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晟
(1.太原理工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山西太原 030024; 2.山西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山西太原 030006)
歷史文化名城是我國文化歷史的一筆財富,它古老的城市空間肌理和古老的房屋街巷,以及古城所蘊藏的古老文化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
截至2013年,我國被評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共有122個城市。這些名城要么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要么是古時重要的城池要地,不論是哪個層面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但是在距最早1982年第一批評審出來的古城,許多古城已經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變化,現在呈現出了不同的面貌。在這幾十年中有些古城被非常的重視,做出了相應的保護規劃,對城市進行保護,但是也有些歷史名城慢慢的沒落甚至接近于消失。這些古城將古城的保護工作停滯在那里,有的不知道該如何保護,于是采取全面保護的方法,使得整個古城停滯不前;有的只保護文物,認為保護了文物就保護了古城,使得古城里高樓建起,把很多的文物保護單位淹沒在了現在的大都市里。可以看出大多數城市在沒有正確思路的指引下古城得不到有利的保護和發展。
同時社會發展的腳步從來沒有停,老百姓的生活也沒有停止過,于是為了適應現代的生活,古城內各種新翻修的一層住房、樓房、私搭亂建的房屋拔地而起。
分析其原因:
1)老百姓的生活條件需要改善,從第一批的1982年到現在的2013年,我們經歷了30多年的時間。人們從較低的收入和生活狀態開始轉變,生活物資豐富了,收入條件改善了,這使得原本狹小的居住空間不能滿足其需要。
2)原有的幾十平方米的四合院住房中,無暖氣、上下水不便、保持著土廁所,這都和日益發展的社會有了明顯的矛盾。同樣為了使生活條件得到改善,有了收入的人們要過的更好。所以改變的方式出現了,有的直接出售掉老院子,在城市里買樓房;有的沒有出售老院子但是進行對外出租;有的把自己家的房子拆掉直接在自家院子上翻蓋小樓房;還有的兄弟姐妹分家把整院子分割來住。通過各種方式,人們的生活條件得到滿足,老百姓的生活逐步得到了改善,但是位于古城內的傳統民居卻出現了破壞殆盡的現狀。
由于出租一個普通的四合院住了4,5戶人家,老城的容量變得密集擁擠。在老房子的基礎上不斷的翻建、維護、加蓋中,老城原有的特色風貌也在逐步的消失。為了解決交通,不斷的擴寬街道,使得原有的街道格局完全失去比例。這樣,一座一座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以及有著重要歷史價值的古城慢慢的開始消失。但是就算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在這樣嚴峻條件下,我們卻不能說老百姓對生活的改善不對,因為這是必然的,社會在發展,老百姓的生活條件也跟著在變。所以,在這樣復雜的局面下,我們的保護工作更加艱難,如何來做才能既滿足老百姓的生活,也能使得古城歷史文化得到保護,這是現階段困擾很多城市的問題。
圖1是河南衛輝歷史古城里一些歷史街巷和傳統民居,有些老院子被私搭亂建淹沒,有些已經開始殘損破壞,有些新蓋的現代建筑赫然立在城中。
針對現階段的各類問題,古城該如何保護,如何弘揚發揮它悠久的歷史文化,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說明什么是歷史文化名城。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按照頒布機構的不同,有國家和地方之分。在這里我們主要闡述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概念。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確定并公布,是1982年根據北京大學侯仁之、建設部鄭孝燮和故宮博物院單士元三位先生提議而建立的一種文物保護機制。被列入名單的均為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者紀念意義且正在延續使用的城市。不難看出一個古城要被認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它所具備的基礎條件是有著很多要求的。但是很多人在這里有個疑惑,那就是保護歷史文化名城難道不就是保護歷史文物,還有很多人認為保護古城和我們古城里面的房子有什么關系,我們就通過對國家級古城的評定條件的認識來做個解釋。

圖1 歷史街巷和傳統民居
