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景淞
近年來,不少地方電視臺通過各種渠道將自己制作的電視節目在境外播出,為世界了解中國打開了一扇五彩繽紛的窗口。2010年,廣西電視臺國際頻道成立。成立以來,廣西電視臺國際頻道本著立足東盟、面向全球、宣傳廣西這一宗旨,向全球五大洲,特別是東盟國家播出廣西電視臺制作的各類優質節目。其中一檔由國際頻道制作的外宣專題欄目《大美廣西》,以紀錄片的風格反映廣西風情民俗、發展建設,并通過國際頻道對外播出,在對外宣傳廣西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該欄目的許多作品也在外宣節目評獎中獲獎。
作為《大美廣西》欄目組的一員,筆者深知要做好外宣的工作其實并不容易。因為內宣與外宣有很大的區別,不能簡單地將平時對內播出的節目送到境外播出。在境外播出的電視節目必須貼近境外觀眾,盡可能地符合境外觀眾的收視需求和收視習慣,才能取得好的對外傳播效果。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深厚,近年來,中國的經濟快速發展,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境外觀眾了解中國的需求與日俱增。由于美國等西方媒體壟斷了世界大部分地區的傳播渠道,外國人對中國的了解遠不如我們對外國的了解那么多,即使有一點了解,也十分膚淺,還有不少誤解和偏見。因此,宣傳中國的歷史文化和現狀,既是我們的傳播目的,也是境外觀眾需要的信息。這個結合點就是節目選題的依據。廣西擁有悠久的歷史,自秦代設郡以來人才輩出,文物古跡眾多,擁有美麗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礦藏資源。此外,廣西世居有12 個少數民族,絢麗多彩的民族風情,都是值得宣傳的題材。有了這些基礎,國際頻道《大美廣西》欄目先后制作了“廣西古鎮名鎮”系列、“千元游廣西”系列、“廣西民居”系列、“廣西民族服飾”系列等系列專題紀錄片,片中以紀實的風格和親身經歷的形式展現出廣西多彩的民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美麗的山水。
境外觀眾對中國的歷史文化感興趣,更關注現代中國的發展變化和中國人的生活。中國人在想什么、干什么。都是國外觀眾所希望了解的。在與國外同行的交流中發現,國外觀眾最喜歡看的,最想看的內容之一就是當代中國人的工作和生活。為了能夠讓東盟觀眾更了解廣西,我們將反映廣西人民生活和經濟發展的系列節目帶到東盟國家,在當地的主流媒體進行展播,受到了當地政府和群眾的歡迎。
此外,越是有中國特色、地方特色的東西,外國觀眾越是想要了解。2004年以來,我們通過舉辦“聚焦廣西”國際電視采訪活動邀請來自東盟國家主流媒體的記者、編導到廣西來,根據我們精心策劃的選題在廣西進行深入采訪,讓國外的媒體記者親身感受廣西美麗的山水、豐饒的物產、質樸的人情、悠久的文化和經濟的發展。并在回國后制作成專題片,在當地播出,以當地人的視角紀錄廣西、宣傳廣西。長期以來該活動得到了東盟媒體的歡迎。隨著活動規模的逐步擴大,又有日本、韓國的媒體和鳳凰衛視等境外媒體加入其中,更有效地宣傳了廣西。
