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恩德

所謂技術轉讓收入,指單位和個人轉讓專利技術、計算機軟件、著作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植物新品種、生物醫藥新品種,以及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確定的其他技術所有權或使用權取得的收入。本文將有關技術轉讓收入涉稅政策盤點如下:
有償轉讓無形資產的所有權或使用權的行為是屬于營業稅的征稅范圍。轉讓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均屬于“轉讓無形資產”范疇,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發《營業稅稅目注釋》(試行稿)的通知》(財稅字〔1994〕002)的規定,轉讓專利權,是指轉讓專利技術的所有權或使用權;轉讓非專利技術是指轉讓非專利技術的所有權或使用權的行為。所以,技術轉讓包括專利技術和非專利技術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轉讓。為支持科技成果轉化,我國先后出臺了三次技術轉讓稅收優惠政策。
現行政策是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出臺了關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有關稅收問題的通知》(財稅字〔1999〕273號)以及《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有關營業稅問題的批復》(財稅〔2005〕39號)的規定,自1999年10月1日起,對單位和個人(包括外國企業和外籍個人)從事自然科學領域的技術轉讓、技術開發業務和與之相關的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業務取得的收入,免征營業稅。免征營業稅的技術轉讓、開發的營業額為:以圖紙、資料等為載體提供已有技術或開發成果的,可對其取得的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以樣品、樣機、設備等貨物為載體提供已有技術或開發成果的,免稅營業額不包括貨物的價值。貨物(樣品、樣機、設備等)應按規定繳納增值稅;提供生物技術時附帶提供的微生物菌種母本和動、植物新品種,可對其包括這些母本等樣品價值的全部收入免征營業稅,但批量銷售微生物菌種母本和動、植物新品種的,應當繳納增值稅。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明確外國企業和外籍個人技術轉讓收入免征營業稅范圍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0〕166號)規定,外國企業和外籍個人采取按產品銷售比例提取收入等形式取得的“入門費”、“提成費”等作價方式取得的與技術轉讓有關的收入,均屬于免征營業稅的技術轉讓收入范圍。《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取消及下放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以及外籍個人若干稅務行政審批項目的后續管理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4〕80號)規定,外國企業和外籍個人向我國境內轉讓技術時,同時轉讓商標使用權的,應在合同中分別規定技術轉讓費和商標使用費的價款,對沒有規定商標使用費的、或者規定明顯偏低的,應按不低于合同總價款的50%核定為商標使用費,計算征稅營業稅。未經國家主管部門批準的技術轉讓合同,其所支付的費用不得作為技術轉讓費給予免稅,而應按照一般勞務費適用有關稅務處理規定。
在營業稅減免的程序上,財稅字〔1999〕273號文件規定,納稅人從事技術轉讓、開發業務申請免征營業稅時,須持技術轉讓、開發的書面合同,到納稅人所在地省級科技主管部門進行認定,再持有關的書面合同和科技主管部門審核意見證明報當地主管稅務機關審核;外國企業和外籍個人從境外向中國境內轉讓技術需要免征營業稅的,需提供技術轉讓或技術開發書面合同、納稅人或其授權人書面申請以及技術受讓方所在地的省級科技主管部門審核意見證明,經省級稅務機關審核后,層報國家稅務總局批準。
在科技和稅務部門審核批準以前,納稅人應當先按有關規定繳納營業稅,待科技、稅務部門審核后,再從以后應納的營業稅款中抵交,如以后一年內未發生應納營業稅的行為,或其應納稅款不足以抵頂免稅額的,納稅人可向負責征收的稅務機關申請辦理退稅。但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取消“單位和個人從事技術轉讓、技術開發業務免征營業稅審批”后有關稅收管理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4〕825號)文,取消了省級主管稅務機關審核的規定。取消省級主管稅務機關審核手續后,納稅人的技術轉讓、技術開發的書面合同仍應到省級科技主管部門進行認定,并將認定后的合同及有關證明材料文件報主管地方稅務局備查。根據上述規定,如果企業能夠自行開具轉讓無形資產發票,則可以就此部分收入免繳營業稅,同時企業需要按財稅字〔1999〕273號文件規定,將相關資料準備備查;如果需要到當地主管稅務機關代開發票,則需要將按財稅字〔1999〕273號文件規定的資料,先向主管稅務機關進行報備,再由稅務機關代開發票,如果符合免稅條件,通常是可以直接減免,即只開具發票不繳納營業稅,一般不會采取先繳納稅款再退稅的做法。
