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東華,醫學碩士,副主任醫師,北京光明骨傷醫院副院長,中華中醫藥學會整脊分會常務委員,中國女子醫師協會副秘書長。
現在,很多人尤其很多坐班族來說,一年四季坐在冬暖夏涼的辦公室里面,一天下來很少有活動的時候。人身體的健康需要運動,只有經常運動才能提高免疫力少得病,可是那么多白領坐在辦公桌前不愿動。對于白領人群來說,包括一天的工作、家庭生活在內,保持坐姿超過9個小時很正常,然而,長期坐著就會對身體健康很不利。那么,長期坐著會導致哪些問題呢?
久 坐不動有哪些危害
1.傷肉
“久坐傷肉”中“肉”是指肌肉。運動可以使氣血運行通暢、溫養肌肉。所以經常運動的人一般肌肉都比較發達。“久坐則血外滯于四肢肌肉”,即久坐的人血脈在四肢肌肉就停止了,從而導致氣血不運行、肌肉松弛無力。
2.傷脾胃
脾主管肌肉,久坐使氣機郁滯,不僅傷肉,還會影響脾的功能。中醫稱脾胃為“水谷之海”,脾胃健旺,臟腑功能才能強盛。而久坐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脾胃氣機呆滯,運化功能失調,長期久坐還可能會引起消化不良、便秘、座瘡等病癥。
3.傷心
心為五臟之君主,其功能極為重要。“心主血脈”,即心臟能推動血液在血脈中運行,維持心臟正常搏動。然而久坐則血脈不行,血脈不行則會導致血淤、血溢于脈外,從而導致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4.傷頸
頸部是氣血通往大腦的管道,頸部肌肉受血脈濡養,血虛則筋骨無以支持。長時間久坐不動易導致氣血淤滯,氣血不暢則頸部骨骼不能被濡養,從而導致頸椎病等病癥。
5.影響壽命
“動則生陽,靜則生陰”,運動可以產生陽氣,而“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可見陽氣對于人的壽命有很大的影響。中醫認為“動則不衰”,運動使人通筋活絡、熱血暢流,還可以抵抗自然老化。衰老是死亡的前奏,久坐不動者陽氣很少,人體的新陳代謝率低,火力不足,不能抵抗衰老,容易讓人短命。
此外,久坐還會引起痔瘡、前列腺炎等疾病,也容易出現便秘、消化不良、腹脹等消化疾病癥狀。
對于現在的上班族來說,最易引起的問題就是頸腰椎的問題。頸腰痛疾病主要原因是長期久坐,導致脊椎骨、關節錯位,力學紊亂造成的。無論什么治療方法,只要你能使脊柱恢復原來的生理解剖關系,也即是要復位,使脊柱“對位、對線、對軸”,疾病才能康復,并不會復發。
白 領七成脊椎有問題
研究發現,人類是兒童時期從坐、站立、行走才出現腰椎向前、頸椎向前的彎曲。這種生理彎曲的形成,是起于所有腰椎前緣、止于股骨的腰大肌的作用力。
現代人經常坐,尤其辦公室白領,一坐便是好幾個小時,因此頸椎腰椎病的發病率比以往高出好幾倍。北京的老年人47%都患有脊椎病,現在這病已經越趨年輕化了。在全國,有5000萬人因脊椎問題而上不了班。目前廣州的辦公室一族,起碼有七成人脊椎多少有點問題。
脊 柱側彎男女比例1:5
青少年特異性脊柱側彎癥(或稱側凸癥),是嚴重威脅青少年健康的疾病,據資料報告,發病率高達千分之七,且多發生于女孩子。
