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醫堂
小滿的到來,標志著炎熱的夏季正式開始。此時,不僅天氣炎熱起來,雨水也開始增多,“小滿小滿,江滿河滿”就是民間對這個節氣的描述之一。由于雨水過多,濕氣過重,會引發一系列與濕氣有關的疾病。因此,小滿時節應謹防濕氣上身。
薏苡紅豆丸,
驅濕健脾的佳品
薏苡紅豆丸
【原料】薏苡、紅豆(沒有固定的比例,可以各一半)
【制作】
1.先將兩種豆磨成面,加入蜂蜜、水做成丸狀,大小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
2.放在籠屜在蒸熟。
【功效】健脾益胃、驅濕
每到夏季,一些人會胃口不好,并認為是天氣太熱造成的。其實“熱”并非是主要原因,“濕”才是罪魁禍首。“濕”,始于小滿,貫穿于整個夏季。
中醫認為,天氣悶熱潮濕,濕邪最易侵入身體,脾胃喜燥惡濕,濕氣過重,容易導致脾胃不能正常工作,造成消化吸收障礙,出現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大便稀薄、四肢不溫等癥狀。
由此可見,解決胃口不好的問題,既要驅濕,又要增強脾胃功能。給大家推薦《本草綱目》中一道驅濕健脾的佳品——紅豆薏苡丸。薏米,中藥稱“薏苡仁”,《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具有治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的功能,久服輕身益氣。紅豆,又稱作“赤小豆”,也有明顯的利水、消腫、健脾胃之功效。
當然,除了做成丸狀,我們還可以熬成粥。或者是將原料中的紅豆換為具有“甘涼清胃、滌熱祛風,利口齒、咽喉、明目”作用的旱芹,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小滿防濕,還要經常吃點有健脾、利濕功效的食物,如綠豆、冬瓜、絲瓜、西瓜、山藥等;少吃魚蝦、羊肉、鴨肉等,水果中芒果、榴蓮也要少吃,這些食物都是容易生濕傷脾的。
因此,除了用飲食袪濕外,正確的梳理頭發也可以起到疏通氣血、散風袪濕的作用。方法如下:先由前向后,再由后向前;由左向右,再由右向左。如此循環往復,梳頭數十次或數百次后,再把頭發整理、梳至平滑光整為止。梳子最好選用木質如桃木或用牛角等天然材料制成,梳齒圓滑。梳頭時間一般早晚各5分鐘,其余閑暇時間亦可,不過不要在飽食后梳理,以免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
梳頭時還可結合手指按摩,即雙手十指自然分開,用指腹或指端從額前發際向后發際做環狀揉動,然后再由兩側向頭頂按摩,用力要均勻一致,如此反復數十次,直到頭皮有微熱感為止。
木瓜糕,
讓你遠離風濕性關節炎
木瓜糕
【原料】木瓜1個,面粉2匙,牛奶1/2匙,白砂糖30克,水適量
【制作】
1.木瓜去籽去皮,切成小塊備用;
2.將白砂糖、面粉、木瓜粒、牛奶、水拌勻,即成蒸糕面糊;
3.將面糊倒入碗中(在碗內涂一層油防粘),大火蒸40~50分鐘;
4.蒸好的蒸糕取出待涼,淋上木瓜粒即可。
【功效】祛風除濕、平肝舒筋、和胃化濕。
【禁忌】精血虛、真陰不足者不宜用。不宜多食。
小滿期間的濕熱天氣,是風濕性關節炎的高發期。有人開玩笑說有風濕性關節炎的人都可以當“晴雨表”了。這話想想也沒錯。每次雨前、雨后,有風濕性關節炎的人都會感到四肢酸脹腫痛、麻木、不能伸屈等等。
那么人為什么會得風濕性關節炎呢?正如《外臺秘要》中記載“病源風濕者,是風氣與濕氣共傷于人也,風者八方之虛風,濕者水濕之蒸氣。”風濕性關節炎往往是那些身體抵抗力差的人在寒冷而潮濕的環境里,被雨淋、水浸、風吹后,濕、寒邪侵入關節,麻痹經絡,造成氣血運行不暢。因此,小滿多雨的氣候特點,使得濕氣和寒氣更容易侵入身體,令人患病或病情復發。