在這里我引用我們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評定標準里的定性評估,里面有這么一項評估條件,就是“古城與周邊山水自然環境關系延續的情況,古城的街巷肌理、傳統格局、城墻城門,重要的公共建筑的遺存狀況,古城在城市規劃建設史中的典型性和影響力;城市整體的風貌特色,及其對歷史文化特色的體現;歷史文化街區歷史風貌的保護情況”。可以發現在評價一個古城的價值時,我們不但關注于它的歷史,還有古城本身的街巷肌理、格局、城墻、城門等等,其中的一個重點就是歷史文化街區的歷史風貌。為了更加標準判定,2010年6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鄉規劃司和國家文物局文保司共同召開專家評審會,征求了專家的意見。2010年11月,修改后的成果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正式發文,向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及專家、學者征求意見。最后規定了古城內至少有兩片歷史街區,而歷史街區要滿足:1)有比較完整的歷史風貌;2)構成歷史風貌的歷史建筑和歷史環境要素基本上是歷史存留的原物;3)歷史文化街區用地要有一定的規模,面積太小,無法體現風貌的特點。綜合各方意見,歷史文化街區的面積定為“保護范圍用地面積不小于2.5 hm2;其中核心保護范圍用地面積不小于1 hm2”;4)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范圍內文物古跡、歷史建筑和一般傳統風貌建筑的用地面積達到建筑總用地的60%以上。這個規定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源于太多的歷史文化街區在消失,太多的古城處于瀕危狀態。
可以說歷史街區成為評定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志,而構成歷史文化街區的恰恰是我們古城里大大小小的傳統民居建筑以及不可缺少的歷史文物。或許一棟房子不能代表一個歷史,但是一片歷史房屋,它們的格局,它們的肌理,它們所圍合形成的院落,以及穿梭在它們中間的街巷,卻是搭建一個歷史一個文化不可缺少的磚瓦梁木。
而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涉及到的層面非常豐富,比如街道的空間肌理、街道的格局、街道的高、寬、長等的尺度、建筑的體量、色彩、高度、容積;院落的形制、特色、大小。這些不同的元素構成了我國不同地方的不同特色。它與我們的整個街道空間有關,院落環境有關,更與我們的傳統建筑有關。我們就先單獨拿出傳統民居來看,為了更好的完成古城的保護工作,我們的規范制度進行相關的規定,在對古城里這些老房子的保護和整治方法中,有以下幾種方法:
保護:對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具有較高價值,但尚未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建筑。經政府公布的重點保護民居,在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基礎上進行修繕、保養和整理。適當降低人口密度,拆除違法建設的臨時建筑,整理和恢復原有院落形制與空間肌理。
修繕:對歷史建筑和建議歷史建筑進行相應的維護修繕,保證原有的風貌特色。
改善:對于傳統風貌建筑,應保持和修繕外觀風貌特征,特別是保護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細部構件或裝飾物,其內部允許進行改善和更新,以改善居住、使用條件,適應現代的生活方式。
保留:對于與保護區傳統風貌協調的其他建筑,其建筑質量評定為“好”的,可以作為保留類建筑。
整治改造:對那些與傳統風貌不協調或質量很差的其他建筑,與古城風貌嚴重不協調的現代建筑。無法繼續修繕的危房、簡易住房和違法建設的房屋建筑。與建設用地功能、布局有較大沖突的各種建筑。用地調整和建筑整治中拆除不協調建筑以后的用地,規劃恢復類建筑,嚴重損壞的民居院落。有選擇地恢復部分帶有標識性、意象性的建筑。運用古城傳統建筑要素復建,修復嚴重損壞的民居及院落。
但在實際的規劃中,這些保護、修繕或者改造都要與老百姓的生活牽扯在一起,很多工作需要逐步實施,所以如何操作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我們不能為了保護把人全遷出去,畢竟老百姓是古城活著的證明,沒有人居住的古城已經沒有了古城的活態。當然我們也不能拆真建假,耗費資金也很大,把歷史遺留的遺跡也沒有了。所以我們根據規定、條例來對古城內部的老房子進行改造時,要多考慮對老百姓生活改善的問題,同時也要保護我們的傳統民居,協調歷史風貌,針對不同的情況需要不同的解決方法。在一些實際的項目中,尤其是歷史街區的保護整治規劃中,我們通常會先進行細致的走訪,將院落的產權劃分出來,這樣有利于以后院落恢復的歸屬和責任分配,同時調研中我們也要把每個傳統建筑、風貌建筑的現狀進行記錄,為了更好的針對不同情況加以修繕、維護、整治。只有通過這樣細致的研究分析,運用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才能使我們的古城逐步的恢復它的歷史價值。
[1]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規劃編制要求(試行)[Z].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