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叢聰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
20 世紀90年代,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文化全球化的概念也逐漸被人們提及。文化安全同經濟安全、政治安全、軍事安全一起受到各國的重視。事實上,與政治、經濟相比,文化的損害顯得更為頻繁,更為持久,也更為深刻。“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國際敵對勢力正在加緊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戰略圖謀,思想文化領域是他們進行長期滲透的重點領域。我們要深刻認識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嚴重性和復雜性,警鐘長鳴、警惕長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防范和應對。”[1]
古時人們就曾因為貿易而有“國際化”的概念,如古代中國就曾經輸出絲綢和茶葉來賺取大量外匯。15~17 世紀,西歐國家紛紛從海上探險尋找新大陸,史稱地理大發現,這成為早期全球化的開始。1992年,聯合國前秘書長加利在聯合國日致辭中用了“全球性”一詞,稱“第一個真正的全球性時代到來了”。一般來說,全球化主要指商品、資金、信息、人員等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的一種狀態,它是當今世界發展不可抗拒的趨勢。
隨著生產要素的全球配置,加上大眾傳播媒體的推動,形成文化全球化的趨勢。文化全球化的實質就是全球文化的整合,在“融合”與“互異”的同時作用下,世界上的一切文化以各種方式在全球范圍內流動。[2]文化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我們應該看到它給我們發展帶來新的機遇促進了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和交流,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它帶來的沖突和矛盾,在保存自身文化過程中的沖擊與挑戰。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傳統的國家安全觀受到了挑戰,維護國家安全,已經不僅僅是指傳統意義上的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而且還包括經濟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環境安全等內容的綜合安全的維護。所謂文化安全,就是一個國家能夠獨立自主地選擇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抵制其他國家試圖以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指導下的政治、經濟、民主模式強加于本國的作法,防范其他國家對本國人民文化生活的滲透,保護本國人民的價值觀、行為方式、社會制度不被干涉,保護文化的民族性,保護民族的自尊心和凝聚力,并利用必要的手段擴大本國文化的影響。[3]
迄今為止,全球化進程與西方價值觀,尤其是美國文化對世界其他地區的滲透同時并進,牛仔褲、肥皂劇、可口可樂、好萊塢電影差不多被帶到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娛樂節目已經模式化,就連國際新聞也深受其影響,非西方文化的基礎被嚴重的削弱了。[4]“文化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權力的分布”[5]如今,西方強勢文化處于文化傳播中心,弱勢文化則處于文化傳播邊緣,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受到西方文化的滲透、侵蝕和力圖同化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隨著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中國與西方的交流愈加頻繁。這使得西方對中國的文化滲透也在廣度和深度上不斷擴展和延伸。“從傳統的公開的、赤裸裸的、易被識破的顯性文化滲透,變換成更隱蔽的、更巧妙的、不易被識破的隱性文化滲透。”[6]他們利用各種傳播手段,報刊、廣播、電視、名人學者講座、學術研討交流、培訓、基金會資助等都是其實施文化滲透的途徑。而互聯網技術的不斷變革,使文化滲透有了新型傳播手段來使其在廣度和深度上不斷擴展和延伸。