如何在小滿季節,有效地預防和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呢?給大家推薦一個經典的食療方法——木瓜糕。該食譜出自清朝手抄菜譜《調鼎集》。
說到木瓜,自古醫書就記載著它具有預防和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功效。《本草綱目》記載了木瓜具有祛風除濕、舒肝活絡,舒肝止痛之效,可用于風濕癥。《千金食治》也記載了:“木瓜實:主濕痹氣”。
關于木瓜治療風濕痹痛的神奇功效,宋代名醫許叔微在《本事方》中還記載一則有趣的故事:安徽廣德顧安中一次外出,突然感到腿、腳腫痛,不能行走,只好乘船回家。在船上,他將兩腳放在一包裝貨的袋子上,下船時突然發現自己腿腳腫脹疼痛竟然好了許多,他感到十分驚奇,就問船家袋中裝的是何物?船家回答是木瓜。顧安中回家后,就買了一些木瓜切片,放在袋中,每日將腳放在上面,不久,他患的腿腳病就痊愈了。
食療外,還介紹一個外敷的辦法。用生姜60克、干辣椒30克、烏頭20克、木瓜25克,加入2000毫升水,煎煮30~40分鐘,將煎好的藥汁趁熱熏在患處,而后將藥汁倒出,用干凈毛巾沾藥汁熱敷在患處。如此反復2~3次,每天早晚各一次也可以起到治療風濕性關節的作用。
“香港腳,臭又癢”,
馬齒菜粥來解決
馬齒菜粥
【原料】馬齒菜150克,粳米60克,麻油、食鹽、蔥花適量。
【制作】
1.先將馬齒菜去雜洗凈,入沸水鍋內焯一下;
2.撈出后洗去枯葉,切碎;
3.油鍋燒熱后,放入蔥花煸香,而后加入馬齒菜、食鹽炒至入味,出鍋待用;
4.將粳米淘洗干凈,放入鍋內,加入適量水煮熟,放入馬齒菜稍煮片刻即成。
【功效】清熱解毒、散血消腫、殺蟲利尿
【用法】每日空腹食用1次。
【禁忌】不可與鱉甲同食,懷孕和習慣性流產的婦女忌食用。
每到小滿,一些人會發現腳趾間有很多水皰或是腳部發生脫皮、皮膚發白濕軟、粗糙、開裂等,同時還感到腳膝無力、腳部瘙癢、腳臭,有的還會有腹脹、厭食等不適。到底是怎么了,到醫院看后醫生會告訴你得了“香港腳”。
“香港腳”是腳氣病的一種,醫學上稱“腳癬”,大多因為脾胃兩經濕熱下注或濕毒浸淫皮膚所致。在英國占領香港后,由于香港的夏天十分悶熱,很多整日穿長靴的士兵腳上長出了很多細小的水泡,有些還紅腫化濃,奇癢難當。歐洲醫生沒有見過這種怪病,就認為這是在香港發生的流行病,稱之為“香港腳”。
足蘚多為濕熱所致,小滿濕熱的天氣更讓足蘚有了可乘之機。怎樣才能預防和治療足蘚呢?給大家推薦一道清爽可口、清熱除濕的馬齒菜粥,出自我國甚至是世界最早的飲食衛生與營養專著《飲膳正要》。
小滿時節有“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麥秋至。”的諺語。此時,苦菜已經枝葉繁茂,是吃苦菜的好時候,也是吃野菜的好時候。這道粥不僅能夠嘗鮮、調節腸胃,還可以解除有“香港腳”的人的煩惱。
馬齒菜又名馬齒莧、太陽草、酸米菜等,因李時珍曰“其葉比并如馬齒,而性滑利似莧”,故得名。因其具有清熱、解毒、散血、殺菌、消腫的功效,被醫家視為治療腳氣之良藥。
腳癬主要由濕熱造成,除了飲食外,我們還要保持腳的清潔干燥,選擇通氣良好的鞋子,勤換鞋襪,趾縫緊密的人可用草紙夾在中間,以吸水通氣。治療腳癬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采用敷貼和泡腳的形式緩解病癥,《本草綱目》記載可以用附子、草烏頭用姜汁調和,敷在腳上。同時,因為腳癬可以傳染,所以不要用別人的拖鞋、浴巾、擦布等,注意個人衛生。
小 結
除了上面的病癥外,此時也是風疹、汗斑、蕁麻疹等皮膚病的易發期。在飲食調養上,我們要以清淡為主,多吃一些具有清利濕熱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綠豆、冬瓜、絲瓜、黃瓜、水芹菜、荸薺等。忌食動物脂肪、酸澀辛辣、油煎熏烤等甘肥滋膩、生濕助濕的食物。同時,由于小滿多雨,氣溫變化較大,要注意添加衣物,謹防受涼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