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茂
中國電視法制節目作為中國電視大家庭中的一員,已經走過了二十多年。它的出現不僅豐富了中國電視節目的內涵,擴大了電視節目的社會影響力,而且對中國的法制化建設的進程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是,任何事情的發展都有兩面性,冷觀細看,不難發現,電視法制節目的創作在繁榮的同時還存在許多的問題,如果忽視這些問題的存在,必然會影響法制節目的創作質量和傳播效果,甚至還可能向受眾傳播出錯誤的信息,背離節目所宣揚的法治精神。
那么如何讓法制節目煥發新的生命力?本人通過自身多年從事法制節目創作的基礎出發,結合普通觀眾的收視需求心理,擬從節目形式、節目內容、節目靈魂三個大方面來闡述法制節目的“改良”之路。
在節目形態上,法制節目有必要加強“娛樂精神”,適當植入娛樂元素。縱觀法制節目二十多年的發展,節目形態趨于老化、制作手法單調已是一種通病。我們這些年做的法制節目,嚴肅有余活潑不足。因此加強法治與娛樂的有效融合是未來法制節目發展的一大趨勢。以下我將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來展開論述。
第一,從理論上來說,電視是大眾傳播的一種手段。美國學者賴特早在1959年發表的《大眾傳播:功能的探討》一書中就提出了大眾傳播的一項重要功能就是:提供娛樂。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這項功能已經越來越突出,湖南衛視的火爆,江蘇、浙江衛視的崛起足以說明這個問題。如今的電視,已經成為與普通人日常生活關系最為密切的娛樂工具之一,觀看電視節目成了一種基本的休閑和消遣方式。因此,搭載了電視傳播渠道的法制節目,完全可以借鑒、引用這一功能,為自身增色添彩,從而提高受眾關注度。
第二,從實踐上來說,放眼全國,在電視媒體發達的地區,已經出現了用娛樂形式包裝法制內容的節目形態。天津電視臺在2006年開播的《今日開庭》是一檔什么欄目?完全是用演員來演庭審,法官是找人演的,原告是找人演的,被告也是找人演的。在2010年的全國電視法制節目創優評析中它還獲得了全國電視十佳法制欄目獎,這足以說明業界對他們這種節目形態的認可。包括我們本土的廣西衛視的《警戒線》也是以演員演繹案情故事的手法,用欄目劇的方式呈現出另類的法制節目,而且收視不錯,這類型的節目既有收視市場也有普法的實際意義。除此之外,前幾年很火爆的江蘇衛視的《探案俱樂部》更加將法制節目的娛樂性突出來了,用競猜的方式來判案,在演播室請來嘉賓和觀眾,就真實的案件蛛絲馬跡展開辯論,推動案情發展。在2005年全國電視法制節目理事會上,中央臺和各省電視臺法制頻道及欄目的負責人對江蘇衛視的《探案俱樂部》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和希望,認為“這種新型法制節目的出現,有可能帶動法制類節目的變革。這些法制節目的新形態值得我們研究學習。”
從我們的身邊來看,2010年廣西本土的大型日播法制欄目《法治最前線》有一期節目,叫做《高興氣憤無奈又郁悶 全因抓了個偷蓋賊》獲得了全國電視法制節目創優評析獎消息類三等獎。其實這個節目題材很小,就是一個偷雞摸狗的小事情,但記者采用了一種非一般的寫稿手法,抓住主人公的心理細節,展開很有新意,詼諧調侃的敘述,值得我們學習。大家看了之后感覺很輕快,既達到了普法的目的,又娛樂了身心,何樂而不為呢?
在傳播態度越來越親切平和的背景下,在法制節目的采編制作中適當放入輕松娛樂元素,既可彰顯電視媒體特性,也是“快樂普法”理念的一種新的表達方式。未來的法制節目,將更加注重運用娛樂元素,讓觀眾喜歡看、看得懂,表現出通俗性和可看性。法制節目作為一種載體,是為了滿足受眾的需求而存在。因而,只要堅持正確的導向和保持公平正義的態度,電視的許多表現手段都可以借鑒。當然,無論法制節目的表現方式如何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普及法律知識,傳播法制精神”,在任何時候,都是法制節目的終極目標。為娛樂而娛樂的法制節目是沒有生命力的。法制節目必須考慮社會效果,決不能等同于娛樂節目,在選擇采取何種娛樂性表現方式時一定要慎重。不能為了滿足好奇心理而獵奇,更不能為單純追求收視率而盲目娛樂。從更深層次來說,法理公道不容游戲,公平正義不容戲說。娛樂元素只是做好法制節目的一種手段。法理背后的社會和諧、人性關懷才是最核心的精神實質。
在節目題材內容上,法制節目不僅要注重法制含量也要注重情感和道德表達。其實說白了就是要有人文關懷、道德評判。我們現在做法制節目有點畫地為牢,自己限制了自己的選題范圍。法治節目在保留傳統法治題材,體現節目法治含量的同時,應該開拓新領域,把一些老百姓的身邊事、悲歡離合的情感故事以及奇聞軼事都納入我們的視野。這些事件和話題可能還沒有進入法律程序,也可能只是道德層面的爭論,但都可以看成是法治社會里的泛法治類事件,與“規則”和“秩序”相關,是廣義上的“法”。例如汶川地震中的范跑跑事件,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這樣的話題,我們法制節目不應該回避。除此之外,2006年8月,重慶臺對《拍案說法》這個法制節目進行了改版,新版節目定位于“講法治故事,說人生傳奇”,在繼續保留節目法治特色的同時,增加一些涉及倫理道德的題材,取得了很好的收視效果。
