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恩海
老年人犯罪:域外考察與借鑒
文/王恩海
Elderly crime:Foreign investigation and reference
2011年5月1日正式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八)》在諸多方面有突破,其中獲得一致認同的是增加了對已滿75周歲的老年人從寬處理的規定,因其體現對老年人的關愛,彰顯了我國“矜老恤幼”的傳統,符合世界刑法發展的潮流而備受贊譽。
概括而言,對已滿75周歲老年人犯罪的從寬處理規定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從輕、減輕處罰情節。《刑法》第17條之一規定:已滿75周歲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2)有條件的不適用死刑。《刑法》第49條第2款規定:審判的時候已滿75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但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3)優先適用緩刑。《刑法》第72條規定,對不滿18周歲的人、懷孕的婦女和已滿75周歲的人,在符合緩刑的其他條件的基礎上,應當宣告緩刑。
該修正案生效已近兩年,司法實踐中適用上述規定的判決寥寥無幾,上述規定似乎成為“睡眠規定”,但必須肯定的一點是,上述規定所體現的理念是發展方向,不能放棄。比較國外相關規定,我們不難發現,我國的規定還有提升的空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考察其他國家的規定,可以讓我們少走彎路,以真正體現人道主義精神。
第一,進一步加大對老年人從輕處罰的力度。對年滿75周歲的人,我國依據主觀方面的不同,規定了不同的從寬處罰力度,這一思路體現了故意犯罪與過失犯罪所體現的社會危害以及主觀惡意性的不同,值得肯定。但對其從輕力度僅僅限于“從輕或減輕處罰”,則值得商榷。這或許與我國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規定相適應,但考慮到我國《刑法》對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的規定,結合老年人犯罪的具體情況,完全可以賦予法官免除處罰的裁量權。例如,《墨西哥刑法》第34條及《荷蘭刑法》第2章第3條都規定,70歲以上的老年人犯罪,免除處罰。但需要注意的是,年齡只是免除老年人刑事責任的一個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如墨西哥規定,以喪失理性為條件,荷蘭則以喪失理解為規定。
第二,進一步加大限制刑種的適用。對此,我國《刑法》僅僅規定了有條件限制死刑的適用,這與一些國家的規定并不相同。如《俄羅斯聯邦刑法典》第59條第2款規定:“死刑不適用于婦女以及犯罪時未滿18周歲的人和法院下判決時已滿65周歲的男性”。再如,《蒙古國刑法典》第53條第4款規定:“60周歲以上的人和犯罪時未滿16周歲的人不得適用死刑。” 聯合國對此亦有相關規定:死刑主體上的限制,對老年人不適用死刑的規定,體現在聯合國理事會在其1989年5月24日的1989/64號決議中(該決議的第2款第c項建議會員國“規定可判處死刑或予以處決的最高年齡”),1996年7月23日的1996/15號決議中重申了對死刑的限制,而這一限制的具體措施就是1989/64號決議補充提出的“確立一種最大年齡限度,超過這一限度,任何人便不得被判處死刑或者被執行死刑。”由此可見,對老年人犯罪無條件不適用死刑是世界通例,亦為聯合國相關文件所認可。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國家限制了其他刑種的適用。如《俄羅斯聯邦刑法典》第49條規定:“強制性工作,四、……年滿55歲的婦女、年滿60歲的男子,以及應征服現役的軍人,不得判處強制性工作。”第53條規定:“限制自由,五、……年滿55歲的婦女、年滿60歲的男子,以及應征服現役的軍人,不得判處限制自由。”第57條規定:“終身剝奪自由,二、……法院作出判決時已年滿65歲的男子,不得判處終身剝奪自由。”