技術轉讓難免與貨物銷售同時進行。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專利技術轉讓過程中銷售設備征收增值稅問題的批復》(國稅函〔1998〕361號)的規定,對納稅人采取技術轉讓方式銷售貨物,其貨物部分應照章征收增值稅。如果貨物部分價格明顯偏低,按有關法規由主管稅務機關核定其計稅價格。另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發<增值稅若干具體問題的規定>的通知》(國稅發〔1993〕154號)第一條第(六)款規定,因轉讓著作所有權而發生的銷售電影母片、錄像帶母帶、錄音磁帶母帶的業務,以及因轉讓專利技術和非專利技術的所有權而發生的銷售計算機軟件的業務,不征收增值稅。以及《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增值稅若干政策的通知》(財稅〔2005〕165號)規定,納稅人銷售軟件產品并隨同銷售一并收取的軟件安裝費、維護費、培訓費等收入,應按照增值稅混合銷售的有關規定征收增值稅,并可享受軟件產品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對軟件產品交付使用后,按期或按次收取的維護、技術服務費、培訓費等不征收增值稅。
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軟件產品增值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11〕100號)的規定,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銷售其自行開發生產的軟件產品,按17%稅率征收增值稅后,對其增值稅實際稅負超過3%的部分實行即征即退政策;納稅人受托開發軟件產品,著作權屬于受托方的征收增值稅,著作權屬于委托方或者屬于雙方共同擁有的不征收增值稅;對經國家版權局注冊登記,納稅人在銷售時一并轉讓著作權、所有權的不征收增值稅。因此,如果銷售軟件產品時只轉讓軟件的使用權而非著作權的,屬于增值稅的應稅范圍,應當繳納增值稅,并可以享受即征即退政策。
需要注意的是:對于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地區,試點納稅人提供技術轉讓、技術開發和與之相關的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業務取得的收入,由免征營業稅改為免征增值稅。免稅政策與程序與營業稅基本一致。
技術轉讓所得應當組成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新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七條第(四)項規定,對符合條件的技術轉讓所得享受減免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以及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九十條進一步明確,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七條第(四)項所稱符合條件的技術轉讓所得免征、減征企業所得稅,是指一個納稅年度內,居民企業技術轉讓所得不超過500萬元的部分,免征企業所得稅;超過500萬元的部分,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技術轉讓所得減免企業所得稅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9〕212號)的規定,對于居民企業享受技術轉讓所得減免企業所得稅待遇的,應符合如下條件:1.技術轉讓屬于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規定的范圍;2.境內技術轉讓經省級以上科技部門認定;3.向境外轉讓技術經省級以上商務部門認定;4.國務院稅務主管部門規定的其他條件。但對企業取得的技術開發收入不屬于享受所得稅減免稅待遇的范圍,所以,對于居民企業享受技術轉讓所得減免所得稅待遇時,首要的問題就是要區分技術開發與技術轉讓。技術開發是針對尚未掌握的技術成果進行的開發活動,而技術轉讓則是對已經掌握的技術成果進行的使用權或所有權的轉讓。企業在簽訂合同時,應首先對技術開發和技術轉讓進行區分。由于企業享受技術轉讓所得減免稅的合同都必須要到省、市技術市場進行合同性質認定的。因此,省、市科技或商務部門也會對合同的性質進行認定,出具認定報告。實務中,稅務機關在審核技術轉讓所得減免稅時,對于技術開發合同與技術轉讓合同的區分,主要是依據省、市科技和商務部門出具的認定報告并結合企業合同的內容進行的。但是,省、市科技和商務部門出具的認定報告并非最終認定標準,稅務機關仍會進行實質性認定。
企業享受技術轉讓所得減免稅,應按如下程序進行:1.技術轉讓合同須到國家相關部門進行認定。根據國稅函〔2009〕212號文的規定:境內技術轉讓經省級以上科技部門認定,向境外轉讓技術經省級以上商務部門認定。這里要注意,從2008年1月1日起,對于企業享受技術轉讓所得的技術合同的認定部分已經提到到省級以上的科技、商務部門,省級以下的科技、商務部門的認定將得不到稅務機關的認定。同時,111號文進一步規定:境內的技術轉讓須經省級以上(含省級)科技部門認定登記,跨境的技術轉讓須經省級以上(含省級)商務部門認定登記,涉及財政經費支持產生技術的轉讓,需省級以上(含省級)科技部門審批。2.企業發生境內技術轉讓,向主管稅務機關備案時應報送以下資料(1)技術轉讓合同(副本)(2)省級以上科技部門出具的技術合同登記證明(3)技術轉讓所得歸集、分攤、計算的相關資料(4)主管稅務機關要求提供的其他資料。3.企業向境外轉讓技術,向主管稅務機關備案時應報送以下資料:(1)技術出口合同(副本)(2)省級以上商務部門出具的技術出口合同登記證書或技術出口許可證(3)技術出口合同數據表(4)技術轉讓所得歸集、分攤、計算的相關資料(5)主管稅務機關要求提供的其他資料。4.備案時間:企業發生技術轉讓,應在納稅年度終了后至報送年度納稅申報表以前,向主管稅務機關辦理減免稅備案手續。
