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正明
株洲縣第一人民醫院,湖南株洲 412100
尿液細菌培養用于診斷泌尿系統感染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可以作為臨床診斷的可靠依據,但通常需要3 d左右方可完成常規細菌培養,無法及時地為臨床診斷和治療中提供出檢查數據,容易耽誤病情[1]。目前,臨床上廣泛使用UF-1000i型全自動尿沉渣定量分析儀與尿沉渣細菌定量計數進行檢測,以早期獲取較為準確的數據,協助臨床盡早診斷,及時制定出治療方案。為了分析比較尿沉渣西細菌定量計數聯合檢測與尿細菌培養診斷尿路感染的方法及效果,探討其臨床診斷價值,現回顧性分析該院2009年4月—2011年4月收治的疑似尿路感染的受檢者286例分別采用尿沉渣白細胞及細菌定量計數聯合檢測與尿細菌培養診斷尿路感染的臨床資料,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疑似尿路感染的受檢者286例,男179例,女107例,年齡在23~78歲,中位年齡為(45.6±2.1)歲,門診患者201例,住院患者85例,所有女性受檢者皆按照要求將外陰進行清洗后留取尿液樣本,采集標本后皆立即送檢,分別采取尿沉渣白細胞及細菌定量計數聯合檢測與尿細菌培養,觀察對比2種檢測方法的準確率、靈敏度及特異性。
1.2.1 聯合檢測組 把尿液的標本充分混勻后2 h內,使用的是UF-1000i全自動尿成渣儀及配套的試劑盒,進行白細胞定量計數,檢測出尿液中的白細胞數及細菌數,計量單位以“個/μL”表示。檢測陽性的標準:白細胞≥30個/μL,細菌數≥2500個/μL。
1.2.2 尿培養組 把尿液的標本充分混勻后,采取1 μL的定量接種杯,取出尿液的1環接種在尿液細菌培養的中國藍瓊脂平板和血瓊脂平板上,放置在37℃的培養箱中,持續18~24 h,然后使用全自動細菌鑒定儀,計算其菌落數。細菌培養陽性的標準:細菌菌落計數≥105個/mL。
采用χ2軟件V1.61版本處理,期間數據使用χ2檢驗。
以尿細菌培養的結果作為金標準,尿細菌培養檢出尿路感染為132例,占46.2%,準確率為100%;尿沉渣白細胞及細菌定量計數聯合檢測的檢出尿路感染為140例,占49.0%,其中假陽性有25例,占17.9%,靈敏度為82.1%,假陰性有17例,占12.1%,特異性為87.9%,準確率為87.1%(115/132),2種檢測結果的準確率、靈敏度及特異性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尿細菌培養的陽性菌株結果檢出革蘭陰性桿菌有100例,尿沉渣白細胞及細菌定量計數聯合檢測檢出革蘭陰性桿菌有83例,占83.0%,2種檢出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8.58,P<0.01)。 見表1,表2。

表1 2種檢測方法的靈敏度、特異性、準確率比較(%)

表2 2種檢測方法的不同細菌檢出結果比較
傳統上對于尿路感染采取尿液細菌培養,長期作為確診尿路感染的主要方法,但采取細菌培養檢測的方法,由于細菌的生長特性所決定,其檢測出結果的速度較慢,一般至少需要耗費1~3 d的時間,無法為臨床診療及時提供出準確的依據,因此,該研究通過對比尿沉渣白細胞及細菌定量計數聯合檢測與尿細菌培養診斷出尿路感染,探討尿沉渣細菌定量計數是否能夠作為一種快速檢測泌尿系統感染的可靠早期篩查手段[2]。
該研究中統計發現,以尿細菌培養的結果作為金標準,尿細菌培養檢出尿路感染率46.2%,準確率為100%;尿沉渣白細胞及細菌定量計數聯合檢測的檢出尿路感染率為49.0%,其中假陽性率為17.9%,靈敏度為82.1%,假陰性率為12.1%,特異性為87.9%,準確率為87.1%,2種檢測結果的準確率、靈敏度及特異性比較存在明顯差異,可見聯合檢測的準確率相對尿細菌培養結果仍欠缺,但靈敏度、特異性及準確率皆在80%以上,也較為準確,能夠作為早期篩查的一項有效手段。尿沉渣定量分析儀使用的是電阻抗檢測法與流式細胞技術作為檢測原理,聯合采取染色技術,將油性成分及染色的細胞通過激光激發出的前向散射光強度、熒光強度、細胞產生的電阻抗皆轉為電信號,再進行各種有形成分的定量分析,此方法檢測速度迅速,效率高,且適用在批量的篩檢和標準化的操作[3]。
另外,該研究中還聯合尿沉渣細菌定量計數,對照尿細菌培養的陽性菌株結果檢出革蘭陰性桿菌有100例,尿沉渣白細胞及細菌定量計數聯合檢測檢出革蘭陰性桿菌有83例,占83.0%,2種檢出率比較存在明顯差異,顯示在尿沉渣細菌定量計數中,對于尿液中的細菌含量能夠迅速檢出,并及時對癥治療,對于無法確診的患者,可進一步采取尿培養以確診,此檢測手段不但可以有助于緩解患者的痛苦,還能夠盡量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提高臨床的診療效率。
綜上所述,尿沉渣白細胞及細菌定量計數聯合檢測與尿細菌培養皆能有效診斷出尿路感染,尿沉渣白細胞及細菌定量計數聯合檢測雖不能作為確診的依據,但其檢測方法簡便,能夠協助臨床進行早期篩查,而尿培養結果相對精確,能夠作為臨床的確診依據,但細菌培養時間較長,無法滿足大批量早期篩查的需要,2種檢測手段皆有其利弊,應根據臨床實際需要合理選擇使用。
[1]翟如波,高清.尿細菌培養與尿化學分析在診斷尿路感染中的對比分析[J].沈陽部隊醫藥,2008,21(2):119-120.
[2]尚靜,王培昌,張蘊秀.尿沉渣白細胞及細菌定量計數聯合檢測與尿細菌培養診斷尿路感染的比較[J].上東醫學,2012,52(12):94-96.
[3]張梁,鄧益斌,許桂丹,等.尿沉渣細菌定量計數與尿液細菌培養篩查泌尿系統感染的對比分析[J].右江醫學,2010,38(3):319-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