有人懷疑中醫治療青少年脊柱側彎癥是否有效?對表現為胸椎側彎為主的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癥,應根據維系腰椎運動力學的前后左右的四維肌力,來加以糾正。治療青少年脊柱側彎癥,中醫與西醫并重。
但目前脊椎病還有很多地方是不能解釋的。脊柱側彎女孩患者與男孩患者的比例是5:1,而強直性脊柱炎的比例則與其剛好相反,此現象至今還沒有一個科學的公論。雖然還不能解釋,但看起來中醫整脊療法是有效的。
頸 腰椎病如影隨形
中醫整脊學,是運用中醫原創思維研究脊柱系統解剖生理、運動力學,用手法為主的中醫技術調整脊柱骨關節,恢復或改善其力學平衡以防治脊柱勞損傷病的學科。最近,我們對337例頸椎病患者進行腰椎X線片調查,結果發現:有頸曲改變的頸椎病,腰椎的曲度也發生改變。即便是那些沒有任何腰部癥狀的頸椎病患者,只要頸曲弓形面積減小、消失(變直)或反弓,腰曲也減小、消失(變直)或反弓。這種改變在98.7%的患者中是同步的。同時這些頸椎病患者中97.3%是坐位勞動者。對頸曲變直、反弓的頸椎病同時合并腰椎病者,借助中醫整脊學的治療思路,我們采取上病下調——以調整腰曲為主的整脊法治療,經系統觀察135例嚴重的頸椎管狹窄并腰椎管狹窄癥的頸腰綜合征,臨床治愈率達93.8%。
坐 位力學改變傷脊椎
進一步觀察發現,腰椎結構力學、運動力學的改變,會影響頸椎的改變。在研究人類腰曲形成機理時,已發現腰大肌對腰曲形成和穩定起主要作用。當坐位時,由于髖關節屈曲,腰大肌張力減小,腰曲在豎脊肌的作用下,曲度逐漸減小到變直。為了觀察腰曲改變對頸曲的影響。進一步對27名青春期男女青年志愿者進行X線拍片動態觀察。結果發現,當端坐1小時后,腰曲弓形面積平均縮小53%,頸曲同時也縮小48%。當坐后站起照X線片,腰曲恢復,頸曲也同時恢復。
得出結論:人坐下后,髖關節屈曲,腰大肌松弛,腰曲受后緣豎脊肌牽拉而變直。在這個動態過程中,腰椎通過維系24節椎體的前、后縱韌帶和棘間、棘上韌帶的傳導力,作用于頸椎,帶動頸曲為維持中軸力線平衡而變化。長期久坐,腰曲變小,椎間盤向后膨出。
曾發現占83%的頸曲變異的頸椎病有胸椎向左側凸。這次研究觀察到,胸椎側凸也是源自腰椎。當腰曲變直后,椎體向右旋轉側彎,胸椎為維持中軸力線平衡反向旋轉、側凸。而頸椎6、7節結構形態近似胸椎,因此上段胸椎向左旋轉帶動頸椎6、7同步旋轉,而到第5頸椎則反向旋轉。從而維持直立狀態下的中軸力線。
敏 感頸椎最先顯形
由于頸椎無論是椎體、椎間盤、椎管、椎間孔都比腰椎小一半,而且頸椎還有貫穿橫突孔的椎動脈。因此,同樣的改變更容易在頸椎產生癥狀,這就是往往只看到頸椎病而忽略了腰椎潛在病理改變的原因。因為頸曲改變很容易導致椎間孔改變,刺激頸神經、臂叢神經;椎曲變小,椎體旋轉、傾斜,導致椎間盤突出、椎動脈痙攣、扭曲、供血不足,結果頭暈、頭痛、失眠、頸肩痛、上肢麻痹的癥狀隨之出現。嚴重的,由于長期椎曲變直,多個椎間盤突出,椎體后緣的黃韌帶張力性皺折、增生、肥厚,會形成“前后夾擊”導致椎管狹窄癥。
鍛 煉腰肌保護頸椎
久坐引起頸、腰曲的變異,主要是起于所有腰椎的前緣,止于股骨小轉子的腰大肌作用力減弱或不作為。謎團解開了,病因找到了。呼吁以坐姿勞動的人,應常站起來走走,恢復腰大肌的肌張力。實際工作需要無法站立,也應常伸伸腿或盤盤腿,活動腰大肌,避免長期松弛而攣縮,導致腰曲失去回彈力。避免久坐,常做跨步和擴胸運動,是預防頸椎病科學、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