美國等西方國家通過新聞、廣播、出版、影視、文學、教育和網絡等多種途徑,極力宣揚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等價值觀和宣傳“金錢至上、自私有理”等理念,瓦解我們民族的道德倫理基礎。“西方50 家媒體娛樂公司占據了世界上95%的文化市場。美國控制了全球75%的電視節目的生產和制造。影片產量雖只占全世界的6%-7%,但放映時間卻占全世界放映總是間的50%以上。”[7]目前傳播于世界大部分地區80%-90%的新聞,都由西方國家的通訊社壟斷。美國等西方國家媒體發布的信息量,是世界其他各國發布的總信息量的100 倍。[8]
20 世紀60年代初,肯尼迪總統提出要加緊“美國之音”的廣播,他認為,電臺廣播是顛覆社會主義制度的唯一手段。20 世紀80年代,里根更加確切地提出美國將加倍努力促進國際民主勢力的發展,為此就必須加強“美國之音”。1993年,克林頓宣布“對外廣播計劃”,提出建立“自由亞洲電臺”,就是要向所有中國人民提供所謂獨立的不受控制的新聞來源。2002年7月22 日,布什在國家藝術畫廊的演講中介紹了剛剛成立的美國國土安全文化局的戰略目的,其中之一就是利用文化產生的廣泛影響和力量,向國內外的人們宣傳美國“是這個地球上最偉大的國家”。[9]
隨著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等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發達國家投入大量的資本,采用先進的互聯網傳播技術,進行網上文化傳播,以保持和提高在國際傳播領域的壟斷地位從而進行西方文化價值的滲透。
全世界根服務器共有 13 個,其中,一個主根服務器設在美國,12個副根服務器當中有9 臺設在美國,1 臺在英國,1 臺在瑞典,1 臺在日本。以美國為首的少數西方發達國家壟斷了國際互聯網規則的制定。美國實際控制著國際互聯網的13 臺域名根服務器,隨時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給別國斷網。
2010年奧巴馬在《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指出:“因特網、無線網絡、移動智能手機、衛星、航拍等技術,以及分布式遠程感應設施的出現,為促進民主和人權提供了全新的機會……我們還將更好地利用這類技術,有效地把我們的信息傳達給世界。”[10]希拉里也于2010年和2011年發表演講提出“互聯網自由戰略”。具體指的是用工具性應用的態度界定從“言論自由”等價值概念中衍生出來的“互聯網自由”,將“互聯網自由”、“新媒體”納入源自冷戰時期和平演變策略的“公共外交”,側重通過“直接”與他國網民對話以影響其價值觀、行動方式,從而為美國國家利益服。[11]
美國政府決定從2011年10月1日起,“美國之音”將全面停止中文短波、中波以及衛星電視廣播,全面取消粵語廣播。裁減方案提到,“本機構將裁減美國之音傳統的中文廣播和電視節目,集中于以新媒體技術為支撐的中文網站報道。”[12]
這說明互聯網己“成為敵對勢力進行意識形態滲透著力利用的渠道和腐朽思想文化沉渣泛起的一個傳播途徑。”[13]
1.網絡語言的廣泛傳播
在網絡世界中,英語可以算的上是“主宰語言”。由于殖民主義時期等歷史原因英語成為世界通用的語言,因而在網絡中英語也占據了主導地位。目前,互聯網上各種語言的使用頻率(由高到低依次)為:英語84%,法語5%,德語4.5%,日語3.1%,其他語種3.6%。互聯網上90%的信息為英語信息,中文信息僅占1%,語言的霸權常常意味著信息和文化的霸權。[14]無論是編寫軟件、操作系統、注冊的網址等等都要使用英語,因此就要先掌握好英語,在潛移默化中,英語國家尤其是美國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就滲透到人們的頭腦中來。“世界已經離開了暴力與金錢控制的時代,而未來世界政治的魔方將控制在擁有信息強權者的手里,他們會使用手中掌握的網絡控制權,信息發布權,利用英語這種強大的文化語言優勢,達到暴力和金錢無法征服的目的。”[15]
2.社交網絡的巨大力量
隨著社交網絡出現,互聯網正成為組織和動員抗議者的重要力量。近年來,尤以Twitter、Facebook、YouTube 等新型社交網站為代表,成為西方國家傳播其價值觀與意識形態的重要渠道。
2009年4月和6月,在摩爾多瓦和伊朗的政治騷亂中,推特(Twitter)均扮演了發布匿名帖子、傳播虛假信息、制造虛擬民意的戰略角色,以至于“中情局突然發覺,通過互聯網輸送美國的價值觀,遠比派特工到目標國家或培養認同美國價值觀的當地代理人更容易”。有鑒于此,2010年3月8 日,美國財政部宣布開放對伊朗、蘇丹和古巴的互聯網服務出口。[16]
2010年末2011年初的中東北非阿拉伯國家政治動蕩,Twitter 與Facebook 成為信息傳遞的重要指揮中心。
2011年2月15 日,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華盛頓喬治大學發表網絡自由講演。她表示,美國國務院在使用阿拉伯語及波斯語發送“推特”信息后,還準備推出中文及俄文的“推特”賬戶。并且,美國今年將花費2500 萬美元,用來保護網絡作者,幫助他們突破網絡限制。“美國之音”停播華語與“推特”被美國政府熱捧,此消彼長之間實際上是美國政府內部宣傳資源的一種調整。[17]
3.文化產品的網絡傾銷
