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芬
近年來,在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強力的擠壓和互聯網等新媒體迅速崛起的激烈競爭中,廣播媒體的生存和發展面臨嚴峻的考驗。地方廣播,尤其是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方廣播,除了面臨著媒體的激烈競爭之外,更是面臨著資金、技術、人才等重重困難,如何在逆境中求生存并取得發展,這已經成為我們不得不認真考慮的問題。本人在地方從事電視和廣播采編工作多年,深感作為媒體“弱勢”的廣播,近年來在地方雖然有較大發展,但與電視、報紙、新媒體相比,不僅勢頭不足,更困難的是廣播生存的當地“生態環境”,如對廣播的認知和了解、政策的扶持、人才隊伍的建設等存在諸多欠缺,嚴重制約了地方廣播的發展。
地方廣播雖然基礎薄、起步晚,但成績是有目共睹的。
1.輿論導向正確,節目制作水平和宣傳質量逐步提高。在頻率的建設上,已經由“我播你聽”的老式廣播站脫胎發展成為綜合性的廣播電臺。無論是節目的內容還是節目形式都有了很大提高和改變。
2.技術水平不斷提高。近年來,地方廣播電臺的設備也逐步更新,大部分采用以計算機為核心、以自動化播出為標志的編播一體化音頻工作站。設備的更新和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提升了地方廣播電臺的播出質量和制作水平。
3.聽眾群體趨于穩定。盡管面對電視、報紙、新媒體的競爭,廣播所占的市場份額縮小,但是,廣播也在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廣播以其伴隨性、互動性強等特點重新成為許多群眾的信息來源。
地方廣播事業雖然取得一定成績,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少,若果不重視加以解決,將會進一步制約地方廣播事業發展。
1.對廣播認識不足,是影響地方廣播發展的主要因素。
廣播作為一種大眾傳媒,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為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為促進社會的穩定和諧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隨著電視、報紙等其他媒體尤其是新興媒體的迅猛發展,廣播受到了極大的沖擊,收聽率急速下滑,再加上廣告收入在媒體行業中所占比例銳減,導致廣播在現代媒體的激烈競爭中逐漸勢弱。與此同時,電視以其聲形具備、圖文并茂的優勢取代廣播成為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的重要的宣傳工具,廣播的地位迅速下降并被邊緣化。尤其是在貧困地區,上世紀五十年代建立的有線廣播網歷經幾十年風雨,其基本功能早已經喪失。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起,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有條件的地市紛紛恢復電臺播音或經批準新成立電臺。然而這時候由于經濟困難、資金缺乏和思想認識不足的原因,貧困地區舊的有線廣播喪失了基本功能,卻又無力恢復或新建電臺,與當時雨后春筍般的地方電視相比,廣播失去了聲音,基本被淡忘了。比如百色地區,在2004年百色人民廣播電臺成立之前,整個百色地區那些上世紀50年代建立的有線廣播早已停播癱瘓多年,長時間不聞地方廣播的聲音,新建的百色電臺也還是在廣州的幫扶之下才建立起來的。長時間不聞地方廣播的聲音,缺乏對廣播的接觸和了解,對地方廣播的事業宣傳、行業定位沒有足夠的認識,更談不上認識廣播的優勢和特點,再加上廣播不論是覆蓋面還是創收能力都很有限,體現在事業發展上難免重電視輕廣播,對廣播的發展既缺乏明確的規劃也無奮斗的目標,對廣播的發展非常不利。
2.缺乏政策和資金的支持,資金、人員短缺,地方廣播發展后勁不足。

在中國,媒體都是黨和政府、群眾社團主辦的,是黨、政府聯結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媒體的作用主要是宣傳黨和國家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但是現在的媒體既是喉舌又要自己謀生,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兩頭兼顧,處境尷尬。地方廣播在經營上多已“斷奶”走向市場,靠廣告收入自收自支養活自己。現在很多地方廣播和電視是兩臺合一的模式,經費來源是以經營創收為主、財政撥款為輔。在臺內,與電視的廣告收入總額相比,廣播的廣告收入總額要少得很多,那點收入不要說事業發展,連自身生存也成問題。雖然廣播電臺作為事業單位,按照行政機關的格局設置機構和進行管理,參照國家公務員管理辦法管理干部。但是在經濟相對貧困的地方,實際上無論是政策還是資金,對廣播扶持很少。很容易導致廣播在人、財、物上捉襟見肘,人才流失嚴重,在新聞宣傳上難有作為,節目質量水平也難有較大的提高。以百色電臺為例,新聞節目在沒有記者采訪的窘境下,兩名播音員自己統籌稿件維持,節目缺乏深入本地實際的內容。雖然說采用電視新聞的稿件,但電視先播了才到廣播播出,終究是在時間性上喪失了優勢。而且由于缺少了對現實生活的直接接觸,電臺的節目變得越來越邊緣化,電臺的影響力也逐步下降。
