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碧
震后救援
文/阿碧
Earthquake Rescue
2013年4月20日8時2分,四川雅安蘆山縣發生里氏7.0級地震,導致200多人死亡或失蹤,1萬多人受傷,累計造成199余萬人受災。地震發生之后,中央和四川相關部門迅速部署救災,多種救援力量奔赴災區救助災民。當然,這次蘆山地震救災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令我們思考如何在及時迅速救援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在未來面對災害時實施更加科學、更加高效的救援。

在一些救災實踐中,救援人員會發現救援資源有不合理分配的現象。地震發生后,全國各地組織起來的救援資源會陸續抵達災區。如果組織不好,會影響救援的有效開展。因此,相關專家建議,我國在面對大災時應建立更有效的統一指揮部,制定統一的救援預案,使救援隊伍到達災區后能立即展開救援,并能夠應對次生災害的持續發生和危機;應建立適合本國國情的應急資源保障體系,提升我國應急響應的能力和救援效率。對于進入災區的物資,應設一個統一調度、統一指揮的中心或者平臺,志愿者去了以后不要自己去送,到了基地以后,由當地政府統一協調。
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的救援體系。美國是一個易發地震的國家,50個州中有43個處于地震高風險地帶。地震每年給美國造成的經濟損失約44億美元。為了應對地震和其他災難,美國不斷完善一套以美國聯邦應急管理署為中心的一體化救災機制。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美國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自然災害。1979年,卡特政府組建美國聯邦應急管理署(FEMA),將原本分散在不同部門的救災機構整合起來。FEMA平時編制通用的救災計劃,培訓各類救援人員,準備救災物資,防災與應急做好準備。當某州或某地區發生災害時,FEMA進入災害應急階段,負責提供、調用救援資金、物資和救援人員,負責同各州和紅十字會聯系,幫助災區恢復重建。
了解災區概貌性的情況對統一部署救災也很重要。即使在通信暢通的情況下,要獲得災區概貌性的情況,一般需要從空中進行偵測。蘆山地震發生后兩個多小時內,空軍11252機組與海軍航空兵4101機組先后派出偵察機和遙感飛機抵達震源地上空,開始拍攝災區影像并展開其他偵測作業。隨后,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派出了應急監測車系統和5架無人機趕赴災區,同時也緊急調配資源三號衛星、天繪衛星等多顆高分辨率衛星、雷達衛星接收災區衛星影像。通過分析低空無人機影像和衛星影像,救災指揮中心可以迅速判斷出受災嚴重的區域。
地震發生后,通信、電力、自來水、燃氣、交通等公共設施往往會遭到破壞,令災區居民不能很好地自救和他救,也影響了外界對災區的及時救援。通信是救援部門的“耳朵”,交通是搶險救援的“腿”,如果“耳朵不靈”、“腿不好走”,直接影響到救援的效率。因此,地震發生之后,盡快恢復災區的公共設施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信息在重大災害應急處置中是最重要的需求。在各國的災難救援中,通信都是第一位要保障的重點,而公共網絡的基站容易在災害中損毀。其次,災難后大量公眾用戶使用會造成通信網絡超載。蘆山地震后,部分通信設施受損,加之人們不停地向災區的親朋好友打電話,結果就導致災區的公共通信一度癱瘓。震后,雅安蘆山縣、天全縣、寶興縣部分手機和固定電話由于通信機房、基站和光纜的損壞導致通信中斷。在修復通信設施的同時,相關部門也呼吁大家不要向災區撥打并非特別必要的電話,網民們也自發地相互提醒少往災區打電話。