之所以關注老年人犯罪,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會成為老年人,關注現在的老年人,就是關注明天的自己。
我國《刑法》規定了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五種主刑,并規定了罰金、沒收財產和剝奪政治權利三種附加刑,考慮到老年人的具體情況,可以考慮將剝奪政治權利也列入不得適用的刑種范圍內。剝奪政治權利的范圍包括(1)選舉權和被選舉權;(2)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權利;(3)擔任國家機關職務的權利;(4)擔任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領導職務的權利。根據現在退休年齡的規定,被選舉權以及后兩種權利即使是未犯罪的老年人也不再享有了,因此,對老年人限制的政治權利僅僅包括選舉權以及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自由。考慮到老年人的具體情況,其行使這些權利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將其予以限制適用,不會帶來多大的危害后果,亦能體現對老年人的關懷。
同時也可以考慮禁止適用沒收財產。沒收財產分為沒收部分財產和沒收全部財產,其中前者的效果與罰金等同(考慮到罰金的隨時追繳規定,沒收財產的嚴厲程度并不比罰金高),而對后者,《刑法》第59條規定:“沒收全部財產的,應當對犯罪分子個人及其扶養的家屬保留必需的生活費用。在判處沒收財產的時候,不得沒收屬于犯罪分子家屬所有或者應有的財產。”75周歲的老年人大部分已經喪失勞動能力,依賴家人生活,對其判處沒收全部財產,不僅難以實現刑罰的目的,而且會對老年人的家人造成經濟上的負擔,對社會穩定并無益處。
放寬對假釋的適用。我國放寬了對老年人犯罪適用緩刑的適用,考慮到老年人身體的具體情況以及我國監管場所的現實處境,放寬對老年人罪犯假釋的適用與放寬對老年人緩刑的適用會起到相同的作用和效果。對此,亦有國家的相關規定值得借鑒。如《西班牙刑法典》第90條和第92條規定:對于符合以下條件的服刑人員可以實施假釋:根據國家監獄管理法草案第67條要求,服刑期間表現良好,回歸社會后不會造成危害者。雖然不符合前條規定,但如果服刑人年滿70歲或者在服刑期間將年滿70歲,并符合除已服完3/4或2/3之刑罰以外的各項規定的,可以予以假釋。
放寬對老年人犯罪所處刑罰的執行。同樣道理,對判處有期徒刑的老年人罪犯,放寬對其處刑場所的限制,有助于刑罰目的的實現,也有助于我國監管場所工作的順利開展。如《法國刑法典》第131~132條規定:被判刑人年齡達65歲者,禁止居留自然停止。其他剝奪自由的刑罰(徒刑、監禁刑),如被判刑人是老年人,可以在收容監獄內執行。再如《日本刑事訴訟法》第482條規定:被判刑人年齡在70歲以上時,可經一定程序批準而停止執行剝奪自由刑。
降低老年人犯罪的年齡標準。對這一問題,在《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向社會征求意見時,即引起了社會公眾的廣泛討論,其中大多數人贊成降低年齡標準,以擴大受惠范圍。但最終這種意見并未得到采納。縱觀各國規定,將老年人犯罪的年齡限制在75周歲是相當高的,其他國家大都在60~70歲之間,如果將這一標準降低,則惠及更多的社會公眾,更能體現《刑法》的人道主義。
之所以關注老年人犯罪,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會成為老年人,關注現在的老年人,就是關注明天的自己。在我國,早在西周時期,“矜老恤幼”這一傳統即得到體現:“悼與髦,雖有罪,不加刑焉”是法科學生耳熟能詳的內容,其貫穿我國整個封建社會的始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傳統在我黨的革命根據地同樣得到了體現。1939年《陜甘寧邊區抗戰時期懲治漢奸條例》規定了18種漢奸罪行,然而即使對漢奸,該《條例》仍然規定:“犯第 2 條各款之罪,年齡在 80 歲以上者得減刑。”現在,該傳統得以回歸,在為其鼓與呼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在新時期下,應當根據現有情況,考察國外相關規定,以更好弘揚這一優秀傳統,更好體現人道主義精神。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