此外,缺乏政策和資金的支持,也使得地方廣播尤其是經濟相對落后的地方廣播在傳輸和覆蓋方面停滯不前。貧困地區多屬山區,山高路遠,城市規模小,占大多數的農業人口分散居住在山區鄉村中,地方一無資金,二由于經濟問題也不愿花太大力氣解決廣播覆蓋的問題,而信號的質量和覆蓋面小又直接影響了這些地方電臺的發展積極性和廣告創收的提高。而且隨著設備的老化,播出質量下降,這些地方廣播的生存更嚴峻。
3.管理體制不健全,貧困地區廣播發展缺乏內在動力和積極性。
目前地市廣播的體制隨各地的實際情況而定,有局臺合一的,也有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加上各地扶持廣播的政策力度不同,因此,臺與臺之間發展的差距也很大。不少地區廣播電臺與電視臺同為一個播出實體,廣播電視合二為一,目的是整合力量,節約資源,以推動廣播電視更大發展。但是在實際執行中,主管部門在人、財、物的調配使用上,偏重電視,而廣播則處于維持狀態停滯不前,人員沒有積極性。在這種體制內,一無自主權,二無政策資金支持的地方電臺更是缺乏發展的動力和積極性。
1.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廣播依然發揮重要作用。
在當今社會,科技發展迅速,信息傳播途徑多樣化,廣播到底如何生存并發展?人類接受信息絕大多數來自于聽覺和視覺。作為訴諸聽覺的媒介,作為一種媒介形態,廣播將不會因為新技術的發展而消亡,因為它提供資訊、娛樂和教育等功能的個性化優勢還難以替代,雖然電視很強勢,新媒體快速崛起,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廣播依然發揮重要作用。
廣播從上個世紀二十年代誕生以來,經歷了將近一個世紀的風雨考驗,現在依然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廣播雖然沒有電視直觀的圖像,但是廣播以其伴隨性的特點彌補了它的劣勢。伴隨性是廣播在三大媒體中最明顯的特征,大部分聽眾在收聽廣播的同時通常都會伴隨著其他活動,如聊天、上網、做家務等,這是廣播最大的優勢。此外,隨著轎車在家庭中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在車上收聽廣播已經成為車主們獲取信息資訊的重要途徑。而且廣播在突發大災大難時所爆發出來的能量,更凸顯了廣播迅速、便捷、直接和無可替代的獨特優勢,證明廣播的重要作用是其它媒體無法替代的。
2.轉變觀念,重新認識廣播,客觀分析廣播的優勢和弱勢,完善管理體制,夯實地方廣播發展的基礎。
在地方,宏觀部門對廣播電視的管理往往是側重電視,只兼顧廣播,這是導致廣播發展滯后的重要原因。轉變觀念,重新認識廣播,這一點對地方的廣播事業的發展尤為重要。如果沒有這一點,地方廣播事業發展就失去了其思想基礎。同時,也需要廣播人恢復和增強發展自己的信心和勇氣,客觀分析廣播的優勢和劣勢,既不能過分悲觀,也不能過分高估自己,做到揚長避短,才能在競爭中生存發展。
地方廣播要發展,需要政策和資金的支持,這是其發展的經濟基礎。否則,僅靠電臺自己創收,難以持續發展。此外,完善管理機制,在人、財、物的調配使用上給予廣播發展的基礎,加強人才培養,建設一支政治強、業務精、勇于奉獻的廣播隊伍,才能激發地方廣播發展的內在動力和積極性。
3.在競爭中不斷創新,提高節目質量,增強廣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文化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媒體只有把握時代脈搏、反映時代精神、貼近現實生活,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對地方廣播媒體而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著力推進節目的創新,提高宣傳質量。
相對而言,無論是資金實力、技術裝備,還是人才資源、辦臺經驗等諸多方面,地方的廣播與中央、省級廣播相比,都處于絕對的劣勢,那么處在中央和省級電臺的強大覆蓋之下,地方廣播還有沒有競爭力呢?地方廣播的競爭優勢關鍵在于節目的內容。在“內容為王”的今天,節目的質量對吸引聽眾起重要作用。要提高廣播節目的質量,需要從節目內容、節目形式等方面進行考量。隨著聽眾社會意識的增強,居民對自身所在的社會生活狀況的關注和認同感越來越強烈,對本地新聞、信息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貼近群眾、立足本土”是地方電臺的立足根本,不僅新聞資訊節目本土化、文藝節目本土化、服務類節目本土化,最重要的是廣播節目內容必須扎根于社會生活,這就要求采編播主持人員要融入社會、融入生活、融入群眾,才能制作出“貼近群眾、立足本土”的地方廣播節目。

目前,地方廣播在提供具有本土特點和個性的節目方面困難不小,主要是缺乏人力資源。缺乏采編人員,新聞類節目形式單一,沒有凸現廣播特點,更缺少了對現實生活的干預;其它節目大多從網絡下載資料,內容膚淺,文化底蘊不深,沒有充分體現本地特色。
4.加強橫向合作,與網絡媒體對接。
資金人員短缺是制約地方廣播發展的一大因素。地方電臺之間的跨區域合作不失為一種共同發展的辦法。不同地域的電臺,通過聯盟、節目合作等形式實現資源共享,既可以實現貧困地方電臺的資源互補,節約資源,緩解資金人員的短缺,又能在異地播出自身節目,擴大影響力,有利于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網絡等新媒體的崛起對廣播造成很大的沖擊,但是網絡媒體對傳統媒體也具有補充和支撐的作用。廣播也可以借助網絡的優勢實現二次傳播。尤其是在廣播信號覆蓋不到的部分縣城和鄉村,聽眾可以借助互聯網收聽或點播節目,增加受眾覆蓋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