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昕
怒砸 “劣質空調”背后的鬧劇
文/金昕

也許人們還記得在2002年的“3·15”消費者維權日期間,先后三次發生在南京、上海的鬧市街頭揮鐵錘砸毀“雙菱”空調器的轟動全國的新聞事件。然而,誰也不會料到,這一事件的真相,竟是一個私營企業的老板和江蘇某報記者聯合導演的一幕鬧劇。2002年12月6日,這一在國內外空調市場引起巨大反響的丑聞的主謀者陳恩等人和記者錢廣如由上海市奉賢區人民檢察院以損害商品聲譽罪提起公訴。這是我國自1997年新《刑法》設立損害商品聲譽罪名后,上海起訴的首例損害商品聲譽案,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如今回眸此案,對人們正確認識復雜的商業紛爭頗有益處。
2002年3月14日,在南京市中央商場門前,3·15大型消費投訴活動在這里舉辦。一大早,南京市商貿局、各大商場、廠家等及各家新聞媒體都在這里設立了咨詢接待處,活動現場有近萬名消費者前來咨詢、投訴,場面十分熱鬧。
上午10時許,在該市大行宮中山東路和太平北路交界處,幾個手拿照相機記者模樣的人靜靜地等待著“猛料”的出現。據說,類似于武漢砸奔馳轎車之類的事情馬上就要在這里發生。沒多久,來自連云港黃海度假村客房部的經理陳恩等人來到現場。當著數百名圍觀群眾,陳恩高高掄起大錘狠狠砸向一臺壁掛式空調機。瞬間,空調被砸碎,塑料外殼剝落一地。一旁,一人手持“雙菱空調,質量低劣,投訴無門,砸毀有理”的標語,不斷嚷道:“照著雙菱牌子給我砸!”
3月15日,南京出版的8家報紙醒目地報道了陳恩等人當街怒砸空調的情景。
3月28日上午,陳恩等人又來到“雙菱牌”空調生產廠家的所在地上海,再次在大街上上演了“怒砸空調”一幕。
陳恩毫不諱言是自己策劃這起事件的。他氣憤地說,2001年3月,他承租了連云港黃海度假村客房部,并于同年4月購買了上海生產的雙菱牌空調84臺,總價27萬余元。可是6月中旬正式啟用時,當天就壞了6臺,且噪音大,制冷效果差。陳恩多次跟商家交涉無果。
2001 年11月,連云港市環境監測站根據不堪忍受噪音的附近居民的舉報,監測發現該批空調噪音超標量已達15.7分貝,并對該度假村客房部處以2.8 萬元的罰款。陳恩認為罰款主要是因為產品不合格而引起的,應由空調器生產廠家承擔。為討回一個說法,經過多次聯系,都被該廠拒絕,最后只要是陳恩打去的電話,他們要么不接,要么直接掛掉。陳恩說,在他長達9個月的維權過程中,簡直是“投訴無門,走投無路”。在向有關部門投訴時,對方竟然說他是一個經營者而不是消費者,因此他的問題不能完全參照消費者投訴來處理。
因為空調的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度假村客房部信譽因此受到損害,幾個月來生意蕭條。萬般無奈之下,陳恩攜帶空調,在售貨商的陪同下來到江蘇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進行產品質量檢驗,結果被檢測不符合GB/T7725-1996標準規定要求,為不合格產品。
盡管如此,生產廠家仍然不理不睬,辯稱沒有廠方代表在場,他們不承認該項檢測。這才有了文章開頭“怒砸空調”的一幕。很快,這一事件引起了全國媒體的極大關注。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共計十余家報紙和網站、電視臺和電臺編發或轉摘了南京、上海兩地街頭砸雙菱空調的事件的新聞。