有了好的選題,還要講究傳播技巧和方法。境外觀眾由于經濟、文化、倫理、政治等方面的差異,有著不同于國內觀眾的心理習慣和思維方式。舉一個典型的例子,吃豬肉、養豬在中國大部分地區,觀眾會通過豬的實用性和經濟效益等一系列的表象展示去認識豬全身都是寶,判斷養豬可以致富等等。所以吃豬肉在很多中國人看來是很平常的事情,也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到了穆斯林地區,特別是馬來西亞、文萊等嚴格執行伊斯蘭教義地區,人們因為信仰的不同,首先會從心理上對豬形成排斥。所以在當地,豬肉和豬肉制品都是不允許公開售賣的,而以豬為題材的節目,或者節目當中出現豬的元素,在當地也是十分忌諱的。又如,中國人見面聊天總愛打聽對方的年齡或收入,而西方人卻認為這是個人隱私。由于存在著文化差異,在中國人眼中看似平常、正常的事情,可能會引起外國觀眾的疑惑、不滿甚至反感。所以,電視外宣專題片在語言的表述、鏡頭的剪輯、內容的安排等方面,要適應和貼近境外觀眾的審美方式和欣賞習慣,學會和運用境外觀眾的心理習慣和思維方式。

貼近境外觀眾的思維方式,首先要多用事實說話,力求客觀實在。外國人也講究眼見為實,一味地對境外觀眾宣傳、說教只能是適得其反。因此,我們在制作介紹廣西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和自然環境的專題片中,都是以真實、客觀為原則來解說,給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評價。以真誠、真實、真情的表達來感動觀眾,做到潤物無聲、感人至深。
表現手法和切入角度一樣同屬于傳播技巧和方法的范疇,也就是專題片內容的表現形式,要適應境外觀眾的收視習慣。
要做到這點,首先要善于運用細節的描述和同期聲的表達,吸引觀眾觀看。在《大美廣西》欄目策劃的“越南朋友看廣西”系列中“六十年的牽掛”一集里,回顧當年育才學校留學生和中國老師的深厚情感時,加入了對當年越南留學生鄭水添的一段細節描述:
“(解說詞)1958年,從廣西回到越南后,師生間隨之中止了聯系。幾十年后的一天,裴鴻福竟然在北京和分別了半個世紀的劉老師偶然重逢,這一喜事讓裴鴻福和育才老校友們激動不已。不過興奮之余,一絲傷感又浮上大家的心頭,因為他們的心里,還惦記著另一位中國老師。”
“(同期聲)廣西育才學校校友鄭水添:我很記得我們有一位語文老師,她叫范淑麗。她親自送我們到憑祥,在分手的時候她擁抱了我們,哭得很厲害。這些印象到現在提起來我還清清楚楚。她在哪個城市,現在找不到……”
這段往事雖然已過去了60年,但通過細節描述,師生分別的場面仍歷歷在目,生動地表達出中越師生的真摯情感,和對重逢的期盼,引起觀眾的共鳴。
二是多運用新鮮的趣味性強的材料。興趣是吸引收視的動力,觀眾有了收視興趣,才會看完你的片子。近年來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立,越來越多的東盟國家的朋友選擇到中國廣西來發展自己的事業。廣西的投資環境如何,他們在事業發展中有怎樣的故事,對境外的觀眾來說也是十分有吸引力。要善于通過他們的故事來反映廣西和諧良好的投資環境,反映廣西的發展,從而達到宣傳廣西的目的。
《大美廣西》欄目的《家住河兩岸》一期,講述的就是一對越南母女在東興創業、生活的故事。這無疑是一個很吸引境外觀眾的題材。為了讓這期節目能夠獲得同樣出色的收視效果,編導多次到當地采訪、拍攝,對采訪對象的生活作了許多了解,感受女性跨越中越兩國的生活、與兩國不同朋友的來往,并通過鏡頭表現出她們過去到現在、由艱苦拼搏到幸福生活的精彩人生。最后通過女兒表達出“我愛東興,我愛中國”的主旨。該片的題材新穎,從小處著手以外國人在本地的生活故事吸引觀眾,讓境外觀眾在觀看講述主人公故事的同時感受到兩國人民對友好交往的期盼,了解到廣西的邊貿發展政策和區位優勢,也展現了廣西的發展風貌,收到了很好的外宣效果。
如何在新形勢下有效地做好電視外宣工作還有很多話題值得探討。總而言之,只有多為境外觀眾著想,了解國外觀眾的需求,貼近境外觀眾的思維方式和收視習慣,這樣做出來的節目才能讓境外觀眾看得懂、喜歡看,才能更好地宣傳廣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