由于地震災害往往不是發生在某個點,而是發生在一大片,究竟哪些地區災害嚴重,這是親歷地震的災區人民才能清楚的事實。此時,災區與外界的通信顯得特別重要。蘆山地震后,寶興縣的通信設施受損最嚴重,三大公共通信公司的網絡斷網,寶興縣成為“孤島”。蘆山地震出現的網絡癱瘓等問題,反映出地方缺乏傳統和現代手段相結合的綜合信息體系,導致信息出不來、進不去,對災情的判斷、力量的部署上會有些偏差。從各國災難應急經驗看,他們在應急指揮時多使用應急專網。應急指揮通常由一個領導向若干人下達指令,應急專網可實現一對多信息傳遞。救援中多類型的指揮部之間通信波段不同,無法有效傳遞信息,影響救援指令準確快速傳遞。
在大地震發生之后,必然出現外地的親屬、熱心的志愿者和救援人員一起涌入災區的情況,大量的救災物資也要及時地運送到災區。此時,災區的道路交通流量會暴
增。因此,地震發生后,災區和通往災區的所有公路應免費放行,以緩解交通擁堵。如果是在平原地區,交通的問題還比較好解決。然而,無論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還是最近的蘆山地震,都是發生在較為偏遠的山區,道路本來就窄且沒有臨時拓寬的可能性,加上山體滑坡會阻斷不少路段,給災區的交通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對于山區發生的地震,可采取交通限流措施。當各種救援力量急于涌入災區,搶險開路的工程設備反而因道路堵塞調不上去,耽擱了寶貴時間。合理的救援挺進順序應該是打通道路的隊伍和重型設備先行,這些隊伍盡量配備快速路橋裝置,比如橋垮了可以快速架設裝配式橋梁,遇到大石堵路也可部署快速設施跨過。緊隨“開路部隊”的是專業救援人員,然后是緊急需要的救援物資,其次是有救災經驗的志愿者。對于社會車輛,則采取禁行的措施。
在地震發生后,由于道路擁堵或阻斷,很多受災區沒有足夠的水、糧食和醫藥供給。此時,可出動軍用飛機或民用飛機來空投部分急需的救災物資。在中國空中救援力量中,目前民用飛機還沒有納入救援體系,大大削弱了空中救援在大災害中所占的比重。今后,政府可將具備條件的通用航空公司列入政府采購目錄,以備采用。同時,對列入目錄的通航公司在專業救援設備的配備以及培訓演練上,提出要求和提供相應支持。今后還應增加救護飛機的架次,以轉移需到大醫院及時救治的重傷患者。
在發生重大自然災害后,絕大多數國家不會讓人們無序救援,而是在國家統一部署下有序救援。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還是有不少熱心人士急切地想在第一時間趕到災區幫忙。無論是在汶川地震還是在蘆山地震后,無數民間力量在第一時間趕赴災區緊急援馳。人們開著私家車,帶著水、食物等救災物資;一些愛心人士還拿著善款,帶著藥品奔赴災區。
地震發生后,政府可適當對民間組織和個人志愿者的救援熱情加以引導。前往地震災區的志愿者,應有專業的技能和組織,避免因一時沖動而擅自進入災區,結果可能是“救援者變成了被救者”。大規模的志愿者也會給災區的公共資源分配帶來困擾。
雖然民間救援力量在災害發生時的熱情很高,但是不得不承認,非專業救援力量存在一些問題。在很多情況下,非專業的救援人員對坍塌的建筑物內是否存在幸存者缺乏辨別經驗,因而導致一些受災人員失去最佳搶救時間。此外,建筑物廢墟存在很多可知和不可知的危險因素,非專業的救援人員對這些危險因素缺乏認知,容易導致建筑物進一步坍塌。而專業搜救人員掌握正確的搜救知識和技巧,擁有專業的搜救工具和豐富的搜救經驗,能將有關危險降至最小,并提高受災人員的生還率。因此,應盡量多派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參與震后搜救工作,并加強對非專業救援人員的現場緊急培訓。
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民間救援組織面臨特別分散、專業性稍弱等特點。面對同樣的問題,其他國家的一些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日本的災害救援主要以政府力量為主,但是民間的救援也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日本311大地震后兩個月內就有28萬名志愿者參與救災活動,他們大部分是由民間慈善機構負責組織的,有明確的分工和紀律,很多志愿者隊伍會佩戴自己團體的標志用來區別別的志愿者團體和假志愿者。在美國,有一個名為災害救助聯盟的全國性非政府救災組織,所有的民間災害救助隊伍都是這個聯盟的成員。平時這些成員各自從事工作,一旦發生災害,聯盟將啟動,由他們根據情況分配各民間救援隊的任務。在應急啟動時,災害救助聯盟在原有的網絡虛擬的指揮中心的基礎上,臨時再組建一個實體的指揮部。
