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媚
近年來,高職高專教育的規模不斷擴大,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職高專教育的目標。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注重對學生職業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適應職業崗位的要求,實現培養目標與職業崗位對接,是高職高專教育所面臨的新課題。因此,電視專題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需要進行大膽而積極的改革和探索,查找問題,把電視專題職業能力及應用能力作為數字傳媒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教學上以攝影、攝像教學為基礎,培養學生能力、素質、特性,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使學生具備編導、策劃、攝影、攝像、后期編輯處理的技能,不斷開拓和補充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
電視專題課程按照課程教學各階段教學具體工作任務,組成與課程教學匹配的教學團隊,圍繞典型工作任務,優化理論與實訓教學。在教學中堅持以社會對該專業人才需求為依據,其教學內容與產業匹配對接、與職業崗位對接、與行業標準對接、與崗位核心能力對接。將職業行動所需的知識、能力、素質教育融為一體,以能力培養為主線,將教學活動與學生就業有機結合,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發展接軌,把培養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作為課程學習的目標。
課程建設的內容要體現培養專才與培養社會人相結合,校內學習與校外實踐相結合,同時通過各項項目的制作,貫穿始終,使學生既具有傳統媒體所需要的專業基本素質,又具有很強的數字影視設備操作能力、數字影視軟件應用能力、流媒體設計制作能力以及網絡報刊編輯能力,有效提高學生思維統籌和綜合運用其他學科知識的自主學習能力。
按照“一體化”教學的要求,以學生為中心,以職業技能為培養目標制定符合高職的課程標準,實行“一條主線,兩個關鍵”設計:一條主線是開發思路與步驟;兩個關鍵是企業調研、學習領域課程方案開發。設計內容包括制定工作步奏,提出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評估結果的方式、獨立學習新技術的方法。
高職教育的學習情境,是在學習獲知過程中通過設計學習任務、目標、教學模式、學習內容、學習過程、教學條件、評價方式等手段使獲知達到知識、能力、素質的高效提高。課程設計了5個學習情境,有電視專題片總體策劃、撰寫電視專題解說詞、各類數字影視設備的使用與維護、電視專題片后期數字剪輯技術、電視專題片綜合編輯,學習情境建構媒體、校外實訓基地、企業項目三個產學合作平臺,推行項目遞進式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提升服務數字傳媒產業的能力。各個學習內容采用企業項目實戰型教學組織模式,引入競爭機制,將教學活動與學生就業有機結合,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發展接軌。
通過多種教學模式、方法、手段的運用,展開在工學結合背景下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以此有效提高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其一視覺體驗:采取“感性到理性”的教學方式,通過視覺體驗、剖析,引導學生對各類“電視專題片”的特征、創意思維作出描述,教師再有針對性地講授理論知識。其二操作體驗:通過教師課堂講學、講解與示范,指導學生進行技術層面相關內容的操作,提高學生專業“悟性”。其三規定練習:側重邏輯思維和創意策劃相互交替的“思維訓練”。其四實訓創作:由學生相對獨立地完成電視專題片策劃。其五專題討論:學生或實訓小組就項目實訓中完成的作業,闡述創作策劃方案,以及思維過程,組織學生交流。
課程教學內容引入企業項目,教學評價其一是對各階段完成作品評定,以進度情況進行評定成績。其二是多方參與考核,由學校、行業、企業以及第三方等多方共同參與,考核標準以作品是否符合企業采用而定,未采用的對存在問題進行修改。其三是雙證融通,學習情境設計融入職業資格認證考試內容,學生在拿到畢業證書同時取得行業職業資格認證,學生畢業后受企業行業歡迎。
注入攝像、解說詞寫作、后期特效等多種新元素教學。在新元素的促動下,職業能力、應用能力以及社會需求等信息得到充分滲透,傳統教學上的攝影、攝像課程有了新的活力與生機,教學活動方式和結構融入企業項目,學生參與一線技術人員的工作內容,共同推進新的教學理念,課程標準與行業標準相結合,促進學生實踐能力、應用能力、職業崗位能力、藝術表現能力等綜合能力的提高。
以“電視專題片”項目工作流程為載體,按就業崗位核心能力要求,開設一門運用現代教育科學理論和先進技術培養綜合能力的課程。課程通過專項項目拍攝與制作,職業崗位既分工又合作,貫穿《非線性編輯技術》《DV短片創作》《微電影創作》等課程的教學思路,提高學生運用搖臂等大型攝像設備、后期制作工作站的技能,并貫穿畢業設計作品的制作和展示,提高完成企業項目拍攝應用能力。
根據課程定位和培養目標,該課程以“思維訓練”、操作“技術能力”培養為主導,分為五個教學模塊:策劃(設計)各類“電視專題片”的思維訓練模塊;掌握各類數字影視設備的操作能力和提升靈活運用拍攝中各種技術、技巧的綜合“技術能力”模塊;撰寫各類“電視專題片”策劃文案和解說詞的“文字能力”模塊;“電視專題片”后期剪輯、配音、特技、合成編輯模塊;全方位進行“電視專題片”包裝的“綜合藝術能力”模塊。
電視專題課程的創作是一個系統工程,整個流程由前期策劃、現場拍攝和后期制作構成。成立一個課程教學團隊優勢在于各個教學環節有行業專家指導,教學團隊由企業帶頭人和專業教師共同組成,集合專業職業崗位各個技能要求,各教師嚴格按照討論提出的《課程設計方案》和《課程教學基本方式》教改思路授課,各施其才,讓學生全面掌握各個環節技術要領,達到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依托校企合作開放平臺,進一步推進課程體系改革,搭建教學、育人、就業的開放管理平臺,保證企業參與課程建設,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實現校企雙方雙向參與,資源共享。
聘請多名一線技術崗位工作人員為兼職教師,建立兼職教師資源庫,培養教師教學和教改能力,使教師共同承擔此課程建設與改革。
校內建立由學生、教師、督導形成的多級評教、評學制度。通過建立質量評價反饋平臺,形成學生、家長、用人單位、行業協會甚至第三方(咨詢公司)的多方參與的評價制度。
高職高專院校電視專題課程建設,是在對學生就業環節的實踐活動做細致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的設計。課程建設以制定電視專題課程標準,學習情境設計引入企業項目,教學模式、方法、手段的運用,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等環節為主要內容,以期實現學生職業能力和應用能力的有效培養。
1.蔡善偉:《電視專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2.石長順:《電視專題與專欄:當代電視實務教程(修訂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3.高鑫、周文:《電視專題》[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