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莉莉

厲無畏 致力于文化創意產業研究,被譽為“中國創意之父”。曾任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第一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務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副主任、上海市政協副主席等職。現為上海市創意產業協會會長、上海社會科學院創意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東華大學旭日工商管理學院名譽院長。獲省部級優秀成果獎11項。1992年受聘為上海市政府決策咨詢專家。2007年獲全國創意產業杰出貢獻獎,2011年因撰寫《創意改變中國》獲全球文化產業學術專著“思想驅動獎”,2012年獲“創意產業終身成就獎”,2013年獲“輝煌中國·十大時代經濟精英人物”獎。編譯《創意產業——城市發展的新引擎》《創意產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策動力》《創意產業導論》《轉型中的中國經濟》《計量經濟學》等20余本,在國內外報刊發表論文、研究報告等近300篇。
厲無畏先生是我的恩師,我本來是文學所畢業的碩士研究生,經花建老師的推薦,先生將我調至了部門經濟研究所,現在從事著自己鐘愛的文化經濟學的研究。幸運的是后來我成了先生的學生和研究助理,能夠得到先生的學術指點和生活鼓勵。先生不僅是我的良師,還是我的益友。先生是著名的經濟學家,是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泰斗。早在文學所學習時就知道先生喜歡詩詞創作,那是因為夏蓮同志曾寫了一篇關于先生以前寫的詩詞賞析,題為“寒窗詩話也情濃——一個經濟學家的詩歌人生”,發表在《中華兒女》雜志和院刊上。我出自文學所,非常欣賞先生的詩作,如今又有幸成為厲老師的學生和研究助理,因此比較關注先生的新作。但是我的文學底蘊非常淺薄,深怕自己辜負了先生詩作中的美意。
先生喜歡詩詞創作。詩歌,是文學殿堂那朵最絢麗的奇葩。無怪乎先生是我國的“創意產業之父”,因為先生既是經濟學家,在計量經濟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又有非凡的創意水平和深厚的藝術修養。經濟學,特別是計量經濟學是頗有科學色彩的學科;而文學,卻是相當浪漫柔美,充滿創造性的學科。18世紀法國文學家福樓拜曾說:“藝術越來越科學化,科學越來越藝術化,兩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必將在山頂重逢。”當經濟學和文學重逢,便演繹出了現代文化產業的繁榮故事。文理結合是先生詩詞創作風格的特點之一,看到一位記者采訪先生的報道,問先生研究創意產業和寫詩有何關系?先生的回答很簡單,他說:“也許兩者并無直接關系,但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你可以從中去理解。”
回想自己近十幾年一路走來,從一名電視臺的編導到文化產業理論研究生,從一名雜志編輯再到文化經濟學的理論研究者,從實踐的工作狀態走上了嚴謹的治學之路,總覺得自己距離快樂越來越遙遠。其實不然。先生常用孔子的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開導我要快樂工作、享受生活。每當自己為雞毛蒜皮的事情而發愁的時候,就會想起先生的教導,然后漸漸暖意彌胸,一笑了之。
詩詞創作的意境來源于生活,先生創作的最大源泉就是生活。先生說自己早年生活非常困苦,在艱辛的間隙就以詩詞創作來豐富業余時光。現在的我,無法去觸摸到先生這段充滿辛酸而塵封已久的記憶,但依舊能感覺到先生早期的詩作中充滿著以苦為樂的奮進精神。中年之后,先生成就彰顯,詩作中充滿著對歲月的感懷,有一種由衷的平和與快樂。社科院部門經濟研究所是先生工作過的快樂驛站之一,任所長長達十一年,當時先生還任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副主任。因為先生的寬容治所,部門所成了一個快樂研究所。再后來先生調至北京工作,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和民革中央常務副主席,到全國各地開會、布道、講學,應邀即興題詩詞也不少,讀來頗感先生功底的深厚和才思的敏捷,詩作中更是盛放著創意和飽滿的快樂。
先生出生于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曾獲美國經濟學博士學位,先后任復旦大學和上海財經大學教授。父親是先生的啟蒙老師,他從小耳染目濡了知識的存在形式,后來先生更是注重知識的價值,并一直堅持不懈追求真理。父親是統計學方面的專家,先生子承父業、精通數學,先生一直是計量經濟學方面的專家。起初,他在計量經濟學和產業經濟學領域卓有建樹,從1992年開始,他關注和研究文化創意產業。在我進社科院部門所的時候,雖然那時先生還是我們的所長,身兼數職,行政事務繁多,但是他發表的論文常被人大復印資料或新華文摘轉載,他的年終科研成果在所里排名始終名列前茅。
如今先生身居高位,但他仍孜孜不倦,追求真理。到北京之后,仍筆耕不輟,每年還堅持發表十幾篇論文及文章。如果以他的科研成果放在我們所里排名,依舊名列前茅。到現在我還是沒有弄清楚他是怎樣安排好時間的,因為他的日常工作可以說是日理萬機。在這樣繁忙的工作中居然堅持科研,況且還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真是難能可貴。
人生最大的藝術就是愛的藝術。先生的外公蔣作賓,對先生的影響非常大。蔣先生是著名的辛亥革命元老,是同盟會第一批會員,辛亥革命后出任陸軍次長,后任國民政府駐德、駐日大使。蔣先生是具有雄才大略、大義凜然的革命家、軍事家和外交家。先生出生只有幾個月大的時候,外公就去世了。蔣先生留給先生最大的精神遺產就是要不畏艱辛、熱愛祖國。