從1985年上海電視臺的《法律與道德》的開播標志著中國法制節目的出現就可以看出,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很難割舍開來。蘇格拉底說過“法律與道德的沖突是必然的”。因為法律畢竟是社會制度范疇,而道德是意識形態范疇,而且法律往往具有滯后性。只有出現了新問題,新情況,才會有相應的法律條文出臺。那么在法律條文尚未出臺的情況下,或者不可能出臺的情況下,運用道德這桿秤也同樣能夠懲惡揚善。
然而在選題內容的拓展這方面也很容易走入誤區,目前很多法制節目盲目擴大,過多涉足民生新聞領域也未嘗是一件好事,強調“法制題材民生化,民生題材法制化”是一個很好的方向,但是如何把握好這個度是一種智慧。如果掌握不好,很容易逐漸混淆法制欄目與民生新聞欄目的區別,失去了法制節目的優勢,陷入民生新聞的“淺顯瑣碎”之中無法自拔。目前許多民生新聞欄目也涉足很多法制題材,而且為了節目深度,很容易走上“民生題材法制化”的道路。本人認為,法制節目如果想要在與民生新聞欄目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在差異化中求生存,多側重傳統法制題材,但是可以轉變敘述方式,貼近民生,從民生視角包裝敘述法制題材,但是切不可過多地“民生題材法制化”,因為這通常是民生新聞欄目提升的做法,而不能成為法制節目正常的變通之路。所以顯而易見,“法制節目民生化”是法制節目提高競爭力的有效途徑,而“民生題材法制化”則是民生新聞欄目以后的發展方向。
從節目靈魂來說,法制節目如果缺乏思想,就如同沒有靈魂的人,變成了行尸走肉。大家都說做人要有點想法,同樣作為一個欄目得有自己的聲音。當然客觀報道是沒有錯的,但是在客觀報道的基礎上我們應該有鮮明立場,要擯棄那些隔靴搔癢的空話套話,要貼近百姓,貼近生活。每到故事關鍵點和結尾點評,主持人要跳開故事的講述,站出來抒發議論,議論的方式靈活多變:或直抒胸臆,或鏈接名言警句,相關例子。讓觀眾在享受好看故事的同時,也能沐浴思想的光輝并獲得啟發。比如江西衛視的《傳奇故事》和央視《新聞1+1》、《道德觀察》。它們雖然不是法治節目,卻有大量節目涉及法治題材,金飛和白巖松、陸一鳴精彩自然的議論和結尾的點評,總是讓人點頭稱是,從而深深地征服觀眾。
現在我們做的很多節目淺嘗輒止,浮于表面,所以去深挖案件背后的故事,關注人物命運將是法制節目提升和突破的“撒手锏”。我們很多節目缺乏對當事人的人文關懷,過度指責其過錯,對其違法的行為或者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反復展示。過分著重說法,顯得冷酷無情。不注重從法律的視角對當事人給予關注,也不關注當事人的命運,這些在很多節目中都是存在的。舉個例子,在我們廣西的很多農村地區,都會種一種桉樹叫“速生桉”。2010年,廣西賓陽縣森林公安就有一個題材,說很多農民都亂砍濫伐速生桉,當地的森林公安很是頭疼。好多農民被抓或者被罰款但卻屢禁不止,這是為什么呢?我們仔細了解才知道,原來這種“速生桉”在全國很多地方的生長周期都要七八年,因此國家規定要8年之后農民才可以申請砍伐自己種的速生桉。然而因為廣西特殊的水土條件,這里的“速生桉”,5年就長好了,如果非要等到8年之后去砍伐的話,那桉樹里面就全空了。如果守法,農民朋友就等于白忙活了,這是一個很尷尬的處境,守法成了一個笑話。像這樣的節目,如果我們還是冰冷地拿出法條,居高臨下地去勸誡農民遵紀守法,必定會被觀眾恥笑。在這個案例中,那些農民的命運更值得我們關注。比如最近河池交警查農村偏遠地區的客運超載問題,一查一個準。究其原因還是當地的運力不足,不超載很多學生就只能走路回家,這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在2012年10月底東蘭還因為超載發生了墜崖事故,不久前大化又發生交通事故,死傷多人。在當今校車安全事故頻發的大背景下,這個問題如果還是跟在交警后面冰冷地指責超載,呼吁安全會顯得無力蒼白。那么客觀深入地去表現這些深居大山的學生、村民的出行難才是節目的核心靈魂。
法制節目的意義不僅在于傳播現有的法制觀念,它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通過展示現實矛盾來推進法制建設的進程。如果能多從人文關懷和道德評價的角度去思考這樣的題材,必定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法制節目已經有二十多年的歷史了,在各方面都已經非常成熟了,是除了新聞、娛樂之外第三大電視節目形態,擁有非常廣泛的受眾基礎。也正因幾十年的發展,很多方面也存在很多積弊,觀眾審美疲勞就在所難免。因此,法制節目的創新顯得非常迫切,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