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記者 孫喆
2012年11月25日,遼闊曠遠的西北大漠又一次因中國航天而歡騰。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呼嘯而起,將遙感衛星十六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至此,幾經挫折的遙感衛星十六號、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發射試驗隊終于圓滿完成了發射任務。
遙感衛星十六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抓總研制,主要用于科學試驗、國土資源普查、農作物估產及防災減災等領域,將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遙感衛星十六號是一顆“有故事”的衛星。
一方面,該星與2010年成功發射并獲得用戶好評的遙感衛星九號在各方面的狀態基本一致。因此,“為榮譽而戰”幾乎是遙感衛星十六號發射試驗隊與生俱來的使命。
另一方面,該星曾兩次因與其他型號衛星通用的產品出現異常而舉一反三,成功確實來之不易。提起這一路的波折,遙感衛星十六號副總師陶成華向記者道出了一連串難忘的日子。
2011年11月11日,就在遙感衛星十六號即將出廠的當天,某型號的一個重要產品出現了問題。為確保衛星質量,維護用戶利益,該星進行了第一次舉一反三,推遲了發射。
今年6月9日,遙感衛星十六號進場,發射試驗隊隊員們摩拳擦掌地開始了發射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6月21日,去年11月出現問題經過“歸零”處理的產品在軌又出現故障,遙感衛星十六號再次被波及。
6月底,為確保萬無一失,已經具備轉場條件的遙感衛星十六號第二次舉一反三。
7月初,該星開展了一系列逆流程的工作。取下太陽翼和火工品,去掉星外隔熱的防熱設備,打開衛星的結構板,拆下需舉一反三的產品帶回北京檢測,將整星存儲在發射場廠房。
9月15日,經過60天的真空測試后,完成了產品舉一反三工作。與此同時,為進一步提高衛星可靠性,項目組還完成了在衛星上加裝其他產品作為功能備份的論證工作。
9月中下旬,加裝產品工作順利完成。
9月25日,發射程序重啟,試驗隊進場。
“進場后,為了配合發射場的任務安排,我們一方面盡可能地優化工作流程,一方面提出‘趕進度不降質量’的要求,進行了拉網式排查?!碧粘扇A告訴記者。
根據發射場情況和風險分析,以及遙感衛星十六號加裝產品的新狀態,試驗隊擬定了78個排查要素,同時積極推進“雙想”工作,事前“預想”,事后“回想”,分析技術風險,拿出防范措施,嚴把衛星質量關,將風險管理做細做實。
11月25日,長征四號丙火箭發射成功,衛星發射試驗隊用精益求精、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為本次任務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長征四號丙發射升空 凌建中 攝
執行本次發射任務,對素有“金牌火箭”之稱的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而言,仍具有一定的挑戰。正如航天人常說的那樣,“一次成功不代表次次成功,成功不代表成熟”。為圓滿完成任務,長征四號丙火箭團隊的付出有目共睹。
據長征四號丙火箭總指揮翁偉樑介紹,本次發射任務的“難度系數”比較高,從點火升空那一刻起,直到遙感衛星十六號進入預定軌道,火箭要完成8次分離動作。而且,每一次分離都要引爆最少6個、最多12個爆炸螺栓。只有順利引爆每一顆爆炸螺栓,才能把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整個發射過程難度最大的環節是什么呢?
翁偉樑說:“火箭三級發動機的二次啟動依舊是本次任務的難點,也是我們此前最重視的環節?!彼^“二次啟動”是指火箭的第三級發動機要在飛行一段時間之后進行第一次關機,滑行一段距離后再進行第二次啟動,隨后星箭分離,衛星進入預定軌道。
“二次啟動”要求的條件相對較高,為此,技術人員從彈道設計和總體設計方面挖潛,針對衛星的特點,對火箭進行了優化設計。而且,隨著衛星研制的一波三折,火箭也在不斷根據發射場工作環境與任務特點,調整技術狀態。
據八院長征四號運載火箭總體主任設計師古艷峰介紹,針對冬季發射窗口的低溫環境,試驗隊員在發射塔架呼嘯的寒風中,給火箭的整流罩、過渡艙以及一級二級發動機艙穿上了“保溫衣”,并為三級發動機添加了送熱風裝置。這些都是針對本次任務的個性化定制。雖然這次任務比以前難度高,但火箭卻能以更輕松的姿態完成所有規定動作。
身處酒泉,舉重若輕。越戰越勇的火箭和衛星發射試驗隊員們如同酒泉那些“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的胡楊樹一般,在這個冬天里,用堅持不懈譜寫了又一曲壯麗的航天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