參觀2009年深圳文博會(右三為劉延東)
為了完成外公的遺愿,先生加入了國民黨革命委員會。記得先生曾說過,自己早年加入民革,那時坐火車去貴州參加一個項目的調研后讓他寫成報告。一位已故的民革中央領導非常賞識先生的文筆和洞察力,后來就提拔先生,如今先生成了民革中央常務副主席。先生對黨派工作傾注了極大的心力,他提出:黨派工作也要拆除圍墻,從封閉型、半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要跨出統戰系統,擴大與社會各界,與政府部門的聯系,并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和調查活動。
先生用他的智慧以參政議政的獨特方式去熱愛祖國。參政議政20余年,先生在全國政協或全國人大上的議案、提案涉及防范金融風險、加速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建立我國石油儲備制度建議、宏觀經濟、經濟體制問題、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建議等方方面面。先生的建議和對策深入淺出、觀點新穎、特別管用。
先生一直在探索參政議政的新形式,他曾應邀先后9次率上海民革系統的專家前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四川、內蒙古等地講學、咨詢。所到之處,大家都說先生的報告“深入淺出,特別管用”。這也正是先生追尋的提高民主黨派參政議政實效的目標:針對性、宏觀性、可操作性。
先生的生活非常簡樸,記得第一次見他的時候,我是以一名雜志記者的身份隨機到他辦公室采訪他。他非常隨和,那時他正擔任上海市人大副主任,可是他卻穿著一雙黑色的布鞋,他的茶杯居然是用舊的玻璃罐子。當時我在想,哦,用玻璃罐子做茶杯可能是經濟學家對循環經濟這個理念的身體力行。那為何穿布鞋呢?我非常驚訝和納悶。到后來才明白,先生的日常生活以簡單和舒適為基準。布鞋雖然不好看,但是穿著很舒服。記得后來隨先生外出調研,他上車的時候,都喜歡穿布鞋,他的辦公室里也經常放著一雙黑色的布鞋。
先生摯愛文化創意產業,并在此領域碩果累累。我曾請教過先生,問他為何會如此執著于文化創意產業,他說自己尋尋覓覓了許久,發現研究文化創意產業最快樂、最有趣。
文化成了當今中國社會發展中的一枝獨秀,因為文化可以興盛一方。先生在此領域樂此不疲,他覺得研究此領域之所以有快樂的感覺,還在于文化可以成為一股趕超的力量。由于政治、經濟、文化三者之間相互促進、相互制衡,進而會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先生的愛好非常廣,年輕的時候喜歡溜冰、兵乓球等運動性項目,唱歌也不錯,所里搞活動常和大家一起快快樂樂唱歌。他還常說,打牌可以益智,偶爾清閑的時候,就會約上幾個舊友或者學生打得津津有味。當然,寫詩是他最大的愛好,有時他還喜歡創意性的“搞笑詩”,充滿情趣。
先生非常儒雅,我很喜歡先生走進我辦公室的那種感覺,踏實又歡快,總是笑呵呵的。后來老是懷念這種感覺。到如今他難得來社科院,我還是非常喜歡他走進我辦公室的那種感覺。雖然先生現不在我的身邊工作,但是每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我總會想起先生在鼓勵我的樣子,然后就重振旗鼓,繼續努力。
先生不單是一位對弟子充滿鼓勵與寬容的好導師,還是一位非常尊重女性的名紳。先生具有浪漫情懷,有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浪漫史。他的夫人是皮膚白皙、氣質優雅的藝術家——鄭秀珠老師,鄭老師年輕時是頗有名氣的專業舞蹈演員。最難能可貴的是,先生是在他人生最艱難的時候邂逅鄭老師,先生淵博的學識和正直的個性深深地吸引著鄭老師。新婚時,盡管手頭拮據,但先生仍然精心把新房刷成粉紅色,用中國民間工藝——大紅剪紙作為點綴,令鄭老師十分愉悅。后來多次搬家,鄭老師總是將臥室刷成粉紅色,這樣的執著,讓人體味到了情深的內涵。婚后四十多年,鄭老師一直默默支持著先生,為先生擦汗、為先生鼓掌……如今已是兒孫滿堂、非常幸福的一個大家庭。
俗話說,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個好女人,而在我看來,這句話應該這樣說: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個令他心儀的女人。因為家的溫暖,更讓先生在事業上如虎添翼,詩情隨之流露。
最喜歡見先生開懷大笑的樣子,他笑得極燦爛。他經常會開玩笑說,咳,自己也將進入70后,和我變成同代人啦。先生的心態和他的年齡一點也不相稱。他的心態很年輕,因為他會說些連我們也沒聽說過的網絡新名詞,還知道當季流行哪種顏色。
近幾年來,先生最開心的事情就是見到我國文化創意產業之花遍地開放。因為他一直為之努力的研究終于被現實和實際工作接納了。先生豐碩的研究成果對于我國文化創意產業主管部門的政策制定、文化創意產業領域學者的深入研究、文化企業從業者的經營運作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為此,各地在紛紛邀請他發表演講。

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題詞
快樂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種境界。記得《第一財經》曾報道過先生的快樂是源于寬容和創造力。文化創意產業最難得的環境就是一種寬容的文化氛圍,只有寬容的環境才能吸引創意階層聚集,文化方可多樣化,這是文化創意產業繁榮的關鍵元素,也是當下中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最緊缺的一個環節。而先生具有這種品質,進而努力將寬容作為一種環境去經營。這是非常值得大家去學習和推崇的。
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還是先從個人修養做起,慢慢學習先生的品質。但先生的創意水平是我怎么也學不到皮毛的,他的詩詞創作只是其創意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先生答記者引用孔子所說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令我尋思良久,或許可以這樣去理解:學詩而有美感和創意,于是有興趣而興起研究文化創意產業;禮是指態度與規范,踏實認真地去研究,建立理論規范和發展模式,才使這項研究立于學術之林,得到社會和學界的認同;快樂地去研究、從研究中得到快樂,這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