臨床表現為病側手浮腫、疼痛及病側肩疼痛,使手功能受限,若不及時進行治療,將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及活動能力。筆者選取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I期患者90例,通過作業療法配合電針的治療方法,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2年1月~10月在我院康復科接受治療的患者90例,入選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5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偏癱側、病變性質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
1.1.1 納入標準腦卒中的診斷符合 1995年全國腦血管疾病會議制定的標準[2];經頭顱CT或MRI明確診斷為腦梗死或腦出血的首次發病者; 肢體一側癱瘓,生命體征平穩,意識清楚;符合肩手綜合征診斷標準[3];病情分期為I期。
1.1.2 排除標準不符合上述診斷和納入標準者;短暫腦缺血發作,可逆性缺血神經損害,完全恢復腦缺血發作,癌腦轉移的患者;因嚴重意識障礙、嚴重癡呆、失語、耳聾、失認等影響表達能力者;病情惡化,合并有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腎功能不全者,出現新梗死或出血者;不能配合康復醫師與治療師進行康復訓練者。
1.2 治療方法治療組為作業療法和電針同時進行;對照組為單純作業療法。
1.2.1 作業療法主要包括:①保持良好的坐、臥姿勢,避免長時間手下垂。②患側上肢被動活動,治療師或患者在健手幫助下,進行患側上肢各關節活動,切勿引起疼痛,且力量要輕柔,活動強度由小到大。③患側上肢主動活動,患者上肢利用殘存的肌力主動做肩上抬、前屈、外展、后伸,肘關節屈伸及手指抓握、伸展等動作,向前推動球體活動、木釘盤活動、雙手協調動作訓練、訓練手指抓握及精細操作的活動,利手交換訓練、文字書寫能力訓練等。④向心性纏繞壓迫手指,用直徑1~2mm線繩由遠端向近端纏繞腫脹的手指,并從指端開始纏繞,逐漸由遠及近纏繞到指根部,纏完后立即從指端繩環處快速拉開纏繞的線繩。⑤冰水-溫水交替侵泡法,冰與水按2:1混合后放入容器,將患者雙手放入侵泡3次,間隔侵泡,作業治療每周5次,每次30min,連續治療6周。
1.2.2 電針療法選取患側手三里、肩髃、肩髎、曲池、內關、外關、合谷、阿是穴為主穴。常規消毒,選取華佗牌1.5寸(0.3×40.0mm)滅菌針灸針,采用平補平瀉方法,在針刺得氣后,接通鑫升牌G6865-1型電針治療儀,給予頻率為50~100Hz的疏密波,強度以患者可耐受為度,留針30min。每天1次,每周5次,共治療6周。
1.3 療效評定標準①疼痛分級評定,采用視覺疼痛模擬評分(VAS)法。②上肢運動功能評定,采用簡式Fugl-Meyer運動量表(FMA)法。③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法(MBI)。④療效分級:顯效:關節水腫、疼痛消失,活動無明顯受限,手部小肌肉無萎縮;有效:關節水腫基本消失,疼痛基本緩解,關節活動度輕度受限,手部小肌肉萎縮不明顯;無效: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關節活動功能明顯受限,肌肉萎縮逐漸加重。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VAS、上肢FMA及MBI評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組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上肢FMA及MBI評定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上肢FMA及MBI評定比較[(±s),分]
注:與組內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時間VAS 上肢FMA MBI治療組 治療前4.13±1.6742.20±3.4144.53±3.28治療后1.20±1.28*△63.36±3.52*△70.61±4.18*△對照組 治療前4.23±1.5641.64±4.0544.24±3.72治療后2.26±0.95*51.33±3.97*61.47±2.54*
2.2 兩組患者總有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組顯著高于對照組,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療效結果比較(n,%)
腦卒中后SHS常在病后1~3個月發生,發病原因尚不明確,認為可能與長時間腕關節強制性掌屈、過度腕關節伸展、長時間病側手背靜脈輸液、手受到意外傷害等因素有關。偏癱側肢體發生SHS后,其肩-手泵機制受損,引起肌肉收縮明顯減弱,造成上肢血流不暢,發生上肢水腫。而水腫又會引起手掌各關節活動受限,使手的泵功能進一步下降,加重上肢水腫和疼痛,使患者上肢功能康復受到嚴重影響[4]。
本病起于患者久臥,氣血凝滯,經脈受阻,樞機不利,不通則痛;血不利則為水,水性趨下,泛溢肌膚,故出現肌肉、腕背部、手指水腫,在中醫學上屬“痹癥”范疇,早在《金匱要略》中就有“本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的記載。電針療法是在針刺得氣后在針上通以接近人體生物電的微量電流,利用針和電兩種刺激相結合的治療方法。患肢通過針刺加上恒定疏密波的電刺激,可使上肢肌肉產生節律性收縮,并使肌群運動神經受到刺激,局部微循環得到有效改善,從而促進上肢血液回流,消除水腫、疼痛、僵硬,改善上肢肩和指關節功能,并能使神經功能得到恢復[5]。肩手綜合征患者經過作業療法的治療可使關節活動度得到維持和改善,防止關節變形,使患肢的水腫減輕,且改善交感神經緊張性,促進血液循環,緩解消除疼痛[6]。
本研究在作業療法的基礎上配合電針治療肩手綜合征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結果顯示治療6周后,兩組患側上肢疼痛、上肢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均有明顯改善,治療組改善優于對照組,且治療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也優于對照組。通過作業療法和電針這兩種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式,可有效緩解肩手綜合征患者患肢的疼痛,促進上肢運動功能的改善,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從而使患者更好的回歸社會與家庭。
[1] 朱鏞連.神經康復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543-544.
[2] 陳立云,李義召.全國第五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紀要[J].山東醫藥,2000,40(1):45-46.
[3] 王茂斌.偏癱的現代評價與治療[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0:226-231.
[4] 高圣海,倪朝民.偏癱肩痛的康復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5,11(4):279-280.
[5] 徐哲,呂淑蓮,劉洋.電針治療中風后肩手綜合征36例[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24(2):210.
[6] 馮曉東.綜合療法對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60例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2008,11(4):76-77.
R743
A
1673-5846(2013)09-0370-02
四川省綿陽市中心醫院康復科,四川綿陽 6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