對于這一事件,雙菱空調器公司的說法又是怎樣的呢?該公司副總經理龔建杭憤怒地向媒體表示:“陳恩的極端行為實屬蓄意敲詐!”據透露,其實雙方早在2001年時就有過爭執。原來,2001年4月22日,陳恩以江蘇省連云港黃海度假村客房部的名義購買了84套上海雙菱空調,合同金額為26.9萬元,先付10萬,公司將空調全部安裝調試到位,余下的貨款按合同條款簽訂應于2001年7月30日付清。但一直到2001年9月份貨款仍未付。經銷公司不斷向陳恩催討貨款,陳恩一直拒付。11月2日,陳恩突然發傳真至雙菱公司稱,他購買的該批空調系偽劣產品,“限定在3日內解決這批空調問題及對度假村產生的負面影響,否則將予以起訴并向新聞單位投訴”。在被前往該地查看的雙菱工作人員證實是該公司產品后,又提出這批空調器存在嚴重質量問題,噪聲超標。
11月6日,雙菱公司即指派用戶服務部部長及技術部、品質部、制造部一行7人趕往連云港,在檢查了度假村59個空余房間的空調后得出結論:所有室內機都正常,室外機有6臺由于安裝位置不好,出風口與墻壁距離太近排風受阻造成噪聲略響,而機器本身并無質量問題。只有一臺柜機按鈕失靈,雙菱公司提出可按三包原則處理,對于噪聲超標問題則可進行合理的司法質量鑒定,但都遭到陳恩拒絕。
12月27日,陳恩又提出該批空調器的東芝主機是假冒偽劣品,非但不再付款,還要求索賠500萬元。之后,陳恩開始借助新聞媒體向雙菱公司發難。第二天,南京某報突然刊載了記者錢廣如發自連云港的《噪音超標被罰,客戶索賠200萬,84臺雙菱空調惹麻煩》的報道。半個月后的2002年1月14日,該報又一篇還是由記者錢廣如寫的《雙菱空調惹麻煩有續聞 業主停業索賠300萬元》見諸報端。
接下來,讓雙菱公司萬萬沒有料到的是,正當他們在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時,2002年2月5日,陳恩又甩出了更為重磅的“撒手锏”,拿出了江蘇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一份“雙菱空調經檢驗,噪音不符合規定要求”的報告。有了這份報告,陳恩的索賠金額上升到了520萬元。
2002年2月27日,雙菱公司負責人在南京與陳恩等人交涉時,陳恩和他的合伙人金月根、金家祥又向他們出示了5份材料,揚言:“我們已經請了全國84家媒體,一榔頭就可以把你們雙菱公司砸垮。”雙菱公司人員對他們提供的5份材料逐一駁斥,拒絕了陳恩索賠520萬元的無理要求,告之愿意根據質量法的規定,處理產品質量問題。
經過多次交涉,3月13日,陳恩等人終于將價碼降到210萬元,但暗地里陳恩等人已經開始策劃利用“3·15”消費者維權日有計劃地實施“砸空調”行動。事件發生后,一時間,全國輿論嘩然,雙菱公司名譽掃地,數千萬元的退貨單像雪片般飛到雙菱公司。各地的經銷商紛紛提出中止當年“雙菱”銷售合同的要求。公司頓時陷入產品滯銷、生產停頓的狀況。
4月26日,忍無可忍的上海雙菱空調制造公司向上海市公安局奉賢分局報了案。
有句話說“消費者是上帝”,但上帝也不能隨心所欲,借維權之名行傷害他人之實。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接受服務時,有權獲得質量保障、價格合理等公開交易條件,法律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但消費者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時要依法進行,當消費者與經營者發生消費權益爭議時,可以通過協商和解、請求消費者協會調解、向法院提起訴訟等途徑解決,不得隨意損害他人商業信譽和商品聲譽,更不允許假借維權,惡意損害他人商業信譽和商品聲譽。