互聯網的即時、迅速等特點使西方的文化產品,使好萊塢大片、迪斯尼動畫、日本動漫等更為便捷地進行傳播。據美國商務部的統計,1996年美國軟件和娛樂產品的國際銷售額達602 億美元,1999年已超過1000 億美元,2001年高達1600億美元,位居美國所有產品出口之首。自1991年以來,美國此類產品增長高達98%。[18]“在潛移默化中將其意識形態、價值觀念不斷地傳向社會主義國家,使受眾潛移默化地對西方文化產生親近感、信任感,而對自身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卻產生動搖。這種意識形態的傳輸往往打著‘民主、自由、平等’的旗號進行,常常不易被警惕和察覺。”[19]
互聯網在我國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來源之一。人們的學習、工作、生活越來越離不開網絡,從最初的笨重臺式機局域網到現在的智能手機移動終端,隨著我國網民數量的不斷壯大,網絡文化已經從當初的精英階層轉向了普通大眾的生活,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利用它交友、購物、獲取信息,通過網絡,我們認識了世界。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互聯網并不都是我們表面所看到的那樣有優越感,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我們并沒有能平等地享受互聯網給我們的權力,相反“信息鴻溝”在越拉越大。西方國家利用網絡對我們進行文化的滲透,威力會更大,更猛烈。可以說,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西方文化滲透的包圍之中。因此,我們要首先認識到西方網絡文化滲透的方式和特點,這樣不但可以使自己保持清醒的頭腦,認清西方意識形態和文化價值的本質,也利于我們在網上瀏覽過程中有意識地抵制西方文化的滲透,維護我們的文化安全,從而更好地進行社會主義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
注釋
[1]胡錦濤:《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求是》2012(1)
[2]孫洪斌主編:《文化全球化研究》,四川大學出版社,p18
[3]張冀 齊長安:《網絡化時代中國文化安全面臨沖擊與對策》[J],《社會主義研究》2001(4):61-64
[4]孫洪斌主編:《文化全球化研究》,四川大學出版社,p24
[5][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
[6]匡長福:《淺談西方對華文化滲透的新路徑》,《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5)
[7]段亞兵:《美國會是永遠的帝國嗎?》[J],《紅旗文稿》2009
[8]張政:《電視傳播多維透視》[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139
[9]趙波:《試析西方文化滲透的特點》,《陰山學刊》2012(4)
[10]《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2010 版
[11]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強勢推出“互聯網自由”戰略http://tech.sina.com.cn/i/2011-02-27/21055223690.shtml
[12]美國之音擬停中文廣播背后:將拓展互聯網等http://news.sina.com.cn/m/sd/2011-02-23/124022001148.shtml
[13]李長春:《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改進思想政治工作 為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和精神力量》[N],《人民日報》2009.12.17(2)
[14]警惕互聯網上的文化入侵http://tech.sina.com.cn/i/2009-11-19/17163608216.shtml
[15]塞繆爾·亨廷頓:《全球化的文化動力:當今世界的文化多樣性》[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3
[16]蜂擁而至的網絡“顏色革命”http://book.people.com.cn/GB/69399/107423/207171/13142205.html
[17]匡長福:《淺談西方對華文化滲透的新路徑》,《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年(5)
[18]段亞兵:《美國會是永遠的帝國嗎?》[J],《紅旗文稿》2009
[19]鄭潔 白嶄:《西方國家網絡文化霸權的表現、影響及對策》,《理論導訓》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