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阮直
以德治國,以啥治德
文/阮直

這些年好像缺德的官員比缺德民眾要多了,這是為什么呢?難道官場真的是染缸嗎?當然不是。在我看來,德,體現在國人的身上是不等值、不等價的。比如,為人師表者,要有師德,懸壺濟世的,要有醫德,為民做主的要有官德……可面朝黃土的就沒聽過有“農德”,也沒聽過做買賣的人要有“商德”,商人只要做到買賣公平,為人誠信就足夠了。歷代皇權與政府對社會底層大眾都沒有多高的道德要求。
但為官者不行,為官者在中國歷來都是由讀書人中的優秀分子來擔任,他們的地位與職責決定了他們“學而優則仕”的身份。他們在人治體制下掌權,其個人的道德品質高下,要比能力大小更決定著行為的成敗。這其中不僅是官員的行政能力也包括他們個人的升遷。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道德體現在“天下情懷”與“名節骨氣”上,盡管是“學成文武藝效于帝王家”,可他們還是以思想、智慧高于皇帝而自豪,既然為官就要“流芳百世”,絕不“遺臭萬年”。當然,我們也看到了一些道德越敗壞,品質越卑鄙的官員位置坐得更高,升遷更快的典型,但在整個漫長的古代社會,畢竟還是靠好官的官德管理著社會與衙門的。歷史的事實也告訴我們,官德在漫長的古代社會始終與政權安亂、國運興衰、百姓禍福緊密聯系在一起。官德興,政權安,國運旺,百姓幸福;官德衰,政權亂,國消亡,百姓遭殃。
那么,由皇權掌管天下變為政黨管理國家之后,官員的性質就發生根本的變化。制度的設置就不再是把國家的安危,人民的利益托付給一個人了,他道德高尚,就造福一方,他道德淪喪,就禍害一方,這都是沒譜的事情,沒有嚴重腦外傷的人都知道死的制度比活的人好控制,相信好人當官有好的道德,就不如相信不管誰做官,都得循規蹈矩,聽人民的話,更不瞎折騰,可是我們有些時候恰恰知道常識,不運用常識。
原中組部部長李源潮曾指出,領導干部要有敬畏歷史、敬畏百姓、敬畏人生的敬畏之心。約束官員之“德”,就是讓他們有所敬畏,而不是為所欲為。約束官員之“德”,不全在所謂政績指標,而在于“公開監督”,在于“群眾滿意度”。干部言行是否一致,權力是否濫用,道德修養如何,是否維護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把“考核表”交由民意來填寫。這樣,官員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就不會亂來,官德缺失現象也會一天天好轉起來。
沒有讓官員敬畏的約束力,官員的道德自身不會凈化,別說中國人這樣,美國也一樣。據媒體報道,狄克森州立大學的一份審查
報告指出,因“極度缺乏控制和監管”,該校自2003年起,錄
取了數百名不具備入學資格的外國學生,并在沒有完成課程的情況下授予學位。中國有近20所高校牽涉其中。據報告披露,參與該校雙學位項目的學生有95%是中國人,剩下的
5%是俄羅斯人。丑聞曝光后,該校教育、商業和應用科學學院院長自殺謝罪,一位副校長引咎辭職。
就是因為我們有了監管不嚴的“海歸文憑”市場,才讓美國的高校院長也跟著一起缺德了,竟然要了院長的性命。反觀我們那些亂給官員發文憑的院長們咋就沒一個臉皮薄兒自殺的呢?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11月30日在京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專家學者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意見和建議。他強調,“信任不能代替監督”,官德不納入法治的監督之中就會“缺德”。這和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精神是一致的。
中央領導同志一再要求各級黨員領導干部“為民、務實、清廉”,實際上,這正是官德教育的基本內容。實際生活中,有不少領導干部嘴上掛著“以德治國”,但常常忽略了“治”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得有一種力量能“治官德”。要嚴格監督各級領導干部從政的行為,找不到這個力量,官德就永遠不會高尚。
圖:陸華 編輯:鄭賓 3937581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