警方接到報案后,感到頗為棘手。因為現在社會上諸如武漢砸奔馳車、合肥砸美菱冰箱等,這類事件很多,公安機關能否偵辦此類案件?必須謹慎。
為此,奉賢區政法委、區公安分局和市公安局經偵總隊聯合進行了專題探討。會上大家認為,這是一種新類型的案件,在此之前損害商品聲譽案在全國刑事司法實踐中從未涉及,但區公安分局經偵支隊可以先緊緊圍繞相關法律法規全面開展調查取證工作,用證據說話。
警方馬上驅車來到連云港,首先對雙菱空調進行了質量鑒定。陳恩說空調存在嚴重的質量問題,依據的是連云港環境檢測中心站和江蘇省技術質量檢測中心所作的檢測報告。連云港環境檢測中心承認,自己并沒有鑒定空調質量的資格。他們提供的噪音證明并不能說明空調存在不能制冷制熱的質量問題。因為引起空調噪聲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電壓不穩、安裝不當、氟利昂多少等因素,所以報告只能說明該區域的噪聲超標,不能說明空調質量存在的問題。另從江蘇省質檢中心調查證實,質量監督中心的檢測報告不具有代表性,不具有法律效力,更不能作為司法部門定性定案證據使用。因為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頒布的《國家產品質量仲裁鑒定和質量鑒定管理辦法》規定:只有仲裁鑒定和質量鑒定才具有法律效力。由此可見,陳恩等人所持的兩份檢測報告均不能說明雙菱空調存在質量問題。
那么雙菱空調的質量究竟如何?為了進一步取得確鑿證據,警方委托上海技術質量監督局對黃海度假村客房部使用的雙菱空調進行抽樣檢測,經檢測,該批空調的噪聲及制冷制熱等重點指標均符合國家質量標準。為慎重起見,警方又委托地處廣州的國家技術質量檢測中心進行復檢,結果同樣是“完全合格”。
與此同時,警方通過深入走訪調查獲悉,與媒體曝光情況完全相反:黃海度假村根本沒有接到停業整頓通知一說;在里面過夜的5名客人稱空調質量很好,噪音也不大。同時根據陳恩向媒體散布的“空調噪聲擾民”的情況,警方實地走訪了度假村周圍的居民,居民普遍反映根本不存在空調噪聲影響正常休息的情況。住在僅與度假村3米之隔的一個居民說,他一點也沒有感覺到空調的噪聲影響了他們的日常生活。更為重要的是,連云港市環境監測中心站承認,該站對客房部的2.8萬元“罰款”實際上是“排污收費通知”。而那份由江蘇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工作人員于某出具的檢驗報告,竟然是陳恩等人花了2000元錢“買”來的。
至此,警方從掌握的種種情況看,陳恩等人存在惡意捏造事實,并實行敲詐的犯罪嫌疑。于5月13日正式決定立案偵查此案。
5月20日上午,上海警方在連云港將犯罪嫌疑人陳恩刑事拘留,與陳同時被拘留的還有他的兩名合伙人金月根、金家祥。他們掄起的大錘最終還是砸了自己。
在威嚴的法律面前,警方通過強化攻堅審訊,陳恩等犯罪嫌疑人開口交代了事實的真相:這一切竟然是一起有南京某報記者錢廣如參與、以毀壞企業聲譽為要挾手段,有計劃、有預謀的勒索錢財的案件。
