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志剛
江西省豐城市人民醫院普外科,江西豐城 331100
腹疝是指腹腔內臟器或者組織經裂孔區或者間隙進入另一區域,臨床中較常見的為腹股溝嵌頓斜疝。目前,無張力修補術已經廣泛應用于腹股溝頓疝的治療,它有著痛苦少、恢復快、不易復發的優點,與常規的疝修補術復發率高,疼痛嚴重的缺點相比進步明顯[1]。2009年1月—2010年6月間該院分別采用傳統疝修補術與無張力修補術對90例患者進行了治療,以觀察無張力修補術的臨床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腹股溝嵌頓疝患者9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2例,女28例,年齡27~75歲,平均44.5歲,嵌頓時間為3~68 h,平均12.5 h。臨床主要表現為腹股溝間不可回納性腫塊與疼痛,排除肌緊張、反跳痛、全腹部壓痛等腹膜刺激征。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45例與對照組45例。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進行傳統疝修補術(Bassini法),自內環體表投影至恥骨結節,隨后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腱膜以暴露骼腹股溝與骼腹下神經,并給予保護。將提睪肌切開找出疝囊,將其切開后橫斷,把近端疝囊游離至疝囊頸上方0.5 cm處進行高位結扎,將腹橫筋膜充分暴露,在內環下精索的后方對內環縫合修補,使其能夠容納一個小指尖,以4號線把腹內斜肌下緣、腹股溝韌帶與聯合腱間斷或者連續縫合到恥骨結節[2]。將精索復位,在其前方將腹外肌腱膜縫合,重建外環口后關閉切口[3]。
1.2.2 觀察組 切口處理、顯露疝囊及游離精索的方法與對照組相同,修補材料為錐形疝環充填網片和網塞,疝環用網塞充填,將網片安置在腹股溝管的后壁,匙孔繞精索縫合1~2針,邊緣及周圍組織縫合固定數針以避免網片移位。
對比兩組患者的切口感染情況、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手術時間、復發率、非限制性活動恢復天數等[4]。
使用SPSS19.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
觀察患者的術后住院天數與并發癥的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比對照組更早的恢復了非限制性活動,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比[n=45,(±s)]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比[n=45,(±s)]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手術時間(min)恢復非限制性活動時間(d)術后住院時間(d)復發率(%)觀察組對照組68.4±13.970.3±10.6(3.5±1.2)*7.2±2.1(4.2±1.1)*7.7±1.60*11.6
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主要表現為血腫、局部硬塊、切口感染等,其中觀察組無一例術后復發,明顯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給予對癥治療后逐漸消失,切口感染患者進行積極的抗感染治療,痊愈后出院,均未對治療造成影響。
腹股溝頓疝是一種常見的急腹癥,以老年患者居多,多為斜疝。嵌頓疝造成局部組織出現水腫,解剖層次模糊,加之老年患者腹壁組織薄,后壁缺損較多,為組織修補造成一定困難。傳統疝修補術是將疝囊高位結扎,分離比較廣泛,從而受損機會增多,而將不同組織縫合在一起又引起強烈的術后疼痛,且術后容易感染[3-6]。此外,從解剖學角度上來看,腹股溝區域的結構比較薄弱,腹橫筋膜容易缺失,導致腹股溝疝發生率較高。傳統疝修補術治療中恰恰忽視了對腹橫筋膜的修復,因此導致修補失敗率和術后復發率較高。與傳統疝修補術相比,無張力修補術中所用的錐形疝環充填網片與網塞的組織相容性良好,網片的網孔能夠促使纖維組織通過網眼繼續生長,進而與腹橫筋膜良好的融合在一起,從根本上修復腹股溝區的缺損,修補成功率較高,術后不易復發,本文中無張力疝修補術的復發率為0[7]。此外,術中所用網片與網塞均是醫用高分子材料,能夠有效降低感染[8]。
該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無論是術后住院天數還是并發癥的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且無一例術后復發,臨床效果顯著。因此,從整體上來說,無張力修補術比傳統修補術的操作簡單,用時較短,且創傷小、術后恢復快,感染率低且不易復發,值得臨床推廣。
[1]彭志俠,李玉華,朱秀萍,等.無張力疝修補術與傳統手術治療腹股溝疝的生存質量分析[J].海南醫學,2006,17(8):126.
[2]中華醫學會外科學會疝和腹壁外科學組.成人腹股溝疝股疝手術治療方案(修訂稿)[J].腹部外科,2004,17(1):64.
[3]龔少敏,劉文,彭開勤,等.334例成人腹股溝疝Lichtenstein無張力修補手術的術后并發癥分析[J].中華普通外科志.2003,18(5):28-29.
[4]周林,譚群亞,高國棟,等.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嵌頓疝25例[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09,15(2):35-36.
[5]聞浩,汪寶林,李方龍,等.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老年腹股溝疝的臨床體會[J].江蘇醫藥,2004,30(1):46-47.
[6]余新立,徐萬里,周小牛.無張力疝修補術47例近期療效觀察[J].廣東醫學,2000,21(3):57-58.
[7]鄭先強,樊險峰,張緒堯.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32例[J].現代臨床醫學,2005,31(2):35-36.
[8]趙峰,張凱.無張力疝修補術在腹股溝疝中的應用[J].現代醫藥衛生,2004,20(19):34-35.