蘆山地震發生后,中央領導強調,要把搶救生命作為首要任務,千方百計救援受災群眾,科學施救,最大限度減少傷亡。根據以往的救災經驗,只有科學地搜救和治療地震傷員,才能減少死亡率,降低傷殘率。
地震是一種嚴重的突發性災害,地震帶來的傷害具有顯著的特點:一是災情發生突然,二是傷亡人數眾多,三是傷情重而復雜,四是救治困難,五是次生災害源傷害嚴重而復雜。救援過程中每一個細節都會影響到傷病員的一生,非專業救援很可能造成二次傷害。以往重大災害救援的經驗證明,如果參加救援的人員缺乏應有的訓練,有可能進一步加重傷者的傷情甚至導致傷者死亡。
在搜救之前必須要進行正確的區域、場所的劃分和設定,現場必須實施警戒,嚴格控制人員出入,設立工作區、裝備區、指揮部等,這樣才能提供良好的搜救環境,提高搜救效率。在搜救傷員的過程中,黃金72小時最為重要,3天內被救者的存活率最高。當然,72小時之后的搜救仍然十分重要。受損甚至坍塌的建筑物里充滿蜂巢狀的空間,由于各種因素,許多受災人員能頑強地堅持多天。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比如,1985年,墨西哥大地震一星期后搶救出的人員中僅嬰兒就約有10名,甚至有一個9歲男孩在大地震15天后才獲救。因此,搜救工作應該是持續性的,直到所有受損建筑物檢查完畢,廢墟清理工作全部完成,以及尋找幸存者的希望完全消失,搜救工作才應宣布結束。

在搜救出受傷人員后,應盡量保持平穩地將受傷人員搬運至具有一定醫療條件的地方,并進行輸液、用藥等基礎生命支持。對地震中的受傷者,通常要通過止血、固定、包扎、通氣、搬運、基礎生命支持等六個步驟進行急救。地震造成大量山體滑坡和房屋垮塌,最有可能給受災群眾造成軟組織傷、骨折及頭部傷害。當傷者被救出后,應該迅速判斷傷情,通常應根據受傷類別在患者身體上貼上識別標簽,以便于進一步急救。對于一些傷重且在本地難以救治的人員,應及時轉移治療。在蘆山地震中,部分傷員在當地經過急救之后,再送到雅安、成都或其他附近地區的大醫院進一步醫治。
地震無情人有情。隨著我國救災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專業救援人員和志愿者救援能力進一步的提高,以及更多救災知識的普及,在未來自然災害不幸降臨時,我們就能更加從容地應對,大幅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欄目主持人:劉雨 lymjcfy@163.com
鏈接:震后如何自救和互救
如果不幸遭遇地震災害,在專業救援隊感到災區之前,人們需要盡早盡快地開展自救和互救。
(1)要盡量用濕毛巾、衣物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頭部,防止因灰塵嗆悶而發生窒息,也可以避免建筑物進一步倒塌造成的傷害。
(2)盡量活動手、腳,清除臉上的灰土和壓在身上的物件。用周圍可以挪動的物品支撐身體上方的重物,避免進一步塌落;擴大活動空間,保持足夠的空氣。尋找和開辟通道,設法逃離險境,朝著有光亮更安全寬敞的地方移動。
(3)一時無法脫險,要保存好體力,不要盲目地采取搬移重物等耗費體力的措施。不要盲目地大聲呼救。在周圍十分安靜,或聽到上面(外面)有人活動時,用磚、鐵管等物敲打墻壁,向外界傳遞消息。當確定不遠處有人時,再呼救。
(4)如果被埋在廢墟下的時間比較長,救援人員未到,或者沒有聽到援救信號,就要想辦法維持自己的生命,盡量尋找食品和飲用水,必要時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如能找到食品和水,要計劃著節約使用,盡量延長生存時間,等待救援人員。
(5)幾個人同時被壓埋時,要互相鼓勵,共同計劃,團結配合,必要時采取脫險行動。
(6)營救他人時,施救的原則如下:優先救輕傷和強壯人員,以擴大營救隊伍;優先營救被壓埋醫務人員,以增加醫療力量;優先在壓埋人員較多的地方施救;優先救近處被壓埋人員;優先救容易救出的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