27歲的陳恩,是浙江海鹽人。2001年3月,陳恩和其未來的丈人金月根以及金月根的弟弟金家祥共同出資30萬元,承包了黃海度假村客房部后,由于從未經營過旅館業,缺乏經驗,加上度假村地處偏僻,設施單一,因此客流稀少,生意不景氣,經濟效益極差。在購買了84套上海雙菱空調、先付了10萬貨款后,余下的貨款直到2001年9月份他還付不出。在經銷公司不斷向陳恩催討貨款的情況下,陳恩靈機一動,開始說空調是假冒偽劣產品要拒付貨款。在被前往該地查看的雙菱工作人員證實是該公司產品,不存在假冒偽劣后,又提出這批空調器存在嚴重質量問題,噪聲超標為由,向雙菱公司索要賠款。在多次索要未果后,為了給自己說法提供證據和給雙菱公司施加壓力,陳恩到連云港和南京做了兩個質量“鑒定”。在南京做的那個鑒定中,第一次做出來的結果為合格,他就將這份鑒定結論棄之一邊。而后,他偷偷塞給鑒定人2000元,要求重新做第二次鑒定。于是,心領神會的鑒定人便用失靈的儀器,做出了一個“噪音超標”的結論。
有了這份質量鑒定,陳恩便更加理直氣壯地向雙菱公司索要巨額賠款。“嗅覺靈敏”的南京某報記者錢廣如得知“雙菱”空調糾紛后,特地從南京趕去連云港參與“采訪”,并迅速在報上刊發文章。同時,錢廣如以他新聞記者特有的“新聞頭腦”,精心“構思”了“砸空調、泄民憤”的所謂“新聞策劃”。據陳恩交代,他向有關部門散發的投訴信等均是由錢廣如在電話中口述,再由陳恩記錄下來寫出來的。
此間,錢廣如以發稿需“打通關系”為名,當第一篇報道見報后,在陳恩處拿了4000元“酬勞費”。2002年3月13日,金月根在南京又向錢廣如送上3000元。3月14日,錢又收受了5000元“酬勞費”。 就這樣,錢廣如先后向陳恩索取人民幣1.2萬元“酬勞費”。并約定,一旦等雙菱公司的賠償款到手后陳恩需再給他5萬元。
6月6日,警方將南京某報記者錢廣如這個“幕后軍師”抓捕歸案。他承認,在3次上街砸毀空調的事件中,都是他用路邊的公用電話通知新聞媒體記者到現場采訪的。他在親筆供詞中寫道:“十分自悔和沮喪,為了1.2萬元錢,將自己的人格、職業道德拋在腦后,斷送了自己的前途,也害了家人……”
2003年3月14日,奉賢區人民法院一審判處陳恩有期徒刑1年,并處罰金3萬元;分別判處金月根、金家祥、錢廣如罰金3萬元。2003年7月17日,上海市第一中級法院對此案作出了終審判決,駁回了陳恩等4人的上訴,維持原判。
編輯:鄭賓 393758162@qq.com
案后思
“當眾砸空調”為何會涉嫌犯罪?那么究竟該如何看待諸如“砸奔馳”、“砸空調”、“砸手機”、“砸電視”的新聞事件呢?消費者在維權過程中的過激行為和觸犯刑律的犯罪行為之間的界限究竟該怎樣界定?
對此,中國刑法學研究會理事、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孫國祥教授認為:關于“損害商品聲譽罪”,在我國新《刑法》第221條有明確規定,是指“捏造并散布虛偽事實,損害他人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或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行為”。此類行為過去并未作為犯罪處理,但隨著商品聲譽、商業信譽越來越重要,一旦遭受損害可能會給企業帶來“滅頂之災”。因此從維護公平競爭的角度出發,我國在1997年修訂《刑法》時,增加了這一條款。 孫國祥教授解釋說,理解這一條款要看是否有“捏造”和“散布”這兩個關鍵“動作”。當眾“砸空調”、“砸汽車”,可以理解為“散布”,但僅有“砸”,還不足以構成犯罪,關鍵還要看有沒有“捏造”事實,也就是爭議的商品到底有沒有質量問題。如果商品確實存在質量問題,又沒有得到商家的合理解決,消費者一時氣憤“砸”了,那充其量只是維權行為欠妥,或過激,并不構成犯罪。相反,如果商品根本沒有質量問題,卻被人說成“質量低劣”當眾砸毀,那么砸的人既“捏造了”又“散布了”虛偽事實,構成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