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福新
一位慢性胃腸不適的年輕患者,8個月以來反復腹部脹痛,大便次數明顯增加,日達4~6次,臨床檢查未見任何器質性病變,各種藥物使用了不少,可治療效果并不理想。后經心理檢測顯示,該患者存在抑郁癥狀。經心理及抗抑郁藥物治療,兩周后其癥狀明顯緩解。
其實,類似的病例在消化內科并非罕見,約占門診消化道疾病患者的20%。沒有胃腸道器質性疾病基礎,可胃腸道癥狀卻持續存在,消化內科對這種經處理久治不愈的患者,應考慮是心理疾病在作祟,癥狀的出現源于心理、情緒因素。因為胃腸道是人體內唯一由中樞神經、腸神經、自主神經系統共同支配的器官,既有感覺功能,也有運動功能,所以稱之為“情緒的反應器”。異常的精神狀態、情緒活動及應激會引起不同的腦腸肽反應,造成胃腸運動功能失調及內臟高敏性。
我國消化專家研究表明,以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適癥狀的胃食管反流病人及以餐后飽脹不適、早飽、上腹痛、上腹燒灼感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約40%存在抑郁、焦慮癥狀,其發生和發展與飲食及作息時間不規律、失眠及負性事件有關。以持續存在或反復發作的腹痛、腹脹、排便習慣改變和大便性狀異常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腸易激綜合征病人中,有抑郁和焦慮癥狀等心理異常的分別為41.9%和69.2%,負性生活事件可加重其癥狀。慢性功能性便秘者中,有焦慮、抑郁傾向的人占64.29%。
功能性胃腸病的發生和發展與社會-心理因素密切相關。目前,因抑郁和焦慮因素所導致的軀體不適來綜合醫院就診者被識別率在10%以下,多數患者得不到正確的診斷和治療,應引起醫生的注意。因此,當你或者家人出現慢性胃腸不適,經詳細檢查沒有胃腸道器質性病變,久治不愈時,應該考慮是否受社會-心理因素的影響,找一找“心”因,及時到專科醫院就診,或者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