享受技術轉讓所得企業所得稅優惠的企業還應該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應該單獨計算技術轉讓所得,并合理分攤企業的期間費用;沒有單獨計算的,不得享受技術轉讓所得企業所得稅優惠。二是居民企業技術出口,應由有關部門按照商務部、科技部規定進行審查。居民企業取得禁止出口和限制出口技術轉讓所得,不享受技術轉讓減免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三是居民企業從直接或間接持有股權之和達到100%的關聯方取得的技術轉讓所得,不享受技術轉讓減免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
技術轉讓是指轉讓者將其擁有的專利和非專利技術的所有權或使用權有償轉讓他人的行為。《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八條第六款規定,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是指個人提供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非專利技術以及其他特許權的使用權取得的所得。第九款規定:財產轉讓所得是指個人轉讓有價證券、股權、建筑物、土地使用權、機器設備、車船以及其它財產取得的所得。
根據上述規定,企業應確定外藉個人轉讓的是技術的所有權還是使用權,以確定個人所得稅征稅稅目。因此個人轉讓者將其擁有的專利和非專利技術的使用權技術轉讓所得,應按照“特許權使用費所得”項目征收個人所得稅。同時根據個人所得法規定,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一項特許權的一次許可使用所取得的收入為一次。個人取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4000元的,可以扣除費用800元;每次收入4000元以上的,可以扣除20%的費用,其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特許權使用費所得適用20%的稅率。另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所得稅若干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字〔1994〕20號)規定,對個人從事技術轉讓、提供勞務等過程中所支付的中介費,能夠提供有效、合法憑證的,允許從其所得中扣除。個人轉讓者將其擁有的專利和非專利技術的所有權有償轉讓他人的行為。按照“財產轉讓”所得來繳納個人所得稅。
《印花稅暫行條例》規定,技術合同包括技術開發、轉讓、咨詢、服務等合同,應按合同所載金額的萬分之三繳納印花稅。以及《國家稅務局關于對技術合同征收印花稅問題的通知》(國稅地〔1989〕34號),對技術合同的范圍,以及適用印花稅的稅目、稅率規定如下:
1.技術轉讓合同包括:專利權轉讓合同、專利申請權轉讓合同、專利實施許可和非專利技術轉讓合同。其中專利申請權轉讓、非專利技術轉讓所書立的合同,適用“技術合同”稅目,萬分之三稅率;專利權轉讓、專利實施許可所書立的合同、書據,適用“產權轉移書據”稅目,萬分之五稅率。
2.技術咨詢合同:是當事人就有關項目的分析、論證、評價、預測和調查訂立的技術合同。應適用“技術合同”稅目,萬分之三稅率。至于一般的法律、法規、會計、審計等方面的咨詢不屬于技術咨詢,其所立合同不貼印花。
3.技術服務合同的征稅范圍包括:技術服務合同、技術培訓合同和技術中介合同。應適用“技術合同”稅目,萬分之三稅率。技術服務合同是當事人一方委托另一方就解決有關特定技術問題所訂立的技術合同。以常規手段或者為生產經營目的進行一般加工、修理、修繕、廣告、印刷、測繪、標準化測試以及勘察、設計等所書立的合同,不屬于技術服務合同。應適用加工承攬合同稅目、建設工程勘察設計合同稅目,萬分之五稅率。
技術培訓合同是當事人一方委托另一方對指定的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特定項目的技術指導和專業訓練所訂立的技術合同。對各種職業培訓、文化學習、職工業余教育等訂立的合同,不屬于技術培訓合同,不貼印花。技術中介合同是當事人一方以知識、信息、技術為另一方與第三方訂立技術合同進行聯系、介紹、組織工業化開發所訂立的技術合同。
對各類技術合同,應當按合同所載價款、報酬、使用費的金額依率計稅。為鼓勵技術研究開發,對技術開發合同,只就合同所載的報酬金額計稅,研究開發經費不作為計稅依據。但對合同約定按研究開發經費一定比例作為報酬的,應按一定比例的報酬金額計稅貼花。
另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花稅若干具體問題的規定》〔(88)國稅地字第025號〕第四條規定:“有些合同在簽訂時無法確定計稅金額,如技術轉讓合同中的轉讓收入,是按銷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收取或是按實現利潤分成的;財產租賃合同,只是規定了月(天)租金標準而卻無租賃期限的。對這類合同,可在簽訂時先按定額五元貼花,以后結算時再按實際金額計稅,補貼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